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2016,(12)
正给周边的村民铺设公路、带来节日慰问外,还向周边居民优先提供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解决其生计问题,真真正正地使其感受到园区是"好邻居、好伙伴",使"邻避"转变成"邻利"。诚然,垃圾处理设施属于邻避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邻避效应",一度使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陷于停滞状态,个别突发事件甚至导致处理项目无法正常运营,进而对垃圾处理全链条造成影响。不过,近期记者在广东省内采访时却发现,各地在破解"邻避效益"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佛山:与邻为朋,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当"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西方国家公众反对在自家附近建设可能危害自身健康、损害个人利益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流行词汇时,国人还很陌生,亦觉得十分遥远。20多年后的2006年,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公众反对被叫停,成为"邻避"运动"登陆"中国的标志;次年,厦门PX项目由于公众反对而搬迁。而后,以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  相似文献   

3.
正时下的中国,一边是经济飞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建立环保、核电等民生所需的设施或者工程,一边是这些设施因居民的反对无法落地,其根源是民众日益觉醒的"邻避"意识,是居民不愿意项目修在自己家门口的"邻避"效应(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这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面临的困境,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正从邻避的定义和近年在中国的多起邻避事件可以看出,邻避事件中公众往往更为针对的是拟建、新建项目,通过游行抗议以达到"闹停"的目的,那么一些已经落地建成、正在运行中的项目,是不是就"风平浪静"了呢?其实不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依托对某大型排污企业实地访谈调研,对象涉及地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日益发展,"邻避效应"所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建设大型工业设施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变"邻避"为"邻喜",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邻避效应"的概念与成因"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环境监管不够到位,企业违法排污的情形屡屡发生,使得公众对企业怀有不信任感,对建设项目抱有敌意;其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随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公众权利意识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邻避问题常发、易发,邻避效应亦已成为大型民生项目落地的一个瓶颈。通过总结多年来服务陆丰核电项目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邻避问题,难解非无解;化解邻避效应,政府重视有可为。具体可归纳总结为"六讲"工作法。一是利弊益害要讲真讲透。出现  相似文献   

7.
《环境》2019,(12)
<正>从鞍山、武汉到清远、郁南,近年来"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邻避"魔咒,始终笼罩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使这一关系民生福祉的工程建设停滞不前。然而,广东的韶关、茂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两地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攻坚克难,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啃"硬骨头";党员干部团结奋进,发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加民生福祉,打破了"邻避"魔咒,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成为环境敏感项目化"邻避"为"邻喜"的样板。  相似文献   

8.
正垃圾焚烧、石化和涉核等公共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因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在其立项、建设、运营等阶段,这类项目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投诉、聚集反对等意见表达,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运营,成为易招致"邻避"的环境敏感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支持下,本文研究了在"邻避"困境中依法开展公众沟通的问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形势严峻,一些地区因"邻避"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已干扰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邻避"设施的建设与周边公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加强"邻避"冲突化解,国际社会普遍将公众参与作为化解冲突的重要手段,将公众意见、利益诉求与政府公共事务相结合,增强"邻避"设施建设和推进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由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邻避"问题,经过探索实践,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正邻避项目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邻避现象"的原因是公共设施项目的环境负外部性导致的环境成本利益分配不均。从政府层面来看,邻避项目的建设能够实现城市公共利益与城市发展;从承担邻避项目建设的企业层面来看,邻避项目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对于邻避项目周边民众而言,民众的安居权以及对住宅周围的环境享有  相似文献   

11.
正ENVIRONMENTAL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近日,环境保护部等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绿色化进程,为"一带一路"建设铺就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俞海  张永亮 《环境保护》2014,(18):49-51
当前我国因环境影响引发的"邻避运动"处于高发期,成为新一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频发的社会现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环境"邻避运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了我国环境"邻避运动"的趋势和特征,剖析了环境"邻避运动"发生的本质和内在原因,提出了化解环境"邻避运动"困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7月28日,韶关乐昌循环经济环保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下简称"乐昌项目")举行动工仪式。韶关市委书记、市长等四套班子领导在工地现场见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工。项目所在地下西村数十名村民作为村民代表,也被邀请到开工现场,共同为项目奠基培土。"以前是填埋处理,今后是焚烧处理,听说更干净更环保了!"村民告诉记者,"而且新项目也会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解决一些村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垃圾焚烧技术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如何?破解邻避困境与垃圾围城的关键何在?本文是本刊社长兼总编贾峰受邀参加"我是科学家"演讲第四期、以《打开"邻避"之门,我们需要什么钥匙?》为题的演讲稿,回应了"邻避"事件中几个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邻避"是什么?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邻避"还是一个陌生的词。"邻避"实际上是音译,英文叫:NIMBY,是五个英文单词(Not In My Back Yard)首字母的缩写。有人结合这个发音用一个含义非常贴切的中文词汇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邻避事件不断攀升,不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牵制、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此背景下,如何积极预防、妥善处理邻避事件,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而且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纵观环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各地频发的"邻避"活动,把"邻避"风险推到中国国家治理的前沿位置。正确认识和科学治理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邻避"问题,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PX、垃圾焚烧等环境敏感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因"邻避效应"遭遇问题,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已进入邻避事件的集中爆发期。"邻避效应"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国家等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也都曾遭遇因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重化工业园区立地选址困难造成的"邻避问题",部分也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对正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邻避冲突现象的关注和研究较早,2015年刚被时任总统奥巴马否决的加拿大横加公司(Trans Canada Corp)"拱心石XL管道"(Keystone XL Pipeline)项目,是一起引发大规模邻避冲突的典型案例。本文介绍了"拱心石XL管道"项目的概况,分析了项目激起邻避冲突的原因,以及俄克拉荷马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对待"拱心石XL管道"项目上的迥异态度。据此得出对我国应对环境邻避冲突的法律启示:跨区域公共项目在央地层面应保持一致、从项目选址的地方立法寻求突破、加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示范项目建设及规范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正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邻避行动,环境邻避事件呈多发之势。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避主义或邻避效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冲突源和引爆点,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项目主体的环境责任覆盖不成系统。导致邻避现象的往往是一些"污染性设施",这些项目主体往往  相似文献   

20.
邻避冲突是我国现代化和都市化进程中长期积累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邻避冲突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化解的对策建议。研究指出,邻避冲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愈发突出,防范、化解邻避冲突,关键在于依靠法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监督体系,各部门协同合作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决策过程透明,让群众共同参与,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充分照顾各方的利益诉求,再结合技术手段,控制环境风险,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邻避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