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Cr6 和Cr3 对水花生 (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的叶及根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对比研究发现 ,Cr6 和Cr3 均能对水花生产生毒害 ;铬污染后 ,水花生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5项重要生理生化指标发生相应变化 ;Cr6 的毒性明显大于Cr3 ,根的受害程度比叶严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下Cr6+对于三种玉米(Zea mays L.)种子的毒害效应,进一步探究长期堆放铬渣的土壤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选取三种不同品种的玉米,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1×10^-4、5×10^-4、1×10^-3 mol·L^-1,5×10^-3、1×10^-2 mol·L^-1 实验剂量组,探究Cr6+对三种不同品种玉米种子的毒害效应.将种子于实验室条件下常规培养后,分别测定不同Cr^6+胁迫剂量下,三种玉米种子(郑单958,强盛31,农大108)的生长状况,株高、根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以及胁迫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对不同剂量下Cr^6+对三种玉米的生理特性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 种不同浓度的Cr^6+溶液对玉米种子进行胁迫后,三种玉米的生长均受到了-定程度的抑制,玉米幼苗株高、根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在低剂量1×10^-4 mol·L^-1 时,即产生显著影响(P〈0.05),且胁迫剂量越大,对玉米种子生长产生的抑制作用越强.三种不同的玉米种子体内均产生了Cr^6+富集现象,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玉米体内富集量增加,细胞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 比值降低,三种玉米品种幼苗POD 活性、SOD 活性以及MDA 含量均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在Cr^6+暴露剂量为最大剂量1×10^-2 mol·L^-1 时,POD 活性、SOD 活性与MDA含量均增加至最大值.各剂量下,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产生.由此可见,不同剂量的Cr^6+对于三种玉米种子均会产生-定的毒害效应,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利用其死菌体对Cr^6+溶液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在Ci=300mg/L、pH=2.5和日=50℃条件下,吸附120min获得最大吸附量60.5mg/g.应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线更为适合.动力学研究显示,地衣芽孢杆菌对Cr^6+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拟二级速度方程进行描叙.图3表4参14  相似文献   

4.
黄精多糖对老龄大鼠衰老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水提法从黄精(Polygonatumsp)中得到的粗多糖成分(PP)进行了老龄大鼠的衰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试验.两种剂量的PP灌喂老龄大鼠1mo后,测定其12项衰老生理生化指标: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活性,红细胞、视网膜、晶体核、晶体皮质的SOD活性,心脏、血浆中过氧化脂质含量,肝脏、肾脏中脂褐质含量及脑中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除胸腺指数、血浆中过氧化脂质含量无显著性变化外,其他10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若干抗旱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周期性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EI)和非感染(EF)的黑麦草植株的几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EI和EF叶片相对水分含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游离脯氨酸累积,叶绿素,类胡萝 纱和淀粉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与EF植株相比,干旱胁迫下EI植株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膜透性及脯氨酸含量均较低,从生理生化角度说明内生真菌可提高其宿主植物的抗旱性。图3参39  相似文献   

6.
甲基紫精对植物细胞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曾庆平,刘叔文,郭勇(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广州510641)郑学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儋州571737)关键词甲基紫精;玫瑰茄(Hibiscussabdariffa);SOD;诱...  相似文献   

7.
粘虫受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后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被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寄生以后生理生化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通过被寄生粘虫的生长(体重)、发育(龄期)、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和酚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动态的研究,试图探讨中红侧沟茧蜂对寄主粘虫的生理调节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探讨寄生蜂同寄主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关系。图6参20  相似文献   

