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长江以北沿海经济贝类中的麻痹性贝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小白鼠检测方法,对我国长江以北沿岸的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检测。采样时间 1997年9月23日 ̄12月8日。从鸭绿江口到长江口共调查20个站位,检测经济贝类14种,样品38份,其中只有1份样品检测出麻痹性贝毒(6.4Mn/g),其余样品均为未检出。  相似文献   

2.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麻痹性贝毒,共检出5份样品含有麻痹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麻痹性贝毒毒力值范围为22.3~70.0 μgSTXeq/100 g软组织,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80μgSTXeq/100 g的安全警戒值.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7种麻痹性贝毒成分,其中以C2,GTX5和...  相似文献   

3.
HPLC分析检测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赤潮毒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使用HPLC方法分析了2001年8~10月间采集的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中的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DSP)。共分析了肌肉样品64个,消化腺样品11个,其中渤海18个肌肉样品中检出DSP的7个,南海和东海DSP未检出,消化腺检出DSP的有6个,含量最高的是菊花岛菲律宾蛤仔消化腺7.12×10-6(湿重)。并首次报道分析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ShellfishPoisoning,ASP)HPLC分析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日本等国家沿海地区人们食用贝类引起的腹泻性贝毒的概况。由倒卵形鳍藻和渐尖鳍藻使贻贝、海扇和扇贝等多种贝类染毒,食后产生以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为特征的食物中毒,称为腹泻性贝毒。其毒素的主要成分为鳍藻毒素-1(DTX1),DTX1对小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160μg·kg~1,对人的最小中毒量为32μg。 日本学者认为鳍藻引起的腹泻性贝毒,在日本和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食物中毒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海洋藻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生态毒理学角度介绍了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N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素等几种主要海洋藻类毒素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毒素对人类及海洋生物的毒性、毒素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和转移、毒素的致毒途径、海洋生物对毒素的回避和选择性取食等。这些毒素可通过食物链在贝类或其他海洋动物体内积累并浓缩放大,从而危及人类健康,有的毒素还能直接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文中同时也介绍了该领域研究工作在我国开展情况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建立一种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检测贝类体内腹泻性贝毒主要成分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的方法。合成偶联抗原OA-OVA,将适当浓度的偶联抗原和HRP标记的羊抗鼠IgG分别包被在试纸条的检测线和控制线上,胶体金标记的抗OA单克隆抗体包被金标垫,优化检测线的最佳包被浓度等条件以得到最低检出限。结果表明:该试纸条的检出限为16 ng/mL(OA,DTX1 & DTX2),检测时间为10 min。本研究所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的方法可以满足规定的160 μg/kg贝肉的安全阈值,可以应用于实际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的半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Ames试验法 ,对锦绣川、卧虎山水库水源水进行了致突变性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 ,两水库源水未受到具有致突性污染物的污染 ,但以卧虎山水库为源水的自来水具有致突变性 ,不过污染很轻 ,还不失为清洁饮用水。  相似文献   

8.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描述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的特性,给出了已知的9种毒物成分的化学结构式衣不同毒物成分的毒性大小及毒理效应,对已有的该毒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生物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进行了剖析,重点阐述了化学分析法中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介绍了法国目前使用的腹性贝毒的预警系统,并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潜在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江口赤潮多发区2003年-2005年的有毒藻类和贝类原产地赤潮毒素的监测,初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潜在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产腹泻性贝毒(DSP)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具尾鳍藻(D.caudata)、倒卵形鳍藻(D.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multiseries)、柔弱拟菱形藻(P.delicatissima )和多纹拟菱形藻(P.multistriata);产神经性贝毒(NSP)的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其他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米氏凯伦藻(K.mikimotoi)、Chatenela marina,Heterisigma akashiwo等其他有毒藻类。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潜在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Heterocapsa cirularisquama曾在2003年和2005年两次形成赤潮,并导致部分养殖贻贝死亡,米氏凯伦藻于2005年5-6月在长江口海域形成大规模赤潮,并导致养殖鱼类死亡。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8月份,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和15%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Ames试验法,对锦绣川、卧虎山水库水源水进行了致突变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水库源水未受到具有致突性污染物的污染,但以卧虎山水库为源水的自来水具有致突变性,不过污染很轻,还不失为清洁饮用水。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贝类产品检测实验室严重缺乏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现状,保证小鼠生物法及酶联免疫法等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比,本研究制备出腹泻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将腹泻性贝类毒素阳性的新鲜贝类去壳后取中肠腺,匀浆,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备冻干粉,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样品均匀,稳定,满足标准样品的要求,以多家实验室定值的方式对标准样品进行定值,定值结果采用标准值±扩展不确定度的方式表示:即(8.83±0.60)×10-6(k=2)。该标准样品可用于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过程的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域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年和2007年南海海域23个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甲子港、唐家湾、镇海湾、安埔港、防城港、八所港和榆林港等7个水域牡蛎体DSP毒性呈阳性结果,占调查水域的30.4%,其DSP值均为0.05MU/g.2006年牡蛎体DSP检出率为8.7%(n=23),2007年为21.7%(n=23).调查期间,牡蛎体DSP检出值0.05MU/g已达到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等6个国家食用贝类标准警戒限量水平,和超出了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贝类DSP不得检出标准,表明了近期南海海域某些养殖水域的牡蛎已经受到了DSP毒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赤控区、大亚湾及北津港等地;广西的涠洲赤控区、海南的陵水赤控区及广东的大鹏湾赤控区DSP毒素含量值较高;在染毒的贝类种类方面,广西和海南比较有普遍性,广东主要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主.  相似文献   

14.
福建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经济贝类于2003年5月.10月进行每月1次的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均未检测出PSP;DSP于7、8、10月在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体内检出,其中10月检出DSP含量为10Mu/100g,超标。  相似文献   

15.
广西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广西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麻痹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多处地区和多种生物含有麻痹性贝毒素;4~5月及7~11月为两个毒性值的年高峰期;GTX4、GTX5和GTX3毒素成分的检出率较高等。  相似文献   

16.
批量培养产生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利玛原甲藻,甲醇提取超声破碎后的藻细胞;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富集其胞外毒素并进行毒素的初步纯化。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别得到毫克级的大田软海绵酸和鳍藻毒素-1固体。经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认结构,定量核磁确定纯度,得到的大田软海绵酸和鳍藻毒素-1纯度分别为99.39%和99.26%,满足标准物质制备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对其它生物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考察了利玛原甲藻培养物、无藻细胞滤液以及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租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卡盾藻(Chauondla marin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3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培养时利玛原甲藻对其它3种赤潮藻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生长也受到3种赤潮藻的影响;无藻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卡盾藻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但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不大;比较而言,DSP粗提物对3种藻的影响最为明显,甚至可完全抑制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这些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与赤潮藻间存在交互抑制作用,可能会通过分泌化感物质、细胞间接触抑制等途径抑制其它藻的生长;利玛原甲藻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但DSP毒索并非利玛原甲藻发挥化感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11月在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进行了石油烃含量分析.依据石油烃含量检测结果,分析了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和种间差异,并对3种介质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探讨了贝类体内积累的石油烃及对贝类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