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对燃烧稻壳锅炉运行的经济性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因燃烧稻壳给锅炉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加强燃烧稻壳锅炉安全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应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采用非一致性网格生成技术,结合一台四角切向燃烧煤粉锅炉的燃烧器的改造方案,对锅炉低负荷燃烧稳定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器改造后,锅炉在各负荷下运行时,煤粉更容易着火燃烧,锅炉的燃烧稳定性提高了、运行能力增强了,其中低负荷运行时的燃烧稳定性提高得更为显著;降低了炉内烟气的旋转强度:减弱了炉膛出口左、右两侧的烟气的温度偏差。数值研究结果为锅炉的炉内过程的合理设计与组织、锅炉的运行调试与改造提供了重要而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随州地区多台燃煤锅炉改变燃料及燃烧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燃料及燃烧方式的改变造成锅炉严重磨损、腐蚀、侧烧、过烧及炉膛结构,废渣排放、烟气流向、受热布置等不适应燃料燃烧要求的现象。分析了一起因改变燃料(稻壳)及燃烧方式(悬浮燃烧)发生上锅筒撕开爆炸事故,同时对日常检验过程中发现的”改烧”锅炉检验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变燃料及燃烧方式锅炉运行可靠性的对策措施,最后展望了生物质用于锅炉燃料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中间储仓式锅炉炉膛的结构,结合锅炉制粉系统的结构和炉膛燃烧特性,找出锅炉燃烧时引起结渣的因素,以及对这些结渣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锅炉燃烧结渣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介绍1台SXL4-2.5-AⅡ锅炉正压燃烧的故障处理情况。通过锅炉正压燃烧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整改措施,使锅炉恢复了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一般工业锅炉正常运行时,炉膛内应保持1~3mm水柱负压。但是,我们目前在锅炉检查中发现,一些单位为了满足生产用汽需要,明知锅炉容量不够,却盲目采用超负荷强化燃烧的方法来提高锅炉出力。笔者认为采用这样的燃烧方式既不科学又不安全,弊病不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生物质与煤的燃烧特性及相应燃烧设备的比较,分析生物质燃料与煤混合燃烧技术在层燃动力锅炉改造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崇云 《安全》2008,29(12):43-44
由于链条锅炉燃煤是在链条炉排上燃烧,链条缓慢移动,带动燃烧的燃煤运行,燃煤的燃尽程度与链条运行的速度有很大关系,因此该型锅炉区别于电站锅炉主要在燃烧方式的选择上。电站锅炉大多数是采用喷燃方式,链条锅炉主要是燃煤在链条上燃烧,所以该型锅炉相对与电站锅炉适应煤种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9.
浓淡燃烧是当前煤粉燃烧的一个重要趋势。应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采用非一致性网格生成技术,对四角切向燃烧锅炉浓淡煤粉燃烧及炉内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的研究参数范围内,煤粉浓淡比3:1是最佳浓淡比,对应的浓侧煤粉浓度为0.624kg coal/kg air;浓淡煤粉燃烧具有稳燃作用;炉膛出口截面上烟温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锅炉炉排侧密封是锅炉燃烧设备重要的安全附件之一,侧密封的安全可靠确保了锅炉安全、经济运行。因此,在锅炉安全、节能的要求下,我们在锅炉定期检验中对侧密封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煤体瓦斯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煤体瓦斯的作用,采用煤体中瓦斯总量守恒的原理研究瓦斯含量与瓦斯积聚内能的基本方程和影响因素;分析煤与瓦斯突出产生的力学条件和机理,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的矩阵图。结果表明:瓦斯含量是煤体瓦斯内能最直接的反应,其值大小决定瓦斯内能的大小;瓦斯压力梯度、煤体的断裂韧性及煤体内的裂隙发育程度决定着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低渗透性构造煤对瓦斯运移阻力较大,容易形成较大的瓦斯压力梯度,从而更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煤层中的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地应力越大,煤体的强度、渗透率越小,越容易发生突出。煤层瓦斯情况、力学性能、地质构造和煤层的应力状态是决定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煤和瓦斯突出过程中瓦斯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瓦斯在煤和瓦斯突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指出煤层中瓦斯的存在改变了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响应特性 ,使之成为非稳定介质 ;特别强调在瓦斯突出发生时 ,瓦斯膨胀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瓦斯的存在 ,加剧了煤体失稳破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煤热动力学参数、特征温度与挥发分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煤的热动力学参数和特征温度可以表征煤自燃危险程度。而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数据缺少,往往只有煤的工业参数。因此,研究工业参数与表征煤自燃危险参数的关系十分必要。为了分析和建立该关系,基于非等温试验方法对不同煤样进行热重试验分析,得出8个煤样在10℃/min升温速率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与煤工业分析参数的关系,揭示挥发分与煤的氧化特性、特征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8个煤样的挥发分排序F3>F8>F4>F7>F2>F1>F5>F6,各特征温度排序基本满足T3相似文献   

14.