8.
NaCl,Na2CO3胁迫下星星草根际K^+,Na^+,Ca^2+的生理行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星星草施加25~600mmol·L-1NaCl及12.5~200mmol·L-1Na2CO3的盐胁迫处理,分析其根际K+、Na+、Ca2+的生理行为.结果表明:Na2CO3对培养液中K+、Na+、Ca2+活度的影响大于NaCl,其中Na2CO3使Ca2+活度极度下降;营养液中K+、Na+、Ca2+活度与星星草根中K+、Na+含量密切相关,其中,根中K+、Na+含量与营养液中Ca2+活度和Na+活度平方之比即(Ca2+)/(Na+)2之间具有一致的曲线关系,根系环境中的(Ca2+)/(Na+)2对植物K+、Na+吸收有决定性作用.星星草地上部分K+、Na+含量与其根中K+、Na+含量也相关.根(DW)中K+在0.38~0.52mmol·g-1间可维持地上部分K+含量基本稳定.根中Na+含量较低时,地上部分Na+含量随根中含量升高而平缓上升.但根中Na+高至一定值时,地上部分Na+转而急剧上升,提示星星草在由根向上转运K+、Na+的过程中有一定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不同浓度(0、200、400、800、1 600和3 200 mg.kg-1)Pb胁迫对麻疯树生长、Pb吸收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w(Pb)≥800 mg.kg-1时,麻疯树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麻疯树植株不同部位Pb含量随土壤Pb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各部位Pb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根、叶和茎;当土壤w(Pb)≥800mg.kg-1时,麻疯树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脯氨酸和酸溶性巯基(SH)含量均显著提高,而谷胱甘肽(GSH)含量仅在土壤w(Pb)为3 200 mg.kg-1时才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Pb浓度的增加呈倒"W"型变化,当土壤w(Pb)为400 mg.kg-1时,其含量最大;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可缓解重金属Pb对麻疯树的毒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胁迫处理的聚类结果与各处理麻疯树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相吻合,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对缓解重金属Pb毒害的贡献较大。可见,麻疯树在Pb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NaCl胁迫对甜高粱发芽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玲  程序  谢光辉  李桂英 《生态环境》2010,19(10):2285-2290
为筛选耐盐甜高粱材料,探讨NaCl胁迫对甜高粱发芽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了0、70、140、210 mmol.L-1NaCl胁迫对吉甜3、BJK156、甜132、凯勒、威利、考利、吉甜2、戴尔等8个甜高粱材料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等8个指标盐害系数的影响,利用系统聚类分类法对甜高粱耐盐性进行聚类可分为3类:耐盐性最强的是甜132,耐盐性中等的是BJK156,耐盐性较敏感的是考利、吉甜3、吉甜2、戴尔、凯勒、威利。进一步研究了盐胁迫对甜高粱芽苗中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得出:随着盐胁迫的加重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减少。NaCl胁迫不同程度地提高了8个甜高粱材料POD、CAT、SOD活性,受3种NaCl质量浓度胁迫后8个甜高粱材料POD、CAT、SOD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这可能是它们耐盐差异的生理原因之一。另外,在3种NaCl浓度胁迫后甜132中的丙二醛增加量在8个材料中都是最低的,这与系统聚类分析得出甜132耐盐性最强的结论相吻合。研究认为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筛选发芽期耐盐甜高粱品种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张再利  况群  贾晓珊 《生态环境》2010,19(12):2973-2977
以花生壳为生物吸附剂,通过序批式实验研究了吸附剂投量、吸附时间、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温度对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探讨了花生壳吸附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花生壳对Pb^2+、Cu^2+、Cr^3+、Cd^2+、Ni^2+的吸附过程。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花生壳对5种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过程,而Langmuir模型拟合的线性更好。Pb2+、Cu2+、Cr3+、Cd2+、Ni2+5种金属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32.25、7.09、3.82、2.95、2.22 mg.g-1,花生壳可用于处理低质量浓度多种重金属混合的废水。热力学研究表明,花生壳对5种金属离子的吸附具有自发、吸热和熵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胞外酶活性是土壤中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关键环节,也是土壤微生物养分利用的重要指标.为理解石油开发区土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微生物胞外酶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以黄土高原石油开发形成的油井迹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自然恢复年限油井迹地土壤,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和β-1,4-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LP)等4种酶活性,分析土壤酶活性和酶计量比的变化及其关键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土壤总石油烃从恢复1年到恢复20年显著下降了54%;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土壤pH、容重显著下降,而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显著升高,铵态氮、全磷变化不显著;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显著升高但碳氮比显著下降.(2)土壤BG活性、酶活性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下降,而NAG、LAP、ALP活性和酶活性氮磷比显著升高;不同恢复年限酶计量学的向量长度和向量角度分别为1.87-1.19°和53.64-47.93°,均随恢复年限显著下降,表明土壤微生物受碳和磷限制程度逐渐减弱.(3)土壤总石油烃、碳氮含量、pH、容重等指标对土壤酶活性及其计量学特征有显著影响,尤...  相似文献   

