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汽车涂装污水的特点,分析了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和管理使用难点,并结合实际运用对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的设定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斜管沉淀池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刘彦飞 《环境工程学报》2009,3(6):1044-1048
已有的实验和实践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与常规连续进、出水的单一沉淀工艺相比,其沉淀效率明显提高,其出水水质显著改善。为了进一步研究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的性能,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池与常规沉淀池相比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和水质澄清效果,是常规沉淀池处理能力的1.2倍;在两池循环的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中,当反应池与静止沉淀池总处理能力比为1∶1时,周期循环的静止沉淀池清水层高度为2 m、周期内清水层形成速度为1.67 mm/s、体积负荷和表面负荷较常规沉淀池均提高了20%;受反应池进水流量的冲击影响,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的静止沉淀池设置数以2~3个为最佳;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中反应静止沉淀系统不会对后续过滤单元产生水力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给水处理中常规沉淀池的沉淀效率,采用多个沉淀池代替常规的单一沉淀池进行沉降实验,多池依次进水、依次静止沉淀,然后出水,周期循环,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周期循环静止沉淀”这种给水处理新工艺。实验结果和实践表明,周期循环静止沉淀工艺与常规连续进、出水的单一沉淀池工艺相比,其沉淀效率明显提高,其出水水质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池内水流流态对沉淀池的处理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中常用的FLUENT软件,采用重整化RNG k-ε2方程模型对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内的湍流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利用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对沉淀池中的流速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表明,沉淀池顶部和底部区域流速较大,而中部区域流速相对较小,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回流区。计算模拟值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证明了CFD数学模型能准确地模拟沉淀池内的流速分布及流场沿程变化情况,此模型可以应用于沉淀池内部流场模拟。  相似文献   

5.
对斜板沉淀池在新钢公司高炉煤气洗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报道,同时与原系统平流沉淀池从工艺参数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运行结果表明,采用斜板沉淀池节省了投资,使循环水利用率从55%提高92%,出水水质得到显著提高,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高效沉淀池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厂,其表面负荷是沉淀效率的关键指标。为将实际工程表面负荷稳定提升到12 m·h-1,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优化了高效沉淀池的负荷。结果表明,污泥特性和几何构型的协同关系是提高沉淀池表面负荷的关键。宽下降区、长挡墙有利于提升流场的均匀性,但远端出水堰的污泥流失风险限制了表面负荷提升。优化的挡墙长度、上升区/下降区(1/2.65)之比等几何构型特征,能够减少积泥斗污泥扰动,改善总体流场均匀性,从而将表面负荷提高到11~12 m·h-1。污泥沉淀过程中的流变特性和流动本构认识不足,限制了表面负荷的进一步提升。上述结果提升了高效沉淀池工程负荷,深化了对高效沉淀池流态的认识,亦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运行优化工具及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7.
合建式曝气沉淀池在运转过程中,常由于沉淀区积泥而影响运转效率和处理效果。因此,研究积泥原因和防治积泥措施普遍受到重视。本文从模拟试验着手,研究合建式曝气沉淀池回流的机理,分析积泥原因,并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提出一些有关防治积泥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曝气池-二次沉淀池系统作为活性污泥法的核心部分,其合理的教育处可以减小池容、降低建设费用。系统建成以后对其进行协调运行调度,是其能够良好运转、充分发挥它们处理效能的关键。对曝气池-二次沉淀池系统的统计计算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系统最低停留时间函数方程组,同时还对曝气池-二次沉淀池系统的协调运行调度中一些较难控制的环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就地调蓄处理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高效混合絮凝斜板沉淀工艺进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将化学强化处理工艺与调蓄池相结合,针对上海市某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调蓄/沉淀池的概念设计,提出主要设计参数,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调蓄/沉淀池进行优化设计.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调蓄/沉淀池与单纯的调蓄池相比具有更好的溢流污染控制效果和效益/造价比.  相似文献   

10.
针对季节性氨氮和有机微污染水源,通过回流生物预处理后沉淀池生物污泥至絮凝池,进行常规生物强化处理。不同污泥回流比工况的中试实验表明,污泥回流比宜在1.5%~5%之间选取,回流比再加大,生物强化效应不会增加;相比不回流工况27.6%的CODMn平均去除率,在污泥回流比为1.5%、3%和5%的运行工况下,沉淀池出水相对于预处理出水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5%、44.1%和45.5%;同时,在1.5%~5%之间选取污泥回流比,絮凝剂投加量减少了17 mg/L,并且沉淀池出水浊度降低,氨氮去除率也有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