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年国际标准组织(ISO)拟定了有关水生生物(如大型(氵蚤) 、斑马鱼)毒性试验标准法.美国和日本的环境管理部门或有关学术团体也制定了关于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标准方法,并在不断加以完善.我国目前关于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尚处于试行阶段,对试验生物的选择、稀释水的水质、温度、致毒时间、观察指标及试验状态等至今还未统一,以致各种毒性试验可比性差.根据毒性试验工作中所遇  相似文献   

2.
一 关于环境状况的生物监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既然有了精密的自动化的监测仪器及其它准确的物理化学方法,就没有应用生物监测的必要了。另一种意见,强调生物监测方法简便,费用低廉,值得大规模推广。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 首先,我们应认识生物监测的意义以及比较全面地衡量生物监测方法的优缺点。生物监测的依据是污染物的生物效应,通常用动物(主要是水污染)或植物(主要是气污染)为材料。污染物对动植物的毒性一般和对人的毒  相似文献   

3.
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加剧 ,有毒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有毒蓝藻产生的毒素对人类和动物有潜在的危害 ,迫切要求对水体中特别是饮用水源中的蓝藻毒素进行监测。微囊藻毒素是蓝藻产生的一类环状七肽 ,可以抑制蛋白磷酸酶 1和 2 A。微量微囊藻毒素还促进肿瘤的发生。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类微囊藻毒素监测技术 ,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工业废水毒性的化学评估方法、生物毒性评估方法、毒性鉴定评估(TIE)程序以及效应引导的毒物鉴别分析(EDA)中污染物提取、分离、毒性测试、致毒物质识别等技术。指出,工业废水毒害风险评估方法正逐渐向化学分析与生物毒性测试相结合的关键致毒物质鉴别方法转变,便捷、高通量是致毒物质鉴别技术的发展方向,质谱技术及替代定性监测技术的发展将提供更为准确、便捷的致毒物质鉴别方法,为工业废水潜在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环境中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复合污染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中污染物常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从而扩大或减小了其对环境和生物的效应。指出目前对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环境健康风险的研究多停留在单一物质表观层面,造成其风险值出现偏差。系统分析了PPCPs与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之间的复合污染,提出加强复合污染毒性风险及致毒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有效降低环境水体中PPCPs潜在的安全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发光菌监测浑河(抚顺段)底泥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境监测》2000,16(Z1):103-105
利用发光茵对浑河(抚顺段)底泥进行了生物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浑河(抚顺段)主断面底泥均为低毒性,七条支流中以将军河底泥毒性最大,为重毒级,其它支流为低毒级.  相似文献   

