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害学》2019,(3)
危岩崩塌体的形成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基于AHP法,通过分析影响三峡库区灰岩地区崩塌体发育的各种因素,选取地形和地质条件、崩塌体几何特征及其他3个因素作为准则层,遴选出了陡崖高度、陡崖结构特征、陡崖所处地质构造、崩塌体规模、主控结构面倾角、主控结构面贯通度、日最大降雨量、风化作用、地震烈度及人类工程活动等10个评价指标作为子准则层,构成了AHP法的层次结构,建立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构建了三峡库区灰岩地区崩塌体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工程实例磨子岩W1,W2,W3三个危岩体对该评价模型进行了检验,磨子岩危岩危险性评价结果符合磨子岩危岩整体稳定性较差,已经发生部分崩塌,危险性极大的客观实际,表明构建的三峡库区灰岩地区崩塌体危险性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20,(3)
贵州省脆弱的地质环境和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其成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确定系数法对贵州5 288个滑坡和2 614个崩塌以点为评价单元进行数据挖掘,选取工程岩组、矿山相对密度、公路、水系、高程、坡度、坡向七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根据灾害点的分布规律和野外调查情况对因子重分级,分别将滑坡和崩塌在不同区间的敏感程度量化为CF值,得到影响因子的易发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易发高程为950~2 000 m、易发坡度为8°~25°,崩塌的易发高程为1 000~1 900 m、易发坡度为大于30°,崩塌在高程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易发性大于滑坡;滑坡和崩塌的易发坡向为南向、西南向、西向,且在南向最为敏感;滑坡和崩塌的易发工程岩组为软硬相间岩类;水系对1 500 m范围内的滑坡影响较大,对1 250 m范围内的崩塌影响较大,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与公路距离小于750 m是滑坡的易发区,与公路距离小于1 000 m是崩塌的易发区;采矿活动对滑坡和崩塌均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程强  郑同健 《灾害学》2014,(1):131-135
芦山7.0级地震诱发公路沿线大量地质灾害,通过调查掌握了350 km灾区公路沿线158处崩塌及滑坡灾害点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庐山地震区高陡边坡崩塌落石问题突出,陡坡硬岩段是地震崩塌灾害高发区。芦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白垩系-第三系巨厚层状砾岩,二叠系、泥盆系灰岩,以及澄江-晋宁期闪长岩、花岗岩边坡上。实测剖面统计表明边坡失稳区坡度在40°以上的占总数量的95.3%。根据震后崩塌对公路通行的危害程度,划分了严重、大、中、小四个危害等级,考虑崩塌灾害发生可能性、崩塌失稳形式及规模、坡高、坡面形态及坡度、公路位置及构造物形式,进行震后崩塌灾害危害评估。  相似文献   

4.
平缓倾内斜坡在西南山区广泛分布,同时斜坡下伏岩层存在长期地下开采活动。与平原相比,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具有“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倾内与开采强度大等特点。以普洒崩塌为原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底摩擦试验分析多层煤层开采条件下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并运用DPDM技术进行变形位移监测,揭示此类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煤层开采引起覆岩弯曲下沉、冒落;覆岩变形加剧并向上发展,坡顶形成深大裂缝;裂缝进一步拓宽,沿陡倾节理向下拓展到软岩层时,崩塌体由向临空面移动,转而向坡表蠕滑,最终突破坡面附近“锁固段”,崩塌体发生倾倒失稳破坏;崩塌发生后,沿途碰撞、解体和铲刮,最后堆积于坡脚前缘800 m处。此类采动斜坡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可概括为:自然演化阶段—覆岩变形阶段—坡顶拉裂形成阶段—斜坡失稳破坏阶段;其变形破坏机制:采空—拉裂—蠕滑—剪断(倾倒)。  相似文献   

