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挖掘文本中的切入点和激发点,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表达方法。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实践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尝试语言运用,最后让学生能自己结合生活实践,自主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在《略谈语文学习》中提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对此,我深信不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的独当之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学习就是要从范文的例子里,汲取工具语文的营养,实现字汇、词汇的积累,语法、文法的掌握和运用。因此,我觉得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融入自己的智慧,使学生探得语言习得的规律,在习作教学时提升语言实践能力,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读写并行,而文道自得其中。下面,我就从植物、动物、人物三纬度谈谈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应用、积累,思想情感的表达、回味等,均以"读"为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以"读"激情,以"读"激趣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去进行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取新知。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读"。然而,"读"必须目的明确,即让学生"读会"和"会读"。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读、写、听、说能力都以思维能力为基础,并且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不可分割。每一种能力都能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以及语文能力的整体效应。"写"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客观反映了一个人的听、读、说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的最重要的形式。作文教学进行的是最严格、最规范的语言训练,也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最全面的总结和检测。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养成,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其间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多种智力因素的参与,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思想品德教育、智力发展、习惯培养等方面都应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因此,要想让学生能上好语文课,就必须扎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激发学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教学生熟练地运用好祖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是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让学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作文的起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做好初一学生的写作起步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阅读入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才开始初中学习写作文的学生来说,大量的阅读对于他们非常重要。培养阅读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平台,是学生由读到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从阅读他们喜欢的故事和其它读物开始,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听、说、读的思维延续和发展,同时又是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基于此,怎样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摒弃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聋校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发音、说话、看(听)话教学,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学;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看(听)话、说话能力和阅读、作文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综观当前的聋校语文教学,教学普通化,脱离聋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普遍存在"费""慢""差"的现象。而且,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但是聋生语文整体素养不高。聋校教学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其特殊性就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综合性学习已经慢慢进入了小学教学中,且小学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侧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实践性与自主性,同时又十分强调过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综合性学习大多以直接性的学习感悟和经验为主。本文对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研究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价值,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在于既要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又要学习如何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而在语文课上古诗教学中寻找并抓住语言训练的"点"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找"搜集点",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资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初步具备搜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追求"文"以载"道",文道相融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应该将人文关怀、道德品格教育、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语言文字训练和运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过程中,伴随感悟、体验、朗读、习作等途径,体会文本、语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等综合能力。探索如何在诵读感悟式的教学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文的策略,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阶段,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写的难度明显加大。教师可从阅读片段入手,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从日记训练入手,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实地观察入手,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有效解决习作起步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相比,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人文素养语文,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能力,还要挖掘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育作用和感化功能,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对话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学习语言的兴趣,提供学生运用英语对话的机会,加深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处于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活动的开展。小学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实现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优化了整个教学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