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核心要点: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更是保证我国生态安全的需要。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国的自然生态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切实可行的生态奖惩机制,不断培养和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真正落实到生产和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3.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培育民众生态环境素养和关爱环境行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群众文化需要与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等主流文化融合,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国家赋予重庆的重要战略使命,也是重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重庆市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治理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在GDP增长率全国领先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住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冶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大范围持续蔓延的雾霾为代表的生态问题,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进而实现美丽中国这个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首先弄清楚何谓美丽中国,也即美丽中国这个概念的含义,然后,再以系统工程的思维搭建相关制度体系,并将其融合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建设领域。党和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美丽中国的建设主体。  相似文献   

7.
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协调的现状,着力缩小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差距,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任务.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环境问题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要坚持环保惠民,逐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周生贤 《环境保护》2013,41(11):18-1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气环境质量能否改善,成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呼吸清洁空  相似文献   

9.
张士霞 《环境保护》2020,48(5):52-55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体人民共同行动,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推进全民绿色行动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全民绿色行动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下一步深入推进全民绿色行动提出了完善全民绿色行动制度设计,精准有效推进全民绿色行动,运用创新思维开展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宏伟蓝图。意见的发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活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实现依赖于制度环境、组织因素、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等多个关键条件,同时,合作治理需要各主体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明确和重塑角色定位,进而通过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支出竞争使用机制,建立信息交互制度,寻求多元合作模式,最终实现统筹协调、联动增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一词首次被写入了强国目标。同时,美丽中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2020年六五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  相似文献   

14.
<正>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愿景,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因而在社会治理中需要从理论指导、制度保障、宣传教育、实践路径等方面系统化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由钱易和温宗国等编写,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总论》,立足于新时代背景,系统梳理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林琪 《环境》2023,(6):54-56
<正>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对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全民力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出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人民生活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障碍。本文分析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正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材料。然而,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环境压力。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  相似文献   

18.
贾耀忠 《环境工程》2023,(1):320-321
<正>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新时代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与经济发展各环节、各领域衔接配套。在此背景下,实现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融性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由钱易、温宗国编写,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总论》一书,重点阐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疑惑,深化了当前人民群众对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该书的出版既对当前新时代生态教育领域改革发展起到指南的作用,也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民新期待、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安排。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结合工作实践与前一段的学习体会,我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八个理念”。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主要是规范人类的发展行为,这是协同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研究其内涵,探讨文明建设与生态示范之间的本质关系。以建设目标、主体和过程为入手点,提出合理的文明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