5.
陕西崩塌灾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青珂 《灾害学》1995,10(4):55-59
本文论述了陕西的崩塌灾害,并根据陕西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地质灾害防御实践,对区内的崩塌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陕西崩塌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是汶川8.0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基于实地调查,对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区内地震地质灾害点多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上的陡坡或陡崖部位,并沿龙门山断裂带、嘉陵江水系及交通路线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结果,其中地震力和断裂构造带对地质灾害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地层岩性对灾种起关键性的作用,滑坡多发育在页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软岩分布区,崩塌多发育在灰岩、砂岩等硬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丽江大地震及其诱发的崩塌滑坡灾害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丽江县城以北40km发生7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在约12000km2范围内诱发了至少420处中小型崩塌和30处大中型滑坡,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毁坏和公路堵塞。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分布在Ⅵ度区内,主要集中在主震震中东南部,接近表层构造断裂带和余震活动范围内;(2)崩塌主要发生在高陡斜坡的峡谷地带,滑坡多为复活型,部分为同发型和滞后型滑坡;(3)地形是控制崩塌滑坡分布位置的主导因素,崩塌多发生于大于60度斜坡中上部,滑坡发育于中缓斜坡(25°~45°);(4)滑坡影响区如遇充足的降雨可能进一步变形破坏,大量地裂隙孕育着新的崩塌滑坡,潜在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8.
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在综合分析TM影像所提供的空间及光谱信息之后认为:(1)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通过其接触带中的断裂体系直接控制相应的地质灾害,通过所形成的构造地貌和特征水系对地质灾害的孕育、规模和强度产生间接影响;(2)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各个组成变质核杂岩的接触带及其外延的盖层区域因受构造变动的影响而成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域;(3)研究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的结构形式及成因模式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圈绘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土崩塌是延安地区频发和广布的一种崩塌地质灾害类型,考虑赋存的自然与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将延安地区黄土崩塌分为水分浸湿型、盐蚀型、工程开挖型和窑洞型等4类,进而通过对延安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涉及的356处黄土崩塌的成果资料进行统计,采用贡献率法研究延安地区不同黄土崩塌类型与黄土崩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工程开挖型和窑洞型对黄土崩塌的贡献率程度最高,盐蚀型对黄土崩塌的贡献率程度中等,水分浸湿型对黄土崩塌的贡献率程度最低。分析结果反映了延安地区黄土崩塌发育的实际情况,可供在黄土高原其他地区防灾减灾研究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干流崩塌、滑坡的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王文俊 《灾害学》2002,17(4):54-59
本文对三峡库区干流(重庆主城区-巫山段,下同)崩滑体的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并对库区干流崩塌、滑坡进行了危险性分段评价。同时,也计算了重庆市各区县长江干流的崩塌、滑坡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离散元法对延长县拉裂式岩质崩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拉裂式崩塌的运动过程,分析了其运动规律。根据崩塌的受力形式和运动特点,拉裂式崩塌的运动过程分为岩体原有节理的开裂变形、崩塌体与基岩碰撞的落体运动、崩塌体相互碰撞与堆积、坡体的二次变形破坏四个阶段。由于影响崩塌运动的因素很多,其运动形式也非常复杂,数值模拟得出崩塌的运动速度小于理论计算结果,运动距离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数值模拟结果可用于预测该类型崩塌的影响范围,同时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长白山天池地区观光长廊段边坡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该段边坡崩塌发生的地质背景特征,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并根据崩塌过程中不同的危害程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处理。经工程实际运营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明防治工程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19,(Z1)
山体崩塌严重影响公路建设、运营安全。国内外研究集中在山体崩塌发生的成因及机理,对永久治理方面研究较少。针对我国秭归县崩塌灾害,将传统公路隧道进出口明洞理念引入崩塌治理中,提出一种永久治理公路山体崩塌灾害的治理方法:并从受力性能、采光、经济安全等方面进行论证研究,给出了防崩塌明洞的设计方法,为类似公路灾害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桂林市岩质崩塌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桂林市1980~2017年间记录或现存的118处岩质崩塌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上,桂林市岩质崩塌主要发生在每年3~7月份的雨季,这期间发生的岩质崩塌数占崩塌总数的62.7%,崩塌数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且从2005年起岩质崩塌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空间上,桂林市岩质崩塌主要发生在上泥盆统桂林组(D_3g)、东村组(D_3d)和融县组(D_3r)厚层-块状灰岩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孤峰平原、峰丛洼地谷地和峰林平原地貌区,分布在这3个地貌区内的岩质崩塌分别占崩塌总数的46%、38%和15%,且大多数岩质崩塌发生在坡高50~200 m、坡角60°~90°的凸型或凹型的阳坡上;规模上,桂林市岩质崩塌以小型为主,规模一般在0.5~350 m~3。此外,桂林市岩质崩塌还具有明显的继发性特征,同一座山体(灾害点)发生的2次及2次以上崩塌数量占崩塌总数的37%。除降雨外,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和生物风化作用等也是引发岩质崩塌的主要诱因。桂林市岩质崩塌的失稳模式主要有拉裂-坠落模式、压剪-滑移模式、拉裂-倾倒模式、塑流-拉裂模式、孤石崩落模式和空间滑移模式,其中以孤石崩落模式和压剪-滑移模式岩质崩塌最为易发。  相似文献   

