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生物法处理含铬(Ⅵ)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含铬(Ⅵ)废水,研究了其去除铬(Ⅵ)的最适宜工艺条件。实验表明,该菌的适用范围广,处理含铬废水的能力强。在菌液与废液体积比为1.0:1、铬(Ⅵ)质量浓度为150mg/L条件下处理36h,铬(Ⅵ)去除率达99.9%。  相似文献   

2.
龙口褐煤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与还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翠霞  邓昌亮 《化工环保》1996,16(6):337-341
进行了以龙口褐煤作吸附剂,还原剂净化铬废水的实验,研究了含铬废水PH、浓度对褐煤吸附,还原Cr(Ⅵ)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龙口褐煤净化含废水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
含铬(Ⅵ)废水治理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用活性粉煤灰处理含铬(Ⅵ)废水新工艺,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含铬(Ⅵ)废水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pH=2.00、铬(Ⅵ)含量为19.4mg·L-1,加入活性粉煤灰0.167L·g-1时,处理后水样中铬(Ⅵ)已检不出。同样在pH=1.50,铬(Ⅵ)含量为40.1mg·L-1,加入活性粉煤灰达0.0667L·g-1时,铬(Ⅵ)去除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单组分和混合组分条件下温度和pH对活性炭吸附废水中Cr(Ⅵ)、As(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组分条件时,活性炭对Cr(Ⅵ)的最佳吸附温度和pH为35℃和2.00,对As(Ⅲ)的最佳吸附温度和pH为30℃和6.00;在混合组分条件时,溶液中的As(Ⅲ)对Cr(Ⅵ)的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As(Ⅲ)质量浓度的增加,对Cr(Ⅵ)吸附的抑制作用增大;溶液中有Cr(Ⅵ)时,As(Ⅲ)的吸附量增大,但随着Cr(Ⅵ)质量浓度的增加As(Ⅲ)的吸附量减小。pH和温度对溶液中Cr(Ⅵ)或As(Ⅲ)的吸附量变化趋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改性木屑吸附处理含Cr(Ⅵ)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廖祥  陈金文  周丽花  李婳 《化工环保》2011,31(5):402-405
对改性木屑处理含Cr(Ⅵ)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溶液Cr(Ⅵ)初始质量浓度、溶液pH、木屑加入量、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初始Cr(Ⅵ)质量浓度15 mg / L 、溶液pH 2.0、木屑加入量7.5 g / L、吸附时间60 min 的优化实验条件下,硝酸改性木屑比磷酸改性木屑吸附效果好,硝酸改...  相似文献   

6.
撞击流反应器萃取电镀废水中Cr6+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用撞击流反应器对模拟含铬电镀废水中的Cr^6+进行了萃取脱除实验研究。与相同条件下的传统单级化学萃取相比,撞击流反应器利用两喷嘴的射流作用在两流体相对撞击时获得高效传质区域,能有效强化液液萃取的相际传质过程,其单级萃取率最多可提高20.11%。当萃取剂中TBP的体积分数为10%、相比(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2、萃取时间为1min、H^+的浓度为1.0mol/L时,通过实验得出适宜的操作条件为:喷嘴间距离为喷嘴直径的3.4倍,搅拌转速600r/min,萃取温度30—40℃,在此条件下Cr^6+的萃取率为31.5%。  相似文献   

7.
制革铬鞣废水中Cr(Ⅲ)的处理和回收制革工业铬鞣废水是工业废水中较难处理的一种。废水中含有大量Cr(Ⅲ),Cr2O3的含量高达3000~4000mg/L。这种高浓度Cr3+废水的排放,不仅污染水体,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是资源的浪费。对铬鞣废水中Cr(...  相似文献   

8.
徐海林  童仕唐 《化工环保》2011,31(6):486-489
利用脱硫废碱液对酸化后的含铬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废水初始pH、脱硫废碱液加入量和静置时间等对Cr(Ⅵ)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初始pH为1.4、静置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处理30 mL Cr(Ⅵ)质量浓度为126.5 mg/L的含铬废水,适宜的脱硫废碱液加入量为6 mL,此条件下Cr(Ⅵ)转化率接近10...  相似文献   

