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春  汤洁  王炳忠 《青海环境》2003,13(3):100-104
文章对1996年7月至1997年12月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瓦里关山用Yankee(扬基)UVB-1型紫外辐射表进行的紫外B辐射(280~320nm)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这一地区紫外B辐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④该地区的紫外B辐射具有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②太阳紫外B辐照度在夏季最高可达5.8W/m^2,夏季紫外B辐照度占总辐照度的比例最高可达0.5%;③这一地区的太阳紫外B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季变化,日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④瓦里关地区的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约占紫外B总辐照度的1/14。夏季最高时可达0.42W/m^2。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5个代表站太阳能总辐射及全省地面观测资料研究发现:(1)太阳总辐射年变化除西宁、格尔木为单峰型外,其余均为双峰型,4~8月最丰富,尤其是5月,总辐射为全年最高,冬季最低;(2)青海太阳能年总辐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及青南东部呈显著减少的趋势,而玉树变化趋势则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地区差异较大,处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和环青海湖地区的刚察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不大,而西宁、玉树、玛沁年际变化相对较大;(3)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太阳年总辐射有减少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受3次强火山相继喷发和云雨天气多的共同影响,青海省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均处于低值时期;(4)影响太阳年总辐射的因子主要有4种,天文因子、地理因子、大气物理因子、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7—2010年新疆巴州地区焉耆和若羌气象站太阳总辐射,建立适用于计算巴州地区太阳总辐射的经验公式,其焉耆和若羌的相对误差分别在3.9%—6%、3.45%—9.3%之间。据此分析了巴州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月际、年际分布状况,并对太阳能资源按行业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巴州地区年太阳总辐射等级为II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6h的天数在259—294d之间,利用价值高;若羌和且末K<2,资源稳定度高,是光伏产业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4.
2020年4月28日~5月6日成都出现了一次近5年来春末夏初时段污染时间最长,污染程度最重的臭氧污染过程.为了解该污染过程中VOCs对成都臭氧的贡献,通过采用数理统计、臭氧生成潜势(OFP)等方法,对成都市城区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城区污染前与污染后VOCs体积分数均低于污染中VOCs体积分数. VOCs日变化呈双峰性,分别出现在早高峰时段及凌晨.污染前、污染中、污染后臭氧生成潜势(OFP)浓度值分别为110.5、199.0、93.3μg/m3.间/对二甲苯、乙烯、甲苯和邻二甲苯为绝对优势物种.通过分析整个污染过程VOCs特征,为成都春季臭氧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是四川省唯一的放射性废物(源)国家二级暂存库,是保证四川省辐射环境安全的重要设施。通过对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的介绍,从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和大气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浓度水平、土壤中敏感核素含量等方面,分析了2011~2018年的辐射环境年度监测报告数据。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运行良好,辐射环境安全,不存在放射性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太阳辐射强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建议进行太阳紫外辐射对电工产品影响的人工模拟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地理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为因子,采用二次趋势面函数,建立了描述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年总辐射、5~9月总辐射和日平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总辐射资源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的数学模式。采用地理细网格场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该山区总辐射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分析枣庄市不同来源污染物排放强度削减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使用统计方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对枣庄市2020年第一季度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探究了枣庄市大气固体悬浮微粒浓度变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20年第一季度PM2.5、PM10、N02、S02浓度较2019年同期显著下降,但枣庄市采...  相似文献   

9.
酸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解昆山市酸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根据昆山市2011~2020年降水监测数据,对酸雨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离子化学组成、各离子间的相关性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昆山市降水的pH年均值总体呈升高趋势,酸雨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呈季节性变化,冬季酸雨频率最高,夏季酸雨频率最低;大气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降水中的SO42-和NO-3的比值在逐年缩小,从2014年的3.80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0.97,硝酸根离子浓度呈波动变化,但变化不显著,酸雨的特征由硫酸型转化为硫酸-硝酸复合型。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的综合治理,从而减少SO2和NOX的排放,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比研究2019年1月22~26日成都一次污染天气与新冠疫情期间的异同,利用大气污染资料以及MI-CAPS、CLDAS和NCEP再分析数据,基于气象分析、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法,分析了污染天气过程和疫情期间的天气背景、气象特征和污染物的来源分布.结果表明,下沉逆温是导致此次污染天气形成和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眉山市不同气象要素对大气污染过程的影响,基于空气质量数据、地面气象资料、探空数据和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性分析和Holzworth提出的干绝热法等,从不同气象条件对眉山市2020年11月9~18日这段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静稳的天气环流背景非常有利于污染物的积累和维持,过程中AQI与PM2.5浓度变化表现为高度一致,8:00~12:00、19:00~23:00、0:00~2:00是污染易出现时段;ρ(PM2.5)与不同气象要素间的相关性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眉山市大气污染潜势预报提供了依据,也为大气污染治理和开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区域联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泸州市主城区颗粒物污染变化特征及成因,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运用Origin 2017等技术手段对PM2.5与PM10的时间变化特征、污染来源方向以及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与PM10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趋势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站点污染物相关性特征明显.分析...  相似文献   

