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 酸雨污染是一种区域性环境现象,目前正受到国内外重视.在我国,大气污染特点属煤烟型范畴,硫酸对降水中酸的贡献在90%左右.工业及民用煤燃烧时放出的二氧化硫被认为是酸雨的主要母质,当酸性污染物质积聚达一定程度而环境缓冲能力低,亦即大气中碱性物质少时,降水便发生酸化现象.在短期内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及排放酸性物质的污染源一般无大变化,但降水酸度却会发生很大差异.这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统计分析了近二年来的酸雨  相似文献   

2.
颗粒物对雨水酸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雨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作用的产物,然而大气中还存在着飘尘等颗粒状物质,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也对酸雨性质给予重要的影响。我国北方大气中的颗粒物大多为碱性物质,在降水过程中,颗粒物或吸附或溶解在降水里,使之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因此降水呈中性或偏碱性。实验证明:TSP(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其测点同步测定的雨水 pH 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对模拟酸雨—颗粒物溶液的 pH值及离子浓度的测定,求出不同颗粒物浓度和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气环境对人类至关重要,因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它的包围之中,与其息息相关.大中型工矿企业的各种熔炼炉窑及各类锅妒排出的烟气数量大,所含大气污染物质种类复杂,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在新建或扩建大中型工矿企业前,研究建厂地区的大气扩散规律,求算出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的展望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煤中通常含有0.25%~7%的硫。煤炭中的硫一般分为可燃硫和不燃硫。不燃硫主要是硫酸盐硫;可燃硫又分为无机盐和有机盐[1]。煤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硫生成SO2随着烟气排入大气,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此外,含硫化氢的工业废气燃烧后形成SO2,进入大气,也可百l起酸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酸雨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统计,1993年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SO。近两亿t,其中中国排放的SO。达到1795万[2]。预计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将超过12亿t,SO2年排放量将会达到3822万t。可…  相似文献   

5.
2-1 天然水中的酸和碱 天然水在地球上进行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形成其水质化学体系,酸碱物质及相应的pH值是对整体组成状况都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成分和主要指标参数. 水在地球化学过程中不断接触酸碱物质发生反应,海洋就似是一个巨大的酸碱滴定过程的最终结果.各种碱性及酸性岩石矿物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都在不断地进行能量转变和物质循环,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矛盾统一休,这就叫生态系统。大气、水域、土壤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群组成的生物生态系统,就是一个最重要最复杂的自然系统。当人类处于狩猎的原始社会生活时代,  相似文献   

7.
二、人类与生物圈对许多人来说,“生物圈”这个词是陌生的。但是,近年来这个词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了。因为人类是生存在生物圈内的,生物圈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认识和重视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1.生物圈及其功能在地球环境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人们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称为“生物  相似文献   

8.
我们周围的空气,从大范围或者从区域环境来说,则称为大气.大气是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它和水、土壤、生物……等,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或要素.大气包围着我们生存、活动的地表,形成了一个圈层,我们称之为大气圈,人类即生存在这个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中的物质、能量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如热量的收支、气流的移动、水  相似文献   

9.
吸附法烟气脱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油和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2 ,这些SO2 排入大气中 ,形成酸雨 ,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危害人类健康。一个世纪以来 ,人们对烟气脱硫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常见的脱硫技术具有投资大、运行费用高 ,甚至有二次污染等问题。吸附法烟气脱硫工艺简单、脱硫效率高 ,是一种具有深入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吸附法烟气脱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燃油和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2,这些SO2排入大气中,形成酸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烟气脱硫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常见的脱硫技术具有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甚至有二次污染等问题,吸附法烟气脱硫工艺简单,脱硫效率高,是一种具有深入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饮食等各种新陈代谢作用与其周围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进行多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为了求得更好地生存,人类就要不断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从环境中摄取自身所需的物质;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向自然环境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许多人为因素进入了地质地球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由于酸雨所涉及的地区有不少是广大的农作区,它对作物的影响无疑将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是由空气中的CO_2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引起的,pH值约为5.5。由于大量工业污染物(如SO_2、NO_2等)被排放到空气中,遇水形成强酸,使雨水的pH值急剧下降,形成酸雨。酸雨不仅伤害农作物的叶片,也可以造成土壤酸化。目前,国内外在酸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方面的报道,大多集中在酸雨对农作物叶片的伤害及产量的影响,而对酸雨引起的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报道甚少。为此,本文研究硫酸型酸雨对小麦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从生活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同时把废弃物送回环境。环境本身通过扩散、微生物的分解和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为我们进行处理。这些元素、无机物乃至有机物经常反复地进行着“生物→环境→生物”的循环。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指水、土、大气)中的元素及其化合  相似文献   

14.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莱恩·巴里认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在此之前,不断有研究组织和科学家发表报告,对大气臭氧层未来的变化给出种种预测。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臭氧层损耗速度已经减缓,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望在2050年前后消失。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南极上空臭氧洞的消失将是2068年以后的事。人们对大气臭氧层损耗的高度关注是完全应该的。因为大气中臭氧的损耗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虽然人类做了很多措施,但是努力还远远不够,近年来的观测资料显示,就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等指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各种生物显然已经影响了大气,海洋和地球表面元素的稳定状态.大约从40亿年前开始,通过各种生物的作用,形成了有机化合物和一些无机络合物. 在考察细胞的某些吸收过程之前,人们  相似文献   

16.
日本环境厅人士认为,酸雨可能在未来对日本构成威胁,对其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应防患于未然,努力掌握酸雨发展动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由于目前对酸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酸雨机理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应对酸雨进行连续性监测,准确地作出预报,以便采取对策。 1.对酸雨的调查工作 1975年~1979年,日本进行了“湿性大气污染调查。”这是日本酸雨调查工作的开始。1973年~1976年夏季,日本关东地区以及邻近的静罔县、山梨县报告说,当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酸雨现状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调查研究了浙江省酸雨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全省的酸雨污染呈增强趋势,从“六五”期间到“八五”期间,降水pH年均值从5.0以上降至4.7以下,酸雨率从35%升至63.3%,全省酸雨覆盖率达95%,而且酸雨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同时,对酸雨对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交通事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这些有害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进一步转化、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对气候、人体健康带来极不良的影响。为此,人们开展了大气污染化学的研究。大气是个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自然条件变化多端、污染物种类  相似文献   

19.
1.前言最近人们对食品中含有的致癌物亚硝胺类物质颇为重视,例如,N—亚硝基二甲胺与苯并芘(a)同样都是致癌性很强的物质;它不仅是作为二甲基肼的中间体被大量生产并且还有可能是NO_x与胺相反应的二次生成物出现在大气中。经过以后的研究,虽然把它在大气中二次生成的可能性否定了,然而却也指出该研究中所用的分析方法有问题,因为对大气中浓度极低的亚硝胺进行分析时,需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区酸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地区降水酸度、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广州地区的酸雨污染有所减缓,但2001-2003年有恶化的趋势.为探究原因,追溯主要酸雨污染物来源,并对各酸雨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广州地区的大气环境已从过去的以SO2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以NOX为主的氧化型污染.还讨论了广州地区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