13.
王丽红  陈惠茹  周青 《生态环境》2013,(11):1819-1824
为了解土壤中铜(Cu)与锌(Zn)对不同乔木抗氧化系统的复合影响及植物生态修复土壤cu和Zn复合污染的生理生化基础,以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和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3种乔木为实验材料,采用土培盆栽方法,研究单-Cu2+(75mg·L-1)溶液和单一Zn2+(210mg·L-1)溶液及两者复合溶液污灌对香樟、广玉兰和榉树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Zn2+/t~用下3种乔木MDA含量升高,Cu2+作用下MDA含量降低,Zn2+和Cu2+复合作用下3种乔木MDA含量低于Zn2+作用,即210mg-L。Zn2+对3种乔木生长的毒害作用比75mg·L。Cu2+明显,两者复合作用使Zn2+的伤害作用减轻。随胁迫时间延长,香樟POD和CAT活性增加,MDA含量和Pro含量减少。广玉兰细胞活性氧代谢失衡,POD活性和CAT活性急剧上升,第7天时分别达到1243.89%和300.00%(单一Cu2+’)、149.22%和60.00%(单一Zn2+)、653.96%和170.00%(Cu2+和Zn2+复合作用)。榉树无法承受高浓度Cu2+和Zn2+伤害而死亡。综合考虑,Zn2+对3种乔木伤害严重,Cu2+在诱导POD和CAT活性过程中与zn2+存在拮抗作用,香樟对重金属Cu2+和zn2+的耐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硫酸盐还原菌对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的生物沉淀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型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中,研究了持续低pH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沉淀作用对人工配制酸性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设置反应器进水pH值依次为4-3,3.5和2.6三个处理,进水中Cu^2+、Zn^2+和Cr^3+含量分别为65、36和10mg·L^-1,SO4^2-含量约为6200mg·L^-1,接种物为经耐酸驯化的混合硫酸盐还原菌,试验时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36h,通过定期测定反应器出水pH、氧化还原电位(ORP)、碱度、SO4^2、S^2-以及重金属含量变化等指标来考察废水生物沉淀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进水pH值为2.6~4.3的酸性重金属废水,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沉淀作用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反应器出水pH值大幅升至6.5~8.0,碱度由起始的300~2000mg·L^-1增至7500-4600mg·L^-1,废水中S041-还原率达72%~80%,Cu^2+和Zn^2+的去除(沉淀)率达99.9%,Cr^3+去除率达99.1%。此外,随着进水pH值由413降至2.6,反应器出水pH和碱度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S04}的生物还原和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变化不大。从反应器运行稳定性考虑,控制酸性重金属废水的进水pH值为3.5较适宜今后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温度胁迫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化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研究温度骤变在水生动物病害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材料,将环境温度从20℃突然升高或下降,然后在不同时间取样分析,从免疫学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的温度改变方式对中华绒螯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2h内将饲养水温从20℃升至32℃,然后在30min内降至20℃,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密度(DH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先升高后下降,6h时出现峰值,3d后趋于稳定,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则呈相反趋势;(2)在24h内将饲养水温从20℃降至8℃,其DHC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SOD和CAT先增加后下降,在d1出现峰值;而MDA的含量先下降后升高,在d3出现峰值,但总的来说,MDA的含量均高于0h处理组;(3)在24h内水温从20℃升至32℃,其SOD和CAT在温度变化6h后呈升高趋势,而后逐渐下降,DHC的变化无一定规律,但均明显低于0h处理组,MDA的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温度胁迫使中华绒螯蟹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机体的氧化代谢失衡和免疫防御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高选择性手性酯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230株产酯酶菌株,经反复筛选,从中挑选出一株酶活及选择性均较高的菌株YQ231,该菌株所产酯酶能将外消旋的酯水解为手性醇(环戊烯酮),且该酶优先水解(R)-型酯。经生理生化试验鉴定,该细菌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研究了该菌株的产酶过程,结果表明:酶活在24h达最高值。同时研究了该菌株的催化特性,在反应12h时其转化率达48.8%,eep为92.3%,ees为70.3%。图3表2参9  相似文献   

