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11月22日晚,哈尔滨市许多市民走上街头"避震",各大广场人流车流不断.一条"凌晨将会发生地震"的消息在市民中传播.23日凌晨,哈市并未发生地震.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居民集中、信息传递快,相互影响大而迅速的特点,尤其对于地震信息,人们更加敏感,只要一提起地震,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地震--灾难--死神--恐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稍稍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满城风雨",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秩序就会被搅乱.  相似文献   

2.
地震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它反映了公众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全国发生了近百起对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地震谣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治安秩序,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地震谣言产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内心中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在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对社会上流传的"地震消息"比较敏感,听  相似文献   

3.
地震谣言是怎么回事? 地震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它反映了公众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全国发生了近百起对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地震谣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治安秩序,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地震谣言产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内心中对地震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4.
<正> 地震谣传及其对策是地震社会学及地震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地震社会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仅侧重于某一具体的谣言事件的调查和研究。本文就地震谣言的共性和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鉴于其危害的严重性,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抗御地震灾害的技术与方法,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对策,对地震造成的损失予以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对策包括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看,是国家建立高效能的经济补偿体系,减缓地震损失引起的冲击,保障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稳定;从微观  相似文献   

6.
李博 《灾害学》1999,14(1):21-2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防震减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和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当前,我国大陆正处在地震活跃期,严峻的地震形势,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提出了许多急于回答的课题,本文仅就地震短临预报评判准则及其应急对策作一初步分析。发布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仍是一项十分困难和有巨大风险的问题。当前,由于缺乏作为决策依据的评判准则,省(市)政府及地震工作部门是难于有效承担起这个责任的,“两难”的窘迫状态是无法摆脱的。回顾唐山地震以来20多年的地震预报实践,对已发生的中强以…  相似文献   

7.
<正> 沿海港口城市地震防灾对策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城市的地震防灾对策必须与它的城市形态和建设情况相适应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前言     
<正> 中国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仅70年代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就高达26万以上.严重灾难的事实,指示人们必须去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第一难题,以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害.然而,寻求确切可靠的地震前兆则是地震预报的核心问题.从历史记载和诸多的地震现场观测记录中可以看到,地下水异常是前兆现象的主体.因此,1978年国家地震局把地下水列为地震前兆攻关重点项目之一.并决定筹建全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  相似文献   

9.
<正> 地震谣言与误传作为一种社会灾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属少震、弱震区的经济发达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平息和抑制一次地震谣言与误传的发展,其内在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亚于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因此,深入研究地震谣言与误传的产生原因,形成机制和传播特征,对制定对策、抑制地震谣言与误传的发展,减轻其社会危害、安定人  相似文献   

10.
以地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城市居民恐震心理产生的原因、人们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从而提出预防与平息对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江苏发生的几次地震事件前后人们的心理反映及所采取的各种对策的分析,以大量的数字说明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种花钱少收效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95年7月下旬,罕见的酷热笼罩全球。向以凉爽著称的甘肃兰州,也连日热浪灼人。随着每日凌晨在当地难得一遇的雷雨频频光顾,地震谣言不胫而走。于是,民间的各种防震措施及地震报警器应运而生。由于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及地震科普知识的匮乏,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个大学生因楼道里铅球滚动发出的“隆隆”之声,误为地震,情急中跳窗造成腰椎断裂,导致残废;有对夫妻因倒置的酒瓶倒地引发的响声,夫君误为地震,夺门而逃,因在关键时刻无视妻儿的死活,导致家庭破裂……  相似文献   

13.
由王子平、陈非比、王绍玉三同志执笔,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是对地震与社会影响和作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基础上而写成的。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是如何成为灾害的,它对人类社会生活会带来什么后果,人们在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心理和行为会有什么变异、各种社会组织怎样才能更好地防御震灾等一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很值得关心防御地震灾害的人们以及地震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同志们一读。地震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是为时不久的事情。地震社会学这一名辞是1977年在  相似文献   

14.
“在没有湖的地方,出现了新的湖;山峦沉陷下去;瀑布和河流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多地方发生了地裂,裂隙深不可测。倒伏的树木凌乱成一堆堆,看去就像一片森林刚被犁过一样。” 上面这段文字记载的是1663年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三河附近的一次地震的震害现象。但是生活在美国东南部密苏里州的新马德里地区的人们却不大相信地震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新马德里地区在1881年之前的前150年中,虽然发生过无数次小地震,但从未发生过大地震。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对大地震的危害没有切肤之痛,也就没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有了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工程的滋养,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即使时不时的会有小地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震时人的心理反应与应急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更才 《灾害学》2001,16(4):72-76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与地震社会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城市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的心理行为反应特征以及制约震时人们心理行为反应的主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震时人们应采取的应急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问题的提出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以下事实: 1.地震构造与现代构造研究的重大进展灾害对科学的挑战,往往导致科学的进步。例如1966—1976年期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事件,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人们向地震科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一般讲,地震是活动断裂的产物。然而,经历了上述大地震事件之后,我国著名地震构造专家丁国瑜教授作出了新的回答,地震断层有两类,一类是与已有的老断裂一致的,即各种活动断层,它  相似文献   

17.
刘更才  刘从颖 《灾害学》1992,7(3):91-96
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的产生过程是社会信息沟通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研究我国十多年来所发生的地震谣传;无一不是社会信息沟通的结果。为了利用社会信息沟通对地震谣言、误传进行有效的控制,作者提出了地震谣言、误传在社会信息沟通中的控制原则和一般的对策模式,为社会组织提供在地震谣传事件中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当地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尚不理想,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较弱;家庭对地震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掌握程度,显著地影响着其在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其中防震减灾技能的影响更显著;经济收入和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其地震灾害的认知水平和响应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明显,且可能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口总数与家庭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也叠加了家庭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对研究区而言,加强防震减灾实用技能和震时如何有效应对地震影响方面的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近年来,已公认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工程的一部分。与地震危险性分析有关的参数和问题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20年来,人们对这个领域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因此,目前要做的大量工作是在一定区域内地震负载参数的概率估计,即地震危险性分析。南斯拉夫最早的地震灾害研究可追溯到1974年,当时在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产发展署计划,在概述巴尔干地区地震活动中编制了第一张马其顿共和国地震危险性分布图。1975  相似文献   

20.
魏庆 《防灾博览》2010,(1):42-43
<正>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如能同时准确地预测出未来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无疑可以拯救数以万计生活在地震危险区的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