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环境教育》2005,(2):58-58
二十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动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它们曾经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孕育出无数生命的星球上,维系着自然界生与死的平衡。有一天,它们中自命为智慧的一族制造出了武器,杀戮开始了,灭绝开始了……今天的捕杀已不再是为了生存,更不知何时能够停止,直到地球上只剩下他们自己的时候,不知他们的枪口还能对准谁?……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可以抵御吗?!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被作为当代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提出,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与宇宙中唯一已知可维持生命的星球——地球之间关系继续恶化的反映。环境的破坏有两种原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自然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灾害造成环境的破坏称为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3.
席德强 《环境教育》2009,(11):58-58
地球诞生已经有46亿年了,最原始的生命是在地球诞生10亿年以后出现的。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不断改变着地球的环境,使地球从毫无生命迹象的荒芜之地,逐渐演变成生命的乐园。然而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特别是最近100年来,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进步,地球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酸雨、洪涝灾害、旱灾等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温室效应越来越显著。工业发展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导致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癌症村。  相似文献   

4.
人人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人类与所有生命共同的地球.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而面对今天地球的现状,每一个稍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为地球的明天而忧虑.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真的受伤了,大批的物种灭绝正在地球上发生,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  相似文献   

5.
正阅历深时知世态,功夫悟后见天真:李青松与自然为伍茫茫宇宙中,神秘的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之久,而人类呢?科学研究发现,在地球这片领土上人类大约生存了500万年。可是,狂妄的人类却以征服者自居,忽视了其他物种和自然界万物的内在价值。我在上小学时,课本上有一首民谣: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诗是何等的气派啊,简直没有把地球(自然界)放在眼中,可以任意征服、改造、驾驭!可是,这  相似文献   

6.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存在于地球之上,我们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就是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崩溃了,那么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立的。我们通常讲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全世界的共识是两大主线,即两大核心内容。第一,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肯定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地球是唯一可以乘载人类生命的星球。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已有几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就是依靠地球上的资源生存、繁衍、发展的,所以,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近年来,由于人类随心所欲的滥伐林木,破坏水源,污染空气……让原本美丽无瑕的地球母亲变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雾霾、赤潮、沙化等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地球母亲给我们一次次亮起了红灯,发出了警告。再长此以往下去,这位母亲将快速老去,  相似文献   

8.
在浩翰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不发光的行星,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它沿自己的轨迹已经绕日运行了约60亿年。地球蕴育、滋养着最富色彩的——生命。它有可供生命生存的空气、水、二氧化碳、氧、氮、土壤等,而这些物质成分却是其他星球所望尘莫及的。中国“后羿射日”的神话,说的是曾经有过九个相同的太阳,然而就是在神话传说中也不曾有过与地球同姓氏的行星。地球只有一个,仅仅只有一个! 旖旎的自然风光,富饶的自然资源,丰厚的土地,是地球馈赠予生命的最珍贵最永恒的礼品。是地球造就了百态千姿的生物,造就了人类。人类从诞生  相似文献   

9.
从"3S"到"3N"看旅游观念的环境伦理价值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海 《环境教育》2006,(11):61-61
自人类从自然界诞生的那刻起,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地球表面上的每一个角落。毫无疑问人类是向大自然索取最多、对大自然破坏最大的物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现实,促使人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应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也称之为  相似文献   

10.
<正>从城市变迁、消费观念、传统文化等多方面渗透到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教育中,探寻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地球孕育了生命,而多样的生命形态又影响了地球。蓝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使得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里都有它们的生命印记;蚯蚓在土壤里默默耕耘,帮助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种植者,文明孕育而生;酵母吸收糖分放出酒精,为李白的诗歌增添了几分豪情。今天,人类也已经成为能够  相似文献   

11.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它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地球成为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联合国环境署把今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Forl。ifeOnEarth)o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需求日益增加,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在人类为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辉煌成就而欢呼的同时,也发现地球上的生命正受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挑战,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性淡水资源不足、水污染加剧、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生物生存环境越来越充满危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形式综合到一起,就是生物多样性,包括了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层面上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演化的结果。它构成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都使地球生态系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一部分。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千疮百孔,如果物种大规模灭绝的趋势得不到控制,地球生态系统将会崩溃,人  相似文献   

14.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是我们生息繁衍和发展的地方。它美丽富饶,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护地球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得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又把废弃物投向大自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恶化,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物理性污染,主要有噪声、电磁波、放射性物质等;二是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三是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和生物毒素等。  相似文献   

15.
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地球.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然的慷慨让我们.丰衣足食",但我们非但不对大自然感恩戴德,反而还去破坏她,伤害她.  相似文献   

16.
道德选择对人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具有指导作用,环境教育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中学生的道德选择范围之中,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和人类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孙健 《环境教育》2006,(4):32-32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水晶球”。她的表面70%以上是由水覆盖着的。所以,地球又有“水球”的美称。水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健康, 而且关系到整个地球的兴衰存亡。所谓水是生命的源泉,幸福的根子。水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充足的水份才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海洋,就不会有适合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环境。如果没有密布的河网,我国就不会有富饶的“鱼米之乡”。如  相似文献   

18.
据科学家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演化历史。就是说,地球从最初形成一直到今天的完美状态,其地质时间是十分漫长的。这与我们现阶段的时间概念相比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在尚未搞清楚是否存在星外智慧生命的情况下,可以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惟一家园,我们理所当然地要珍爱她。地球近似球形,呈圈层结构,从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再向外,有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及大气圈,它们共同形成一个系统、均衡的有机整体。地球给我们人类提供了水分、空气和必需的营养物质,创造出一个十分完美、协调的人类生存环境。在自然…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形式综合到一起,就是生物多样性,包括了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层面上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演化的结果。它构成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  相似文献   

20.
高校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 《环境教育》2000,(4):9-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自然界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 ,这种规律是客观的 ,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 :人“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 ,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掌握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历史。然而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们掌握了无穷的“魔法”仿佛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 ,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 ,人类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掠夺地球资源 ,另一方面又随心所欲地倾泻数以亿吨的废气、废液和废渣 ,使人类许多天然的朋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灭绝 ,就连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