15.
危岩体在西南地区分布广泛,易形成多次崩塌,为了研究在已经发生过崩塌灾害的地形上,后续崩塌落石的堆积特征,文中利用多期次崩塌模拟方法,能按照一定的概率反映出多次崩塌后崩塌堆积体的变化情况和威胁范围,补充了常规一次崩塌滚石计算结果的不足,为研究区后续一段时期内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文中以贵州省思南县徐家大塝崩塌为例,基于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合GIS技术和三维崩塌软件进行危岩失稳的多期次崩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物理实验获得的运动特征参数进行4个期次的崩塌数值模拟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基本吻合。通过多期次不同方量的模拟结果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大粒径落石和大部分小粒径落石都停积在坡度小于35°的区域。90%以上的崩塌落石停积在废弃道路面30 m缓冲区内即居民区100 m外,落石在废弃道路往陡崖方向落石堆积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距居民区最近的大粒径落石主要在居民区平面距离60 m外,威胁居民区的可能性低,少量小粒径落石会滚落到居民区。文中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对于多期次危岩崩塌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硬质岩体危岩的突发性破坏本质是岩体的脆性断裂破坏。以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为例,将危岩后缘卸荷裂隙的扩展贯通简化为半无限大板的边缘裂纹断裂问题,建立了卸荷结构面接触与非接触的裂纹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 I 型裂纹、II 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以及联合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并基于数值模拟手段提出了危岩结构面正应力与剪应力确定方法。万州太白岩危岩 W10 断裂破坏分析结果表明:危岩崩塌失稳受控于岩腔的深度,岩腔深度加大,后缘卸荷裂隙扩展,其力学机制根据岩腔深度变化表现为拉破坏和拉剪破坏;对于危岩 W10, 裂纹联合应力强度因子随岩腔深度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大的趋势,I 型裂纹断裂应力强度因子具有与联合应力强度因子相同的变化特征;岩腔深度 3~6 m 以及 9~10 m 内,危岩裂纹主要为拉应力集中状态;岩腔深度 6~9 m 时,危岩裂纹处于拉剪应力状态;当岩腔深度为 3.8 m 时,危岩 W10 发生拉剪断裂破坏,断裂扩展角为 29.5°。  相似文献   

17.
崩塌一旦发生,往往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2017年8月28日10时30分左右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发生了灾难性的高位崩塌地质灾害,摧毁了普洒村居民区房屋,还有26人遇难,9人失踪,8人受伤。查明崩塌的基本特征及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变得尤为重要,有利于找出诱发崩塌的关键性因素,分析崩塌的形成机制及运动过程,为此类灾害防治及早期识别提供理论依据。文中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拍、现场视频和已有地质资料查明斜坡工程地质条件、斜坡特征,分析崩塌运动过程,采用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陡斜坡在地下开采作用下崩塌所产生的机理、失稳模式、运动轨迹进行了全过程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崩塌实际过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3DEC模拟地下开采诱发的崩塌过程,发现斜坡在地下开采的扰动下会产生大规模的崩塌。普洒崩塌的主要过程为:(1)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斜坡受到扰动,加剧岩体产生变形,上覆岩体出现开裂塌陷现象,坡顶出现拉裂缝;(2)采空区形成后,整个坡体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进一步向下扩展,岩体破碎趋向临空面倾倒,开始脱离坡表,形成崩塌;(3)坡顶岩体变形剧烈,斜坡整体失稳,发生大规模崩塌;(4)崩塌块体间冲...  相似文献   

18.
江西崩滑流灾害的诱发条件与预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统计和分析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发现地质环境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域、规模和强度,而降水则决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可能区域和强度。同时,还提出了一个用日综合雨量预测地质灾害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汶川8.0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和震后5年来龙门山中北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刻画,对震后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以下认识:震后泥石流集中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盘10 km范围以内,相对于同震崩塌、滑坡具有更明显的上盘效应。震后泥石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松散堆积物分布范围、地形地貌、岩性、降水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同震崩塌、滑坡松散堆积物为震后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地形地貌是控制震后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泥石流提供了势能和启动的空间条件;震后泥石流集中发生在前震旦系彭灌杂岩和古生界粉砂岩、砂岩等岩性分布区;降水是导致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岩体崩塌是西南岩溶山区广泛分布的地质灾害,崩塌失稳过程极为迅速,常规监测手段难以有效监测预警。根据岩体崩塌孕育发展力学过程,开展分级蠕变和自然渐变2种工况下的拉裂型崩塌相似模拟试验,采用声发射系统和无线微震传感器研究崩塌模型失稳过程声信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位移和应变场均仅在主破裂发展瞬间产生突变,难以提供指示失稳破坏的前兆信息;高频声发射信号的多种时域和频域参数在2种工况下的岩体崩塌相似试验中均表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为岩体崩塌失稳提供有效的失稳前兆指示;采用滑动窗口法分析了试验全过程的微震波形信号,根据主频特征可清晰区分3类信号,低频信号在加速损伤阶段出现突降;根据2种工况下相似模拟试验声发射和微震信号的特征,崩塌发展过程可分为渐变阶段、主控面加速损伤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模拟自然渐变荷载下主控裂纹贯穿失稳更为突然。研究成果为发展岩溶山区岩体崩塌监测预警方法和技术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