9.
10.
以三辛胺为载体,煤油为膜溶剂,NaOH为反萃剂,采用大块液膜法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考察了Cr(Ⅵ)迁移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料液相进水Cr(Ⅵ)质量浓度为1043.6 mg/L、料液相进水pH为1.1、反萃相中NaOH质量分数为20%、液膜相体积为100 mL、液膜相中三辛胺体积分数为15%、反应时间为50 min的条件下,料液相出水Cr(Ⅵ)质量浓度为0.5 mg/L;萃取36批废水后Cr(Ⅵ)浓缩比可达94.2%.  相似文献   

11.
电镀废水中镍的回收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沉淀法回收电镀含镍废水中的Ni~(2+),研究了各工艺因素对回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回收电镀含镍废水中Ni~(2+)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 ℃,废水pH 12~13,0.1 mol/L的NaOH溶液加入量70 mL,以聚丙烯酸钠为絮凝剂,搅拌转速1 250 r/min,搅拌时间2 min.将回收产物Ni(OH)_2用作润滑油添加剂可有效改善润滑油的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2.
铁炭微电解-生化法处理电镀废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铁炭微电解-生化法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简称废水),铁炭微电解法处理废水时,考察了进水pH、Cr^5浓度、废水停留时间对废水预处理效果的影响;生化法处理废水时,考察了搅拌转速、废水停留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在进水pH约为3、废水在铁炭微电解反应柱内的停留时间为30min、生物反应器内搅拌器的搅拌转速为40r/min、废水在生物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为3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废水经铁炭微电解一生化法连续处理后,出水中Cr^6+、Cu^2+和Ni^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08,0.06mg/L,其去除率分别为99.0%,99.7%,99.3%,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且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用络合萃取法对磺酸型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鲁军  周洪德 《化工环保》1995,15(2):67-72
采用络合萃取法对磺酸型有机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萃取过程中废水PH、萃取睡稀释凤加量对废水萃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PH为1.0时,萃取剂和稀释剂按废水;萃取剂;稀释剂=100:10:25的投加,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萃取后的络合相经碱解分离即可回收萃取剂,萃取剂循环使用10次,废水的COD去除率无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萃取法处理萤光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仉蕾  魏兴义 《化工环保》1995,15(1):28-31
采用萃取法处理萤光废水,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如下:pH为1,废水:萃取剂:稀释剂为20:2:5。在此工艺条件下,萤光废水COD去除率可达91%-98%,色度去除率达99.8%。萃取剂可再生回用,在萃取相中按萃取剂(包括络合物)的量加入等体积的浓度为20%的NaOH溶液,在95-105℃加热回流5-10min,即可使萃取剂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15.
废水中甲酸萃取回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ZYM混合溶剂为萃取剂,以含4.5%的甲酸的废水进行萃取试验,结果表明,ZYM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再生性,对废水中的甲酸有较高的萃取率。采用本萃取技术,不但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而且还可回收甲酸,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催化裂化废水萃取脱酚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焦化粗柴油为萃取剂,对催化裂化含酚废水进行脱酚预处理,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pH7.0-8.5,温度15-40℃,油水体系比1.7-2.1,理论萃取级数4-7级。在上述条件下,出水酚质量浓度为50mg/L。萃取后的粗柴油用于炼油厂加氢精制装置。  相似文献   

17.
含钴镍废水的萃取处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智宽 《化工环保》1996,16(4):195-198
采用N235作萃取剂,在合适的酸度和氯离子浓度条件下,对含钴镍废水进行溶剂萃取处理,重点研究了酸度、氯离子浓度、萃取级数及反萃条件对钴镍分离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有效地回收利用废水中的钴和镍。  相似文献   

18.
用钡渣处理含铬(Ⅵ)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建础 《化工环保》2005,25(3):225-227
探索了用钡渣处理含铬(Ⅵ)废水的最佳实验条件,在废水pH小于6、钡渣与铬(Ⅵ)质量比为60~80、钡渣粒度为180~200目、反应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废水中铬(Ⅵ)的去除率较高,钡渣对含铬(Ⅵ)废水的去除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钡渣处理含铬(Ⅵ)废水的工业化应用试验表明,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相似文献   

19.
用松香胺萃取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余蜀宜 《化工环保》1999,19(2):80-83,88
用松香胺萃取处理模拟含酚废水。研究了萃取剂组成、油水比、废水酸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脱酚效率的影响,以及反萃剂的浓度、用量和反萃温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