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法在处理抗生素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处理庆大霉素提炼废水试验研究为例,经过连续运行试验,证明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法处理抗生素废水是可行的.此法工艺简单,操作容易,只要培养出一个高活性的污泥床就可以达到预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呼吸计量法应用于校准ASM1作了简明的阐述.在呼吸速率与模型组分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ASM1中废水与污泥各组分浓度的测定方法,并指出模型组分细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对呼吸计量法应用于校准ASM1作了简明的阐述。在呼吸速率与模型组分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ASM1中废水与污泥各组分浓度的测定方法,并指出模型组分细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化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城市污水厂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活性污泥 1号模型 (ASM1 )为开发平台 ,建立了简化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ASM CN)。该模型主要描述了碳氧化和硝化过程 ,其中模型组分、反应过程和参数的数量都少于ASM1 ,从而提高了该模型在城市污水厂中的实用性。通过测定模型组分、化学计量系数和动力学参数 ,为模型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最后利用ASM CN模型对实际城市污水厂的运行进行了动态模拟 ,模拟结果良好 ,验证了ASM CN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并且也验证了模拟程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赵庆 《环保科技》2005,11(4):23-25
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 S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白酒有机废水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了设计、调试和工程实际运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IAWQ又于1999年推出ASM3,它不以水解作用为重点,更深入考虑了胞内存贮过程,并考虑环境因素对衰减过程的修正,把溶解性、颗粒性有机氮的降解与微生物的水解、衰减和生长结合在一起。带有EAWAG生物除磷模块的ASM3能预测除磷效果;通过校正的ASM3能预测脱氮除磷、污泥产量。  相似文献   

8.
9.
活性污泥1号模型含碳组分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活性污泥 1号模型中含碳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测定了西安市北石桥、电子村 2个排放口的城市污水水质。实验结果表明快速可生物降解COD(SS)采用间歇实验法、慢速可生物降解COD(XS)采用测定BOD5间接计算法既操作简单又准确可靠,能为利用活性污泥数学模型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模拟及管理提供含碳组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浓度有机废水毒害性大,目前在处理技术选择上仍是关键问题。传统厌氧消化装置做为有机废水的预处理手段,效率低,投资大,停留时间长,给后续处理带来较大的投资,且吨水处理综合成本高,难以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山东景芝集团有限分司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相似文献   

11.
常温(20~25℃)条件下,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维生素B_(12)、淀粉混合废水,当进水COD_(cr)浓度为8200~8900mg/L时,容积负荷可达到9.6kg/m~3d;COD_(cr)去除率为83.2%;产气率为0.436m~3/kgCOD_(cr)(去除)。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下水道污水水质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下水道水质转化概念模型,以ASM3(活性污泥3号模型)为基础开发了下水道污水水质数学模型,通过模拟试验,运用遗传算法和曲线拟合技术进行了模型率定与参数估值.模型经现场试验验证可较好地模拟下水道中的ρ(DO)与ρ(TOC)的变化.应用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初始ρ(DO)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可控因素对下水道中微生物作用及有机质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下水道中设置曝气点,可提高污水的ρ(DO),能有效地提高微生物增殖速率,强化有机物的生化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在石化高浓度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加有效地处理己内酰胺高浓度废水,在原A/O处理系统前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先对高浓度己内酰胺废水进行预处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己内酰胺高浓度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等无机酸盐,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反应系统进水的pH值在5.5~6.5之间,以有效保证系统平稳运行,防止酸化;当COD控制在8000~12000mg/L时,COD的去除率可达到55%以上,达到了处理后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Cr(Ⅵ)对活性污泥硝化活性的抑制及在污泥中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铬(Cr(Ⅵ))是废水中常见的、困扰很多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污染物.