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考察疏浚污染底泥与垃圾焚烧灰混合烧制陶粒的可行性,根据陶粒的桶压强度和吸水率等性能确定了原料配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陶粒微观形貌、重金属残留率、浸出比例及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中焚烧飞灰比例增加,陶粒的筒压强度降低、吸水率升高,污染底泥与焚烧飞灰的合适配比为4:1,焙烧温度在1 100~1 150℃时陶粒内部微孔聚集,在1 200℃时陶粒出现大量玻璃相,陶粒焙烧温度宜控制在1 150℃左右;在最佳条件下烧制陶粒的筒压强度为4.56 MPa、吸水率为15.3%,堆积密度为735 kg/m3;陶粒中重金属残留率除了Zn外均随焙烧温度升高而下降,重金属浸出比例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渗沥浓度都有一定程度降低,浸出浓度均达到相关标准。烧制的陶粒有作为铺路、堤坝建材骨料使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邵水松 《环境工程》1991,9(2):60-62
目前,国内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还没有简单、公认、标准的评价方法。本文在新开河污染源调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浓度法和单项等标污染指数法评价其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污染的实际情况,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3.
受污染底泥易地处理处置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受污染底泥的形成和危害以及国内外对受污染底泥的研究入手,综述了受污染底泥综合整治技术框架的组成,并对其作了评价。着重讨论了受污染底泥易地处理处置技术方案确定的总体思路和方法,分析了确定受污染底泥易地处理处置技术方案中的疏浚技术、输送技术、预处理技术、去污染处理技术,最终处置与利用技术和污染残余物处理处置技术等技术单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通市通州区境内多条大型河流底泥中重金属监测结果的对比研究。分析底质变化趋势。为改善底质状况提供有用建议。  相似文献   

5.
抚河南昌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抚河南昌段是指水系从象湖将军闸流入南昌市至滕王阁排出入赣江这一段的河流。对抚河南昌段选择7个采样点采集底泥,分别采用微波消解和五步连续萃取法对抚河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前处理,结合ICP-OES发射光谱仪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抚河南昌段从上游到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总体趋势是逐渐加重;As的平均值1079.835mg/kg,达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35倍;个别采样点Cu的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个别采样点Cr的含量比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2倍还多。各采样点Cu、Mn的形态分布图很不一致,滕王阁采样点Cu的有机物结合态(S4)最高,占75.55%,Mn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3)也较高,占50.51%;抚河桥样品Mn的可交换态(S1)最高,占74.68%;各采样点Cu的碳酸盐结合态(S2)都较低,不足20%。残渣态(S5)以将军闸30m(Cu)、司马庙立交桥(Mn)采样点较高,分别为45.40%,45.16%。抚河底泥可用于城市绿化施肥。  相似文献   

6.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沿程12个底泥样本重金属含量的测试结果,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各底泥样本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和该河段沿程各底泥样本采样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已受到了重金属的中度污染,下游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普遍较上、中游严重,荆马河底泥是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外源。  相似文献   

