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曾经如此赞美人类。自远古起源以来,逐步演进发展,不断创造着历史,改变着世界。从钻木取火到建屋筑宅,从潜艇入海到卫星上天,人类征服自然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而随着开发探索的空间日趋扩大,人类逐渐意识到,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行星是自己唯一的家园。地球不仅衍生了人类,而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物质资源。然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自身进步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攫取与不合理的利用,却使地球遍体鳞伤,也为自身未来人类  相似文献   

2.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这是联合国环境署制定的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的球体,它70%的表面被水覆盖着,这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人类生存的星球,这艘“生命之船”在太阳系中已经航行了45亿年.人类一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用聪明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开发和改造着大自然,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的自和与贪欲面前,地球承受着严重的环境灾难。新世纪即将到来,我们把一个满是创伤的地球交给下一代,这其中除了惭愧与内疚,我们不该为了弥补这种罪过,为了让孩子们避免重蹈我们的覆辙而做些什么吗?有人说,一代人的环境意识代表着这代人的环境质量。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保护她,善待她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今天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在保护他们明天的生存环境,所以,环保从孩子抓起,既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当他们在餐桌上与父母共同讨论环境问题时,他们就已经在改变着这个国家,改变着自己未来的生存世界与生…  相似文献   

4.
施文 《环境导报》2003,(11):6-7
迄今为止,地球是茫茫太空中惟一生机盎然、适宜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正是地球丰富的水资源、温和的气候,提供了生命赖以生息、繁衍的环境,人类理应感谢大自然的创造与恩赐,应该备加呵护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然而,人类对地球做了些什么?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资源逐渐枯竭、化学毒品的污染、核能的滥用………我们不但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资  相似文献   

5.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本刊特约评论员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一个地球、一个家庭”。它旨在告诫人们“地球就是我们的家;拥有地球,就是拥有一个家;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在绵延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人类曾为建设和保护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高峰 《世界环境》2014,(5):72-73
<正>很多人喜欢把地球称为"水球",因为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千百年来,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矿物资源。可是,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利用海洋。究竟海洋还能怎样造福人类呢?也许某一天,你将看到这样的图景:海洋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城市,人像鱼一样在海洋里游来游去……不要大惊小怪,在未来的100年中,人类将会逐步实现这样的梦想。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奇妙无比的未来海洋生活吧!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经跨入了新世纪的门槛,对于未来,我们能够说些什么呢?工业文明使我们疏远了自然,疏远了他人,也疏远了自己。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类不能不警觉。工业文明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难道我们要在地球上建立一个没有生气、没有情感的机器世界?难道我们的家园只能不可避免地陷入污染的泥沼?我想,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这个星球未来的主人,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个新的文明和新的家园。新文明究竟应当怎样?究竟叫什么名字?我想,也许可以叫“绿色文明”,也许可以叫“生态文明”。其主要特征应…  相似文献   

8.
<正>"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怀特)面对一个"愈来愈热的星球",以及由此引发的气候变化、冰川消融、极端气象灾害频发等挑战,我们是否还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事实上,自人类诞生以来,如何面对和选择未来一直是个永  相似文献   

9.
正地球经历了46亿年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假如没有了这些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我们的生活不仅索然无味,人类也将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一点儿都不为过。人类能认识到这点,是付出了巨大而惨重的代价才一点点建立的。地球上曾  相似文献   

10.
陈佛保 《环境》2010,(11):16-18
"动物的死去是人类灭亡的第一步。而当人类以地球主人自居,践踏动物生命尊严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高贵的灵魂。"从某种意义而言,谢罗便臣打开的是动物的牢笼,释放的是人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的数百万物种,构成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依靠生物多样性的支撑,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和生境中繁衍、生息。但是,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过度开采、外来物种的入侵,气候变化和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退化,最终影响了它对人类的服务和供给。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前途,没有生物多样性,地球也将由葱荣走向黯淡,人类终将无法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能够在这里和大家探讨未来主要的挑战之一——可持续发展问题,我感到十分荣幸。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仅限于政府和企业之间,还应该包括社区和个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类和地球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徐娜 《环境》2005,(9):84-85
地球在升温,这似乎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人类对此都十分关注。从签订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到26℃空调的节能行动,地球人为了未来的发展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开始注意到环保、节能,为不让自己生存的空间变得更恶劣而努力。但是科学家们的想法更为大胆,最近,他们提议为地球造遮阳伞,减少地球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以缓解升温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正从水利工程的建设到化石燃料的消耗、人工育种和氮肥的施用等,地球正在被人类"重塑"。专家认为,当今地球上90%的地理活动都与人的活动有关。两个世纪前,全球只有1亿人口,而到2050年,人口规模有可能突破100亿。展望未来,人类活动引发地球改变的力量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为此,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琛在2000年提出"人类纪"的概念,指出人类活动成为影响和改变地球的主导力量。而后者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力,通过碳循环、氮循  相似文献   

15.
张新 《世界环境》2014,(1):91-91
<正>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开始了探索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征程。东西方学者和哲人们在追寻自己先祖的生命足迹、思考自己的来路和归途时,研究探索途径虽略有不同,但是都获得了一定的生命密码、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共处的奥秘。"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宇宙和地球的起源发展有着自己朴素的辩证认识。《道德经》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16.
环境质量变异的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人类频繁的社会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环境质量的下降,这就向自然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预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趋势,为控制环境质量提供基础方案,为了人类的明天、为了地球的未来,地球科学应该在环境领域建立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吹响了人类反思环境污染问题的号角;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一份《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将环境问题提高到了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1987年,一部《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指明了人类发展的方向。四十多年来,人类承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是灾难。同时也在不断寻找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8.
梁光源 《环境》2008,(4):52-53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对全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污染等.  相似文献   

19.
正数以百万计的物种,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地球。人类依赖生态系统获取衣、食、住、行,反过来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生态系统,其中之一就是随着人类活动跨洋过海的"外来客"。那么这些"外来客"是如何翻山越岭来到中国?将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外来客"?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足迹去探寻。古代丝绸之路带来的"外来客"自古以来,不同地区间的移民和商贸都伴随着"外来客"。中国最早的商贸可以追朔到春秋时期在蜀  相似文献   

20.
<正>海洋几乎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孕育着世界上超过半数的生命。对于地球来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健康的海洋对我们的星球、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需要让我们重视的是,目前,全球40%的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半以上的海岸带栖息地正在退化,三分之一的海洋鱼类资源被过度捕捞,全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