本文通过静态试验和静态冲击试验,研究了Cr(Ⅵ)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分布特点和对硝化效率、活性等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Cr的吸附很快,但吸附量有限,Cr(Ⅵ)投加浓度为1、5、10和30 mg·L-1的溶液中,Cr的12 h-吸附量分别为0.79、1.98、3.19和5.78 mg·g-1.Cr(Ⅵ)投加到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后形态分为溶解态、可洗脱和不可洗脱态,可洗脱的Cr能够向不可洗脱态转变.Cr(Ⅵ)对活性污泥硝化活性的抑制程度随着Cr(Ⅵ)浓度的增大而提高.静态试验中,1、3、5、10和30 mg·L-1Cr(Ⅵ)对氨氮平均降解速率的抑制率分别为5.25%、9.80%、10.41%、17.54%和21.38%.Cr(Ⅵ)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大小是: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异养菌.模型分析发现,Cr(Ⅵ)对氨氧化菌和异养菌比耗氧速率的抑制符合Haldane动力学模型,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冲击试验表明Cr对硝化等的抑制主要是不可洗脱的Cr造成的,抑制效果的出现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铬(Cr(VI))是废水中常见的、困扰很多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污染物.本文通过静态试验和静态冲击试验,研究了Cr(VI)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分布特点和对硝化效率、活性等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Cr的吸附很快,但吸附量有限,Cr(VI)投加浓度为1、5、10和30 mg · L-1的溶液中,Cr的12 h-吸附量分别为0.79、1.98、3.19和5.78 mg · g-1.Cr(VI)投加到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后形态分为溶解态、可洗脱和不可洗脱态,可洗脱的Cr能够向不可洗脱态转变.Cr(VI)对活性污泥硝化活性的抑制程度随着Cr(VI)浓度的增大而提高.静态试验中,1、3、5、10和30 mg · L-1 Cr(VI)对氨氮平均降解速率的抑制率分别为5.25%、9.80%、10.41%、17.54%和21.38%.Cr(VI)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大小是:氨氧化菌 >亚硝酸盐氧化菌 >异养菌.模型分析发现,Cr(VI)对氨氧化菌和异养菌比耗氧速率的抑制符合Haldane动力学模型,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冲击试验表明Cr对硝化等的抑制主要是不可洗脱的Cr造成的,抑制效果的出现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在单污泥系统中选择和富集反硝化聚磷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不同研究者提出的选择和富集反硝化聚磷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将反硝化聚磷菌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结合起来,在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悬浮填料上选择和富集反硝化聚磷菌,进一步认识了反硝化聚磷菌的生化特征,使其成为反应器中优势菌群,以及该工艺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UASB工艺在处理淀粉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温UASB反应器为主要单元,微动力好氧的滴滤床为辅的工艺处理食品废水。工程运行表明当进水COD_(Cr)浓度为1000~3000mg/L时,出水COD_(Cr)浓度可降至50~90mg/L。此工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广泛应用于淀粉废水处理的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将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与Takács二沉池模型以及反应池流态模型相结合,构建了活性污泥系统模型,并采用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写了计算机模拟程序.将此程序应用于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中试工艺,分别对其进行了稳态模拟和动态模拟,并取得了与实测值较为接近的结果.同时利用模型分析了运行控制参数对出水水质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际状况吻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温度循环的ALT技术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缩短ALT试验时间,从而提高其工程适用性,提出了一种针对电子产品,基于温度循环的加速寿命试验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产品的失效模式确定激发应力,根据相似产品的历史经验数据建立现场使用年数与研制阶段试验时间之间的回归关系,选择加速因子,从而确定试验时间和试验剖面;这种方法可以在比常规ALT更短的时间内考查产品研制阶段可靠性水平,利用x2分布评估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平均寿命θ。最后,以电源产品的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泰州市保护局公布的2006 ~ 2010泰州市环境空气的监测数据,利用灰色系统GM(1,1)残差修正模型,分析预测未来5年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结果显示,泰州市未来5年环境空气质量将持续好转,这表明,泰州市近年来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战略实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