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方极端冰雪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极端冰雪天气,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使得南方冰雪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研究南方冰雪气候和地质灾害的关系,本文首先以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极端冰雪气候的特征;然后以典型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依据,总结了南方极端冰雪气候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南方极端冰雪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南方极端冰雪气候具有低温时间短、多次复杂雨雪过程的特点,仅在地表5cm以内形成短时冻土,地表冻土层易发生反复冻融,冰雪后融冰时间短,容易形成集中地表径流;②地表冰冻所产生的冻胀力一般不直接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但融冰期间的反复冻融和融水入渗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因;③我国南方极端冰雪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生的地质环境背景为山地丘陵区、地质构造复杂、雨(雪)量充沛以及斜坡表层岩土体结构松散且力学性质差。本研究对我国南方冰雪气候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及其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我国南方中低纬度地区极端冰雪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本文选取2008年初受冰雪灾害影响最严重的湖南省为研究区,对娄底、郴州、衡阳等县市冰雪期间发生的典型地质灾害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湖南省极端冰雪条件下地质灾害的规模、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和成灾特点,并探讨了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极端冰雪条件下,湖南省地...  相似文献   

3.
文木 《环境》2002,(4):24-24
当前全球范围的暖化趋势将引起昆虫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网扩大,很可能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面对许多新疾病的侵袭。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传统的传染病也卷土重来。例如,登革热(又称断骨热)曾经在西半球销声匿迹,但现在又在美洲传播开来,1995年已经有20万人受到感染。同年,50年代以来最大一次黄热病肆虐秘鲁,与此同时,西非国家也未能逃脱这一瘟疫的袭击。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事实及其成因探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a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年减少,致使气温不断向着更高的均值状态持续增暖;尽管降水量干湿变化不甚显著,但降水的极端状况即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地形对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频次变幅的空间分布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高原季风、厄尔尼诺事件及高原积雪等因子的年际振荡是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丁一汇,1938年生。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高校兼职教授,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相似文献   

6.
桑蓝 《环境》2011,(12):13-15
近几年来,极端天气在各地攻城略地,大肆,“发威”。先是持续的寒流再到罕见的高温,强风暴、冰雪、洪涝、龙卷风等灾害也接踵而来,异常气候一浪接着一浪。现在让我们放眼全球,直达极端天气的“事故现场”,亲身体验下它的“威力”。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然而,我国碳中和路径设计需要考虑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风险的差异.如何评估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对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指导信息.本研究基于参与CMIP6计划的...  相似文献   

8.
欧洲西北部的气候在过去的50年中经历了许多极端事件,风暴,雪暴以及导致洪水和侵蚀的暴雨等等,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夏天的气候表现出与地中海地区相似的气候波动,温暖时段,“双倍”强度的暴雨,洪水和山区的滑坡,这些极端气候事件与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否关联以及如何关联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和合理的,为了阐明极端侵蚀事件和自然风险与气候之间的联系,以及为了山区和海岸地带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利益而采取安全的环境管理措施,进行连续的观测和分析是重要的,加深我们对局部极端天气事件与地区气候趋势之间联系(比如重建过去气温升高时期事件的频率)的认识也是必要的,本文对气候变化时期可能增加的两类侵蚀过程和自然风险进行了讨论,(1)春季由融雪触发的洪水和泥流;(2)夏秋委节由暴雨触发的洪水和泥石流。  相似文献   