7.
有机化合物在水体中生物富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无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该物质在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水环境中某些有机污染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的浓度比水体中的浓度可以高几个数量级,从而造成了这种化合物对于那些以水生生物为食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高的暴露浓度因此,生物富集过程是进行暴露分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对化合物的生物富集的细致研究也就成为化学品危险性评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被开发应用,如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则最引入注目.所谓生物传感器,是将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材料,如酶、微生物等固定在膜上,再与氧电极组合,构成类似转换器(将膜内生物反应转换成电信号)一样的新型化学物质检测器.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好的选择性,并兼有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等优点.目前,国外已研制和应用于环境监测的生物传感器有十多种,其中主要有BOD传感器、NH_3传感器、NO~(2-)传感器、致突变物传感器以及硫化物传感器等;国内学者张先思、孙裕生、邓家琪对BOD传感器的研制和实验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着重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有毒蓝藻水华引起的污染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其产生的毒素对生物有潜在的危害。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工作原理简单易行、分析速度快、灵敏度较高的统一的检测方法,对水体中特别是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检测。文章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类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以及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尚要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水中微囊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YST)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水样通过固相萃取富集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6min内完成3种MCYST的分离及检测.MCYST-LR、MCYST-RR、MCYST-YR检出限分别为3.5、2.5、5.0ng/L,回收率为85.6%~107.9%,为水质微囊藻毒素监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太湖梅梁湾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对太湖梅梁湾水源水中的总藻毒素TMC[(TMC-LR) (TMC-RR)]和胞外藻毒素EMC[(EMC-LR) (EMC-RR)]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水体中TMC-RR、TMC-LR、EMC-RR、EMC-LR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1.819 μg/L、1.090 μg/L、0.491 μg/L和0.077 μg/L,无锡市的主要水源地水质已受到微囊藻毒素的污染.提出,应加强水源地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的监测,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太湖微囊藻毒素与湖泊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了太湖2001年的微囊藻毒素的周年变化,探讨了微囊藻毒素浓度(Microcystin-LR,MCLR)和水温、光照、悬浮质、溶解氧、风浪等湖泊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显示微囊藻毒素在夏秋季节较高,但各采样点微囊藻毒素浓度的最高值及其变化趋势与各采样点所处地理位置,水动力学变化及样点周围水域藻类生长情况等有密切关系,从湖泊物理因素来看,微囊藻毒素浓度受风浪和水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当进入水体的工业废水和毒物对水生生物仅产生并致死效应时,以大型(氵蚤)死亡率为依据建立的急性毒性试验评价指标,其灵敏度难以满足实际监测工作的要求.而慢性毒性试验指标灵敏度高,但较繁琐且试验周期长.为了探讨简单、灵敏的监测方法,近年来利用大型(氵蚤)行为和生理变化指标监测分析污染物的工作日益受到重视.Burky等首先采用聚乙稀甲苯悬浮微粒.建立了定量测定小型无脊椎动物滤食率的微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化学品的危险性(Hazard)或风险(Risk)是指环境中实际浓度或预测浓度的化学物质引起有害生物学影响的可能程度.它是针对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成员(包括人类)的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而言.化学品的危险性评价或风险评价是化学品的生态毒理学评价和健康影响评价.它是进行有效的化学品管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烟道气采样过程中,由于采样孔密封不严密,造成监测数据不真实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研制了烟道气采样密封支架.1 结构特点结构如图1所示.密封垫在高温烟道上使用(如炉后100℃以上)可选用氟胶或石棉胶垫;在温度降低(100℃以下)时可选用一般橡胶制成.所用密封垫如图2所示.盖板及支杆可选用有一定强度的轻质材料(如铝合金)制成.采样枪可在支杆上滑动,支杆上刻有刻度,可兼直尺作用,反映在烟道断面上进点距离,支杆还可保证采样嘴正对气流方向,并可减轻监测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6.
生物监测可以系统反映污染物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迁移,在水环境监测与生态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工业废水治理和排放问题仍旧突出.为进一步保障工业废水出水及受纳水体水质安全,迫切需要在工业废水监测中引入生物监测技术.对传统微生物群落监测法、水生生物毒...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系统渗透系数及氮素浓度变化的长期监测,考察长期污水处理条件下无植物生物滞留池(Biological Re-tention Cell,BRC)渗透性能及脱氮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植物BRC在长期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TN去除率随着渗透系数的降低而降低.脱氮效率降低是由于系统内基质堵塞导致,渗透系数降低是由于系统内无机/有机化合物在基质内部颗粒间隙的积累、基质间隙生物量的积累,以及气体气隔作用导致的装置堵塞.对于COD和TP等其他污染物指标,生物滞留系统有较明显的去除效果且具稳定性,氮素较低的去除率为BRC系统的主要约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环境二(恶)英类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常用的二(恶)英类物质检测方法有仪器分析法(高分辨率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和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具有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其测定值普遍高于仪器分析法,关键原因是生物检测法在前处理阶段未能完全消除非二(恶)英类物质的干扰.改进了传统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  相似文献   

19.
对某湖泊某点 2 4小时 ,每隔两小时 ,按 0 .5、1.5、2 .5米水深采水样调查。结果表明 ,该点微囊藻毒素对数与时间、叶绿素、总氮、藻细胞数和化学需氧量有关 (R2 =0 .5 5 9,P=0 .0 0 7)。一天 2 4小时微囊藻毒素有三个峰 ,尤以晨曦和黄昏为高。将时间和深度相结合 ,可以发现 2 0 :0 0到 2 4:0 0点水深 2 .5米处微囊藻毒素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0.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实验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对水样前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固相萃取柱、淋洗剂、洗脱剂及浓缩定容方式等进行了选择.用流动相为V(1.25%TFA水溶液)∶V(甲醇)=40∶60的溶液洗脱,MC-RR和MC-LR在15 min内有较好的分离,工作曲线的范围为0.1 mg/L~10 mg/L,方法检测限为0.1 μg/L,两者的回收率分别为98.1%和101%.测定方法简易、可靠和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