17.
极低频电磁场对萌发期大豆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观察了50Hz.0.2mT或6.0mT的电磁场暴露对大豆的萌发过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蛋白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幼苗根茎的组织形态学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场暴露下,大豆的开始萌发时间由32h提前到8h,萌发率到达50%的时间由72h分别提前到48h(0.2mT组)和40h(6.0mT组);MDA含量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下降;SOD,POD活性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升高,而CAT活性在0.2mT暴露组下降,在6.0mT暴露组升高;蛋白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随磁场强度的增大升高或降低。幼苗根茎细胞的大小和形态没有明显变化。结果提示,极低频电磁场可以改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缓脂质过氧化,增强蛋白酶的活性,促进大豆的萌发过程。图4参6。  相似文献   

18.
以三叶期的水稻幼苗为材料,比较了Hg^2 污染对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稻武运粳7号的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系统Ⅰ(PSⅠ)和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民生、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g^2 处理浓度的增加,两优培九和武运粳7号的叶绿素含量、PSⅠ和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降低,而2者的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升高,两优培九的CAT活性、武运粳7号和POD和CAT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两优培九的POD活性则呈现升的趋势。两优培九对Hg^2 污染的抗性明显大于武运粳7号。  相似文献   

19.
水稻(Oryza.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一旦水稻受到重金属污染,将会影响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和生理特性。目前关于钒胁迫对水稻植株生理特性指标的影响方面报道较少。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钒(V)质量浓度(0、4、8、12、16、20 mg·L-1)对水稻幼苗(Oryza.sativa L)生理生化和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胁迫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ρ(V)≤12 mg·L-1,与对照相比较,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酶活性增大了135.3%、104.2%、77.8%(CAT)、84.5%(POD)和273.2%(SOD);当ρ(V)〉12 mg·L-1,则分别降低37.2%、39.4%、41.1%、24.1%和24.5%。随着 V 胁迫浓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8.5%~289.3%、21.2%~303.2%,根系活力下降了10.9%~82.2%。可见,低ρ(V)(≤12 mg·L-1)对水稻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水稻幼苗自身保护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高ρ(V)(〉12 mg·L-1)明显抑制叶绿素和蛋白合成、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伤害了细胞质膜系统,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同V浓度胁迫下,水稻幼苗累积的V含量为:根〉茎叶。随着V胁迫浓度增加,水稻幼苗各器官V含量增大,其中根部增幅远大于茎叶,当ρ(V)从5 mg·L-1增加到40 mg·L-1,与对照相比较,根部增加了0.98~25.3倍,茎叶部增加了0.26~4.74倍。生物富集系数(BF)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为2.8408;迁移系数(TF)下降,最低值为0.1170,说明水稻对V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但迁移能力较低,积累的V主要富集在根部,可减轻V对地上部植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Cd^2+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及Ca^2+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不同浓度(c)的Cd2+和Cd2++Ca2+处理玉米种子,以研究Cd2+对玉米种子活力的毒害及Ca2+对Cd2+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在0~0.5mmol/L的c(Cd2+)范围内,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生长量随c(Cd2+)的增大而降低,Cd2+能降低玉米幼苗中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并能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用Cd2++Ca2+处理玉米种子时,Ca2+能减少以至消除Ca2+对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其中c(Cd2+)为10mmol/L的拮抗作用明显大于5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