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松嫩平原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主要表现,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1975年MSS卫星遥感影像、1990年TM卫星遥感影像以及2001年ETM卫星遥感影像等数据为信息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引入荒漠化动态度等表征参量,建立了科学的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土地动态转化分级系统,对我国松嫩平原近30年来的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1975~1990年期间,松嫩平原荒漠化土地呈明显发展趋势,其面积增加了1368931hm2,荒漠化边缘地区恶化现象明显强于腹地;在1990~2001年期闻,松嫩平原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缓慢减少.减少面积为297867hm2,荒漠化呈逆转趋势,逆转现象边缘地区强于腹地,土地荒漠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及其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荒漠化过程的探讨,提出了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方法,为新疆开展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 ,使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新疆宏观生态环境的现状 ,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监测技术人员在获取全区气象卫星 NOAA— 12五个波段影像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软件完成了全区和有关地、州、市土地荒漠现状程度 (五个级别 )的评价和制图工作 ,并针对荒漠化程度的差异 ,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为全区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此次监测 ,不仅提高了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水平 ,也为…  相似文献   

4.
在对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介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荒漠化监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建立了初步的评价模型。并以宁夏自治区作为试点区域,对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新疆干旱荒漠生态站的前期工作是从1985年开始的,在近五年中,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的同志,结合新疆实际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于1988年提出了新疆干旱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建站方案。在国家环保局的主持下,对新疆干旱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计划任务书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认为:由于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疆已存在明显的土地沙化、盐渍化、河水断流、湖泊干枯及绿洲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下降。开展生态监测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状况,为环境保护部门强化管理和合利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战略意义。国家环保局在  相似文献   

6.
新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新疆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使用是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根本,同时应注重节水,注重生态用水,并对新疆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重点区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简讯     
一九八九年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十件大事 1.列入国家“七五”环境保护计划中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我区开始实施,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拉开序幕. 2.中心站通过了计量认证的评审工作,取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局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3.在继续对20个地、州、市、县环境监测站和7个行业环境监测站的726次分析质控考核的同时,开始了新疆环境监测系统实验室的评优创优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明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的几个问题,强调农、林、牧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恶化,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一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明确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和生态脆弱区域是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实施综合措施的关键步骤。本文分析了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和生态脆弱区域。结果表明,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耕地资源危机及森林减少等是限制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干旱绿洲-沙漠过渡地区和内陆河(湖)流域为重点生态脆弱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用遥感技术对南通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利用GIS技术对遥感监测结果进行解译与分析,同时对2006-2009年南通市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南通市生态环境类型以耕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未利用土地面积极小.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面积普遍有小幅度减少,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较多,林地面积无明显变化;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以盐碱地面积减少为主,减少的面积主要用于耕地和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分析伊犁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配置。结果表明:伊犁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多种土壤侵蚀类型作用下的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针对其水土流失特点,伊犁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为:以生态修复为主,上游地区封禁保护;中游地区种植水保林和经济林带,建立生态缓冲带;下游水平沟种草。通过综合治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至2012年底,伊犁低山丘陵区治理程度达到77.33%,林草覆盖率48%,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核心增长极,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伴随高速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长株潭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文章从土地利用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利用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与土地需求的矛盾凸显,"摊大饼"的扩张模式带来生态风险;重工业和污染排放集聚,累积性污染突出;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形势不容乐观;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粗放等。结合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监测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监测事业发展,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改革的大局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改革持续深入,生态环境治理将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转变,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着全新的压力与挑战。因此,笔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面向发展、服务公众、智慧监测、精准支撑"的原则,针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生态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目标任务,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0—2019年安徽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评价指标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全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改善趋势,耦合协调度集中分布在0.393~0.765,基本处于良好协调或低水平协调阶段。全省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指数均大于经济发展指数。省会城市、沿江江南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地区。工业"三废"排放量、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是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建议通过改善这些方面进一步提升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科学评估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的生态影响,利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面积、分布及变化信息,分析了造林工程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及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了北京市平原区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模拟分析造林工程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2018—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实施,实现了对原有林地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解决。热点建设区域为北部的延庆及东南部的通州、大兴,呈现由城市边界逐步向市中心蔓延的发展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的前提下,造林工程的实施使平原区林地面积增长了9.8%。通过情景模拟发现,造林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网络向连通、完整、均衡方向发展。其中,生态源地面积增长了131.0 km2,主要生态源地连通性提升了41.1%,生态廊道的分布由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向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均有密集分布转变。综上,造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显著,造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Landsat ETM+等影像的无锡市十年陆地生态环境遥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和GIS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以无锡市2004-2013年的ETM+等遥感影像和GDEM高程数据为数据源,运用遥感和GIS方法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进行陆地生态状况遥感评价。结果表明,无锡市近十年陆地生态环境整体趋好。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从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5个方面选取30项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开展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并借助灰色系统模型GM(1,1)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逐步凸显,除国土空间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呈下降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对其贡献均逐步提高;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压力逐步趋缓。预测显示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得分持续小幅度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持续加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需要加强耕地保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控制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设区市级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普遍较弱、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的双重背景下,编制设区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查了江苏省部分设区市环境监测监控规划的基础上,总结了规划编制在监测监控网络建设、监测监控能力建设、质量管理、大数据应用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内容,针对规划中普遍存在的组织架构不清晰、特色发展定位不明确、环境监测监控融合发展谋划不足、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不够等关键问题,提出应理顺组织架构、明确特色发展定位、加强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发展谋划、加强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