9.
极端侵蚀事件的发生是气候要素和地貌要素复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某些地区的环境条件容易导致这些事件的发生,但由于当地的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极不均衡,对单一极端侵蚀事件的预测还存在困难,这些极端事件对当地地形和自然景观影响深远,它们会改造沟渠系统,改变自然景观,毁坏基础设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近来发生的一些事件说明它们也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为保持比利牛斯山地区可持续发展,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管理的改革,必须将极端降雨事件和侵蚀事件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考虑在内,本文运用近期和过去的帝例对发生在比利牛斯山地区的极端侵蚀事件进行了综合介绍,并就该地区的风险评价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红河流域1960-2007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境内红河流域23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极端降水指数分析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高值区分布在江城-绿春-金平-河口一线以南,低值区分布在巍山-南涧-弥渡一线以北及元江中游河谷;极端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7月,汛期极端降水出现频次占全年的91.48%。1960-2007年期间,极端降水指数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极端降水贡献率和平均日降水强度上升趋势较为显著,线性趋势值分别为0.68%·(10 a)-1和0.17 mm·d-1·(10 a)-1。除了平均日降水强度整体上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外,其余5个极端降水指数趋势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增加的站点大多分布在李仙江上游、 元江中上游和藤条江流域,减小的站点大多分布在李仙江下游、 元江下游和盘龙河流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1961—2009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 a西北地区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极端高温的高值区在新疆大部分地区、河西走廊西部、甘肃中北部、陇东南、宁夏北部和陕西,这些地方的高温阈值在30 ℃以上;区域年极端高温频率以1.8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1970年代中期高温日数发生由少至多的转型,1994年有突变,高温频数有显著的3~5 a周期,目前仍处于高温频发阶段;极端最高气温介于22.5~47.8 ℃之间,最大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4—10月皆可出现高温,但主要出现在6—8月,其中7月最多。6月高温频率增加最显著,其他月份增加不明显;高温越强,持续日数越长,高温频发的时段也是高温最强的时段。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强度增强。从大气环流合成分析表明,乌山脊、巴尔喀什湖低槽和蒙古脊中高层位置稳定,大气为准正压状态,西北地区在蒙古高脊控制下,有利于形成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影响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防治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两次超效率DEA模型,结合地质灾害的成灾原理,在得出我国各省(市)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值的基础上,对各省(市)地质灾害防治效率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防治效率水平均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程度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昆仑 《世界环境》2010,(5):42-44
<正>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一场大暴雨诱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洪水把高山上180万立方米山体岩土中了下来,形成了规模罕见的泥石流,突然闯入了舟曲县城,并堵断了白龙江水而形成堰塞湖。这场由大雨酿成的突发地质灾害造成了1435人死亡,330人失踪。自我国对山区地质灾害有精确的伤亡人数统计以来,这次周曲泥石流灾害是灾情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布局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东北三省春播玉米区是我国第一大玉米产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春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域,利用71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和未来气候情景RCP 4.5下2021—2040年逐日温度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三省热量资源和春玉米种植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索性地研究了东北春玉米应对气候变暖应采取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未来2个年代际,东北三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初日提前、10 ℃终日和初霜日推迟,稳定通过10 ℃日数和积温呈增加趋势,其中三江平原地区变化幅度最大,10 ℃初日将提前约8 d,初霜日推迟约10 d,10 ℃日数和积温分别增加约15 d和300 ℃·d;不同熟性春玉米种植北界在未来 2个年代际的北移东扩速度较过去50 a更快,尤其是中晚熟春玉米可种植区北界到2030年代将北移至49°32′N、东扩至我国东部边境135°E;为应对气候变暖,在不改变耕作制度和更换更晚熟春玉米品种的前提下,预计到2030年代,东北的松嫩平原春玉米播种期可提前或推迟16~20 d,部分地区可超过20 d;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区可提前或推迟8~12 d;南部沿海地区播种期变化范围较小,在8 d以内;同时,亦可通过种植区北移东扩以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预计到2030年代,东北三省晚熟、中晚熟和中熟春玉米的种植北界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北移2°13′N、1°08′N和近3°N。  相似文献   

15.
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与危害等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宏观及微观地貌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其作用特征。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详细解译崩塌和滑坡灾害,采用高精度DEM和滑动窗口技术提取地貌分维特征,并用其解析灾害分布的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灾害体的内部与后壁、前缘、侧壁和邻区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异性,崩塌的微地貌分异特征较之滑坡显著,大型、厚层、老(古)崩塌及滑坡分异特征更为突出。计算地貌分维值可有效识别与其同时期的或更早的地质灾害,也可间接挖掘新发生灾害的微地貌复杂性和离散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近一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资料整理、GIS综合信息模型分析等方法,总结归纳出鲁甸县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分析阐述了其形成条件和机理,发现地质构造对灾害的分布和形成及易发性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常规的气候评价标准对湖南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冰冻灾害进行了初步评价,指出这次冰冻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冰冻强度大、灾害损失重的特点,灾害评定为特大型气象灾害。与历史上的冰冻相比较,此次冰冻是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冰冻灾害。本文还从成因上对特大冰冻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经向环流维持时间长、副热带高压偏强,这种异常的大气环流是造成特大冰冻的天气原因;冷暖气团持续交汇,下冷、上湿的温湿结构使得冰冻得以维持。从长沙与郴州高空资料进行分析:逆温层的高度、融化层的厚度是造成郴州冰冻灾害比长沙重的主要原因;从长沙与宁乡、郴州与桂阳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温度的差异导致了冰冻日数的不同。文章对冰冻灾害的出现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防御此类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韶关市地质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北地质地貌、气象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分析,探讨了韶关市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发育规律,认为地质灾害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并指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气象条件引发的地质灾害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目的是制定广西西南部地质类型的地质灾害气象因素风险评估模型,从而能在灾情来临前发布准确的地质灾害预警,避免空报及漏报,提高预报准确率。该风险评估模型以出现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分为3类,分别确立了3类不同的气象因素风险评估指标。用该评估模型对崇左市2001到2006年共28个地质灾害个例进行评估,如果达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3类,即达到了预警级,而实况也出现了地质灾害,评定为正确,那么这28个地质灾害个例回报正确的有25个,拟合率达到了89%。评估结果显示该风险评估模型对2007年的地质灾害预报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