13.
核与辐射安全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全面掌握山东省威海、烟台地区饮用水辐射卫生安全情况,对两市16县(市、区)饮用水进行了总放射性水平分析。经实验分析两市饮用水中总放射性水平均在国家规定标准限值以内,通过数据收集,为两市饮用水辐射卫生应急监测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叙通过统计琼海2007年~2016年太阳辐照、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利用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分析了湿热服役环境条件近十年的数据稳定性。结果显示,太阳辐照季节性特征明显,夏季变异系数一般在10%~15%之间,冬季最高可达40%,影响冬季开始的自然暴露试验结果的重复性;温湿度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在15%及10%内,对自然暴露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科学准确地获取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年际变化情况,对分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年~2011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2009年~201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县域差异,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和天峻县4县各土地变化幅度较大的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总量;②流域内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沙地面积占流域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5.57%,主要分布于青海湖湖东地区;③年际问耕地面积总量呈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草地、林地面积的增加;④研究流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年际波动特征,但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治理酸雨污染,利用宁波市沿海站点2006~2020年降水量、pH及化学组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其酸雨污染特征及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波市沿海降水年均pH值在4.40~5.37之间,酸化程度总体呈减轻趋势,但酸雨频率没有明显改善,仍呈高发态势。pH值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高、冬春季低。2020年宁波市沿海降水中总离子当量浓度为335.31μeq/L,比2006年下降约52%。SO42-、NO-3是主要阴离子,两者之和占比约30%~50%;但2016~2019年Cl-占比最大。NH+4是主要阳离子,占12%~31%,其次是Ca2+和Na+。阴离子和阳离子浓度年变化升降趋势一致程度高,是酸雨污染状况难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对NOX的控制力度不及SO2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增加,NO-3的致酸...  相似文献   

17.
对2022年8月6~28日持续高温期四川盆地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可为该地区今后根据气象条件进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利用地面臭氧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计算该时期各要素平均值,并与2019~2021年同期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2022年分析时段四川盆地的平均臭氧浓度和臭氧污染日数高于2019~2021年同期,各区域分布趋势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2)同时期地面气温和辐射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特征,2022年为历年峰值,降水和相对湿度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特征,2022年为历年谷值,气象条件分布能较好的与臭氧实况分布相对应;(3)2022年分析时段地面气温和辐射的区域分布趋势为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累积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区域分布趋势为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与臭氧污染分布趋势略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气象条件是臭氧污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臭氧污染的发生还受前体物排放等因素影响。对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有助于为区域臭氧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成都市2020年的日均空气质量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为基础,对PM2.5浓度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布进行分析,得出成都市2020年较2019年相比PM2.5平均浓度下降5.94μg/a·m3,年度最低值为4μg/m3;PM2.5随季节变化规律为:冬高夏低,冬季波动大,夏季稳定,平均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并且冬季有...  相似文献   

19.
为了科学地提出沱江水污染防治的建议,系统地对前期水质情况进行梳理十分必要。根据“十三五”期间沱江流域断面的水质例行监测数据,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2016~2020年沱江干流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阐述了2020年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16~2018年,干流断面中三皇庙水质相对较差,2019~2020年沱江干流沿程水质变化不大;“十三五”期间,整体上沱江流域水质变好,其中沱江干流大多数断面水质转好显著;2020年,沱江干流水质相对较好,水质较差断面位于支流,9~11月水质相对较好,3~5月水质相对较差。系统的对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开展分析评价,可为沱江水环境改善及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树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芳  周陆生 《青海环境》2002,12(2):47-49
20世纪70年代玉树太阳辐射观测站,因历史和仪器故障等原因造成资料缺测,给资料的统计应用带来困难。本文着重探讨并解决了资料插补问题,得到1960-1996年的总辐射量(Q)资料序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了玉树地区太阳总辐射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及其与云量、火山喷发和太阳黑子活动等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Q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Q的年变化呈双峰态,最大值出现在5月,次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总、低云量、火山喷发总体上导致Q值削减,太阳黑子数变化与Q变化存在位相滞后2-3a的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