7.
湖泊表层底泥是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重要宿体,随着太湖流域各城市的发展,排入太湖的重金属污染物不断增加,并在底泥中持续淤积。通过2014年至2015年对太湖底泥中砷、汞、铬、铅、镉、铜、锌含量的调查,初步评价了太湖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和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8.
胡兰文  陈明  杨泉  陶美霞  杨涛 《环境工程》2017,35(12):115-118
底泥是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富集地,底泥中重金属是水生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表明我国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对底泥重金属修复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国内外各学者对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四湖底泥污染及其变化过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研究南四湖形成以来的污染变化过程,对微山湖、独山湖两湖底泥剖面的同位素测年、沉积速率进行了测定并作了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湖泊形成以来2000余年的污染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历史上污染变化受到黄河泛滥、开挖运河等事件的影响,近20年受现代工业污染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太湖竺山湾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要成分、矿物组成和热性质分析,考察其烧制轻质陶粒的可行性;以膨胀率和表观密度为指标,对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较佳的纯底泥烧制轻质陶粒工艺参数,并对所制陶粒微观结构和重金属浸出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竺山湾底泥成分基本满足烧制轻质陶粒要求,在不添加其他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其较佳的烧制条件为1 110~1 120℃下焙烧5~10 min冷却至室温,可以得到表观密度为0.8~0.9 gcm3,具有较好强度的膨胀轻质陶粒。底泥在烧制陶粒过程中重金属得到很好地固化,陶粒中重金属浸出率很低。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套模拟湖泊小试装置,分别采用含黏土的沙子、清洁黄土和土工布3种材料覆盖湖泊污染底泥,抑制底泥中的氮释放。试验控制在恒温25℃厌氧条件下进行,经过75d静置试验,结果表明:含黏土的沙子和清洁黄土均能有效抑制污染底泥的氮释放,而单独使用土工布的效果不佳;覆盖材料的覆盖厚度越厚,抑制污染底泥氮释放的效果越好;覆盖厚度为5cm、15cm和30cm的沙子对污染底泥氮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74.9%、94.0%和96.8%,覆盖厚度为5cm、15cm和30cm的黄土对污染底泥氮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77.2%、95.5%和98.8%,可见黄土的效果更优;从工程成本考虑,采用15cm覆盖厚度即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绿色建筑生态学的发展,运用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已成为较为前沿的建筑手段,但不同绿色环保材料存在着造价特殊性质,因此文中提出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分析方法.首先,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将各个环保建材的造价参数当成目标向量,通过运用盒子覆盖法实现造价分布概率的求解与统计,再将造价进行量化,并对建材造价的特殊性质进行有效描述,结合造价分析结果研究了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利用情况,对不同生态建筑景观空间规划分布于不同造价区间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表述,反应不同建材的造价影响,从而获得建材与造价的约束性影响关系.实验证明了分析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污染底泥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疏浚、覆盖、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底泥修复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该研究领域尚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4.
绿色行政体系的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永胜  朱杰 《环境保护》2004,(12):18-21
本文以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应用ISO14001标准及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及系统工程等相关原理,对“绿色行政体系”的含义、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绿色行政体系”的基本方法及建设程序。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中AVS 与 Cr 的生物积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区域为珠江三角洲一条典型城市污染河道,采集了13个站位沉积物、上覆水、间隙水及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析.阐述了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 AVS)与沉积物、上覆水、间隙水中的Cr(Ⅲ)和Cr(Ⅵ),以及寡毛纲底栖动物水丝蚓(Limnodrilus sp.)体内Cr含量的关系;围绕“Cr假设”,探讨了城市重污染河道AVS与Cr的生物有效性的关系,以拓宽AVS作为沉积重金属生物毒性判据的应用范围.各站位沉积物总Cr均值为329.57 mg/kg,是背景值的9.4 倍,显示研究区域属于重度Cr污染区;沉积物及上覆水Cr(Ⅵ)均较低,表明其中的铬大部分为Cr(Ⅲ).研究区域AVS较高(均值为650.38 mg/kg),间隙水总Cr含量较低(均值为68.42 μg/L).除了Z1站位外,间隙水Cr(Ⅵ)均低于检出限,表明在AVS值较高的站位间隙水Cr(Ⅵ)很低.各站位水丝蚓体内总Cr含量(以DW计)为12.46~38.99 mg/kg,均值为25.85 mg/kg,高于类似研究的结果,证明水丝蚓体内Cr的积累较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水丝蚓体内Cr含量与间隙水总Cr显著相关(r=0.614, p<0.05),因间隙水总Cr主要组分为Cr(Ⅲ),故在Cr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中,间隙水中的Cr(Ⅲ)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碳氮赋存对有机质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城市河道沉积物碳氮赋存特征对有机质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是城市河道的显著特征;有机质65%以上以胡敏素类的惰性腐殖质的形式存在;有机氮是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约占总氮的57.5%~91.3%;氨氮主要赋存于活性组分中,而惰性有机组分抗分解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组分;氨氮饱和吸附后的沉积物有机质去除量明显减少,最高达到50%,表明氨氮也是限制有机质分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铁路隧道洞口施工对环境的破坏,研究铁路隧道洞口绿色施工理念,从勘察设计、施工控制以及现场管理等多角度进行施工管理,改善施工技术,倡导绿色施工理念,降低隧道施工对环境的破坏性。从减少场地干扰、尊重施工场地的环境;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方法,提高施工效率;优化施工技术,制定施工管理计划,减少环境污染几个方面出发,形成绿色施工理念。综合各种绿色施工理念,结合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减少资源的消耗,节约能源,确保施工绿色环保无污染。  相似文献   

