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总结了全国城乡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以及生活垃圾各种成分所占比例,分析了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参照广州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5个环节。特别强调,两网融合是破解垃圾围城的有效模式,而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是实施两网融合、促进垃圾减量化的重要环节。最后指出了两网融合是再生资源行业实现跨越转型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垃圾产业市场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系统的最优模式:垃圾生产子系统、垃圾分类收集子系统和垃圾最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子系统.提出居民初步分类与政府组织下的"拾荒者合作社"精细分类相结合,按照处理技术的不同,将城市生活垃圾分成 5种类型.通过对各类型生活垃圾流向的系统设计,保证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最后讨论了政府在垃圾产业最优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政府可以借鉴的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管理措施 12项.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苏州市生活垃圾"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分类模式,以及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体系、收运体系和终端处置体系,提出关于垃圾分类对垃圾减量的贡献、厨余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垃圾分类的主要推动力及垃圾分类模式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6月3日,由深圳市城管局、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编制的《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正式发布,在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制定细则的同时,将对未按规定操作的单位或个人追责。由此开启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模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些措施让深圳市开创了生活垃圾强制分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模式下重庆市餐厨垃圾回收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餐厨垃圾产生量也日益巨增,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置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重要课题。首先从餐厨垃圾的产生现状、收集现状、运输现状三方面分析重庆市餐厨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及国内外餐厨垃圾的处理经验,构建政府建设—企业经营—产权转让的新型BOT餐厨垃圾回收模式,最后,对这种模式可能导致的经济行为进行情景假设分析,得出重庆市政府在BOT餐厨垃圾回收模式情景下,将更有利于美丽城市建设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国内外近期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的处理模式和存在的缺点,指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垃圾的预处理,提出了基于垃圾预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系统,介绍了废塑料制作建筑板材的工艺和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7.
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的有效平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具有深远意义。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市场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统筹谋划,靶向失策,系统改革的工作思路,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市场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武汉市不得不走向强制化垃圾前端分类的道路。通过实地考察日本垃圾分类管理措施,研究武汉市垃圾组分、特点、居民素质,并结合国内外垃圾分类促进手段和经验,提出武汉市垃圾分类具体措施及收运模式,为武汉市垃圾前端分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基础,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模式,将助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和处理。以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为例,采用"三元二级分类"体系,对校园生活垃圾分类进行探索;对分类后的湿垃圾资源化进行研究;对推进高校生活垃圾分类进行探讨。"三元分类"实现干、湿分离,及对特种垃圾单列;"二级分类"对三大类再进行细分。对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生活垃圾经过6次取样,统计结果为湿垃圾占比63.91%、干垃圾占比35.58%、特种垃圾占比0.51%。对其中的湿垃圾利用黄粉虫和白星花金龟过腹转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两种环境昆虫组合技术,最大可实现湿垃圾资源化减量95%,占生活垃圾总量的60.71%。在推进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研究中,总结了成立创新团队和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及湿垃圾资源化示范基地两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上海市在贯彻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背景下,推进生活源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运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对区级有害垃圾收运模式、区级暂存点场地建设及管理状况进行了调研、梳理和总结,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为提升上海市有害垃圾收运暂存规范管理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