煤炭应急供应的储备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关于石油储备的研究,界定煤炭应急储备的含义,分析煤炭储备的功能。根据我国煤炭供应的特点,探讨煤炭应急储备模式,提出我国煤炭应急储备的基本构想,指出我国煤炭应急储备应以地方储备、企业储备、现货储备为主,应急储备和日常储备相结合。从煤炭消费量、自给率、运输条件、经济实力4个方面分析影响储备规模的因素,测算各省区的储备规模。结合煤炭应急储备的基本构想和煤炭应急储备计划、轮换、动用的要求,提出煤炭储备管理的二级储备体系和三级管理体系,以及政府监督、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的储备运行模式。该研究成果对我国煤炭应急储备体系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煤吸附流态氧特性的测定及其自燃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ZRJ-1型煤自燃测定仪对实验煤样的吸氧量作以测定,并按相关规程划分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同时纵向比较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十矿戊9-10煤层煤样的吸氧量,横向比较不同矿区煤层煤样的吸氧量,然后分析其吸氧量之间差异.考虑到煤自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在评价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后,再结合所选煤样分析其自燃的原因.分析表明:无烟煤的吸氧量大于烟煤的吸氧量;煤吸附流态氧的量与挥发分有关,无烟煤中活性物质的存在对煤的自燃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孔隙控制着煤的吸附能力,开展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微孔特征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厘清构造煤是否具有超强瓦斯吸附能力。为统计确证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孔隙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判断造成微孔孔隙特征变化的主控因素并探讨其原因,对鹤壁六矿、平顶山八矿和淮南谢桥矿3组采自同一煤层共生的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煤样,采用CO2吸附法测定了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孔隙特征参数,并基于CART递归分割、LSD多重比较及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微孔孔容进行了多重统计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孔容没有显著差异;2)构造变形作用对孔径小于2nm微孔孔隙变化的影响远小于变质作用;3)构造煤的吸附能力不是构造煤发育煤层易突出的主要原因;4)煤类微晶结构参数的变化是煤微孔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瓦斯对煤尘爆炸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瓦斯的存在对煤尘爆炸特性的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的结果与实际数据有一定差距,因此,通过不同浓度瓦斯与煤尘共存条件下爆炸实验研究,得出了矿井瓦斯对煤尘的最低着火温度、最小点火能量、爆炸下限浓度、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等爆炸特性影响的规律即瓦斯对煤尘最低着火温度影响不大;瓦斯可使煤尘的最小点火能量减小,尤其是对难于点燃的煤尘;混合物的爆炸下限浓度随瓦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混合物的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由于瓦斯的存在而增强,而最大爆炸压力几乎没有变化。同时研究了瓦斯对无爆炸性煤尘的影响。实验研究的结论对于现场防止煤尘爆炸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冲击地压预测的准确性,应用自行研发的多通道电荷感应监测系统,对单轴压缩条件下冲击倾向性煤体变形破坏过程中力-电感应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倾向性煤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大,破坏失稳时间短,煤体失稳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冲击倾向性煤体的电荷波动幅值大于无冲击倾向性煤体的电荷波动幅值;冲击倾向性煤体的单位时间电荷量大于无冲击倾向性煤体的单位时间电荷量;冲击倾向性煤体表面累积的自由电荷总量和单位时间内从煤体表面逃逸出来的自由电荷数多于无冲击倾向性煤体的表面累积的自由电荷总量和单位时间内从煤体表面逃逸出来的自由电荷数;冲击倾向性煤体力-电感应规律曲线中存在一个冲击失稳的超前预警时间区域,该区域可为预测煤体发生冲击失稳做好预报准备。  相似文献   

19.
煤层注水降低综采工作面煤尘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研究官地矿9# 煤渗透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动压预注水的煤层注水方案与参数,并在官地矿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取得了降低综采工作面煤尘浓度60% 以上的明显效果。它对我国煤矿有效实施煤层注水、降低工作面粉尘浓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煤在低温阶段的自燃活化能及气体产生规律,基于耗氧量与煤温间的计算模型,利用煤氧化动力学测试系统,分析了3种不同自燃性煤的低温氧化表征。结果表明:1)随着煤自燃倾向性增强,煤的耗氧量和耗氧速率逐渐增大,且其耗氧速率急剧增大的拐点温度逐渐升高;2)不同自燃性煤活化能变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利用阶段耗氧量拐点计算出铜川和大同煤样温度分别为203℃、228℃时,活化能快速减小,开始进入自发氧化阶段;晋城煤样活化能经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其中过渡温度段91~135℃时,活化能最小;同时拟合出活化能(E)与指前因子(A)关系式满足动力补偿效应,验证了机理函数的合理性;3)依据复合气体CO_2/CO、CH_4/C_2H_6、C_2H_4/C_2H_6、C_3H_8/C_2H_6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结合煤低温氧化特性,可预测煤样的氧化进程和煤体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