18.
王尚  李大鹏 《环境科学》2014,35(6):2171-2177
以重污染河道底泥和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周期性加入外源磷条件下,不同扰动强度下底泥吸附和固定磷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扰动可以增加底泥对外源磷的吸附,而且扰动强度越大,底泥对外源磷吸附效率越高.另外,尽管加入的磷以溶解性磷酸盐(DIP)形态存在,但扰动强化了DIP向颗粒态磷(PP)的转化,从而降低了水体中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内源磷形态分析表明,弱吸附态磷(NH4Cl-P)呈降低趋势,而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HCl-P)和残渣磷(Res-P)均呈增加趋势,但以Fe/Al-P增加幅度最大(占总磷的百分比超过80%,以3种扰动强度下平均值计).结合到非闭蓄态Fe/Al-P中的外源磷逐渐增加占Fe/Al-P净增加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7.49%(100 r·min-1)、42.32%(200 r·min-1)、54.24%(300r·min-1),导致闭蓄态铁铝结合态磷净增加量占总磷净增加量的百分比随扰动强度增加有所降低,同样,钙结合态磷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说明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和较大的扰动强度下,连续加入的外源磷主要以易释放态磷形式存在,即底泥对外源磷的吸附以暂时性的持留为主.  相似文献   

19.
小清河表层沉积物重污染区重金属赋存形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黄莹  李永霞  高甫威  徐民民  孙博  王宁  杨健 《环境科学》2015,36(6):2046-2053
测定了小清河表层沉积物重污染区间隙水中重金属(Cu、As、Pb、Zn、Cr、Cd和Ni)的质量浓度,采用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分别基于美国水质基准(CCC、CMC)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间隙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清河沉积物间隙水中的重金属基本不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毒性.除As外,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显著高于土壤背景值,呈现明显的累积效应.沉积物中Cu、As和Ni主要赋存于残渣态,Pb、Cr主要赋存于可氧化态和残渣态,Zn、Cd以酸可溶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Cd、Zn、Cr和Pb的有效态含量高于残渣态,有较高的二次释放潜力.RAC的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Pb、Cr和As处于无风险到低风险级,Ni处于低风险到中等风险级,Cd处于中等到高风险级,Zn处于中等到极高风险级,不同重金属RAC的平均值依次为CdZnNiAsCuCrPb.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除Cd有强~很强生态风险外,其他6种重金属均表现为低生态风险,RI值介于136.83~264.83,研究区采样点处于中等~强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对酸碱污染地的基土进行承载力学分析和受力检测,为指导岩土工程施工的开凿深度、混凝土配比等提供数据参考。提出基于刚度软化传递力学分析的岩土工程施工中酸碱污染地基土检测方法。构建酸碱污染地基土的本构力学分析模型,根据等效弹性应力和屈服强度关系计算酸碱污染地基土的延性力学参量,根据基土的承载力徐变关系得到酸碱污染地基土的承载屈服分布模型,实现酸碱污染地基土检测的力学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