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陈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探讨了植物对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影响,对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的选择、种植与管理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人工湿地系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及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植物及其去污效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工湿地植物的类型及选择原则、去污机理及效果、去污效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进行综述,为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3.
研究人工湿地技术在污水净化中的去除机理,分别对人工湿地技术对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脱氮、除磷和重金属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提高茶园水库库区全年除污总效果的角度,给出了人工湿地植物的栽种选择和搭配,重点研究人工湿地在低温季节对库区污水的净化效果和不同湿地植物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性,在人工湿地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当地的条件,有针对性地种植湿地植物或合理配置湿地植物,为人工湿地在茶园水库库区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中的贡献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通过研究人工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评价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方面的贡献. 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植物其组织中w(TN)和w(TP)差异极显著,湿地植物对TN和TP的吸收量分别为6.1~94.0和0.5~9.0 g/(m2·a). 按全年衡算,湿地植物对TN和TP的吸收量分别占人工湿地TN和TP去除量的0.6%~17.3%和1.4%~41.2%. 但由于湿地植物吸收的TN和TP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存在湿地植物的地下部,通过收获植物地上部的TN和TP吸收量仅占人工湿地TN和TP去除量的0.3%~14.1%和0.8%~19.6%. 由此可见,湿地植物的直接吸收在人工湿地系统氮、磷去除中不占重要地位,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和利用应该更注重其间接生态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植物水体净化效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检索近20年来人工湿地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代表性文献,筛选出50种常见人工湿地植物,包括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对该50种常见植物的净化效能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湿地植物在净化水体时可能受物种、环境因子、种类配置模式三方面的影响;提出未来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应用方面发展方向为:应进一步扩大其种类的选择范围,加强探究维持其生长代谢的机理,加强与微生物的耦合作用完成水体污染物净化的效能研究,根据不同人工湿地和水体污染物类型进行配置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针对辽河流域特定的气候条件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从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湿地植物在去除氮磷中的作用、人工湿地对废水水质和水量的要求等方面对人工湿地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国外人工湿地治理面源污染的实际工程以及辽河流域已经开展的人工湿地治理工程的分析,说明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缓解辽河流域面源污染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特性及其与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净光合速率只与湿地COD、TN去除率显著正相关。而与TP去除率关系不大。在实际工程中,可将植物光合速率作为湿地植物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工湿地植物选择与调控的实验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了北方地区人工湿地植物筛选、配置的实验与应用研究,首先通过实验室小试对12种湿地植物初步筛选,然后在湿地单元里开展了应用研究,进一步选择比较。另外,从群落配置、合理布局与景观美学等方面对湿地植物调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开展了北方地区人工湿地植物筛选、配置的实验与应用研究,首先通过实验室小试对12种湿地植物初步筛选,然后在湿地单元里开展了应用研究,进一步选择比较.另外,从群落配置、合理布局与景观美学等方面对湿地植物调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植物的作用和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取植物应注意的一些原则.在人工湿地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去除污染物质,而且还具有生态美学和经济价值;选择植物应考虑植物的适应性,净化能力,耐污能力,经济和观赏价值以及物种间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的特点,结合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对湿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原理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湿地植物通过植物提取、根际过滤和植物固定对低放重金属进行去除,基质的吸附和微生物的吸收、吸附及转化作用也是低放重金属去除的重要途径。并且阐述了当前的技术难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在植物培育与选择、微生物的筛选及驯化、基质的选择和湿地系统的安全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难点。分析表明,应用人工湿地处理低水平放射性废水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沈阳市辉山明渠入浑河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物适应性分析、湿地植物选择、湿地植物优化配置、景观合理性配置等综合调控措施,使辉山明渠入浑河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口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3.
概括归纳了人工湿地在北方应用的局限性及其应对措施,提出对湿地保温、改良微生物及其处理过程、合理选择湿地植物和基质、减低负荷等措施,以期使人工湿地在我国北方的应用技术更加成熟,应用区域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4.
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植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维持湿地环境、吸收降解污染物、传输氧气等,还兼具美化景观及经济价值。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考虑因地适种,选择抗逆性强、净化能力强、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物种,并在植物收割后,对其进行二次资源化利用,达到去污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寇丹丹  邹书成 《环境》2011,(Z1):44-47
我国重金属离子污染问题突出,其为污水中难降解物质,采用传统方式无法有效去除。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人工湿地在对重金属离子污染去除技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运行费用低等优势,在处理重金属污染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工湿地在重金属污染中的修复及作用机理,湿地植物的选择,不同湿地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湿地植物中超积累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等。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植物体系的构建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不仅可以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而且还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同时具有景观价值。因此要选择适应性强、生物量大、根系发达、具有抗逆性的植物作为湿地植物。由于陆生植物受季节影响小且易于管理,超富集植物和转基因植物具有较高的吸收、吸附和富集的作用的特点相继成为湿地系统中植物研究的热点。而且通过合理配置植物系统可以提高湿地系统净化效果。湿地植物仍存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植物的衰退,植物收割的后续处理等问题,仍有待研究。随着对湿地植物研究的深入,人工湿地系统一定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人工湿地运行管理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洋湖人工湿地工程实例,介绍了由三级"植物塘+人工湿地"和"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组成的景观型复合工艺系统。探讨了水质管理、植物管理和防堵塞管理等人工湿地运行管理共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垂直流人工湿地作为发展极为迅速的污水处理技术,在水体修复与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试验与工程研究,综合概述了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总结探讨了影响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功能的主要因素,如间歇进水、基质选择和堵塞问题,并提出垂直流人工湿地在我国污水处理领域的应...  相似文献   

19.
为夯实城市雨水湿地设计的理论基础,针对我国目前城市雨水湿地设计理论不足的现状,基于海绵城市视角,对城市雨水湿地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根据城市雨水湿地与普通人工湿地的共性,借鉴人工湿地理论及技术,通过文献综合、理论分析、定量研究等方法,提出了城市雨水湿地设计思路。从设计的角度对城市雨水湿地选址、面积定量确定、湿地选型、工艺流程、基质选择、植物选择、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以芦苇、香蒲、美人蕉为供试植物,研究向人工湿地中加入蚯蚓后湿地植物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向人工湿地中加入蚯蚓后显著增加了湿地植物的叶绿素含量(P<0.05)。(2)蚯蚓加入人工湿地后,降低了湿地植物的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且美人蕉的SOD活性,美人蕉和香蒲的POD活性以及香蒲的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3)湿地植物的POD活性与SOD活性和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加入蚯蚓后,人工湿地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11.1%、9.5%和6.5%,其原因与蚯蚓能增加人工湿地中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并降低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