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湖自1958年开发以来,至1984年其鱼产量均占全省鱼产量的85%—95%。80年代后,扎陵湖、鄂陵湖和可鲁克湖的鱼类资源相继开发,1985年之后全省池塘养鱼又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稻麦两熟养鱼高产的调控原理,提出了稻麦连作,畦麦沟鱼、稻鱼共生的稻田全年养鱼技术。①利用深沟窄畦扩容和稳容,改造生境容量;②采用畦麦沟鱼、稻鱼共生结构调节群落的种群密度和生态位宽度,延长养鱼时间;③按照生物种群的生态型对水层敏感性实施田间水位和流水增氧调控,提高养鱼产量;④提高稻麦两熟养鱼的生产率,合理投入,以生物质能为主源输入稳定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3.
王惠 《四川环境》1996,15(2):64-66
本文通过葫芦口水库水质污染,讨论了网箱养鱼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田 《环境教育》2006,(1):58-58
2005年6月,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田养鱼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中的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并经过长期的训化、演变、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孕育了青田特有的田鱼地方品种——“青田田鱼”。青田田鱼的一个重要特点,因其生长在环保生态中,所以鱼鳞无需去掉,可直接烹饪。目前,青田县稻田养鱼面积已达10万亩。山水清丽、环境优美的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是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试验点。稻田养鱼…  相似文献   

5.
彭良燕 《四川环境》2000,19(3):76-78
近年来,全民水库的网箱养鱼发展很快,1997年12月我市全民水库发生了罕见的死鱼事件,严重影响了市、区的生产、生活供水,曾引起省、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全民水库死鱼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鱼水分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粮食生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稻田养鱼的田水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稻田养鱼要求水质清新,不受污染,水色以保持淡褐色和黄绿色为好,这种水质浮游生物丰富,有利稻、鱼生长。 2.养鱼稻田的灌溉渠系应配套,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盛产湟鱼[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Kessler)],在解放前,当地藏民和湖周寺院因迷信所约束,将鱼作神,不吃鱼也不准入湖捕鱼,因此湖中鱼类资源几乎未被利用。解放后湟源县有几家汉族贫民于每年冬季在湖中冰下钓捕,年产鱼约200吨。至1958年夏,开始试用大拉网在青海湖近岸捕鱼,其产量极高,故于1959年即在湖边建立起第一个国营渔场,并引进机船进行捕鱼,当年鱼产量即达1.3万吨。1960年至1962年时值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青海湖湟鱼成了青海人民充饥至宝,旋即建立起5个国营渔场,共起用10对机船进行捕鱼,各州县也组织捕鱼队到湖区和产卵场捕渔。据不完全统计,自1959至1962年共捕鱼85891吨,年平均产量达21472吨,1963年后,5个国营渔场合并为一,并将机船数量调整为2—3对,  相似文献   

8.
1986年入夏以来,随着天气逐渐转热,常州市郊区及武进县各乡镇渔塘相继发生了死鱼事件,各养鱼单位(或个体养鱼专业户)纷纷到环保部门上访告状,要求查处有毒污水直接排放的厂家,追究责任和赔偿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1月至5月,共发生死鱼事件23起(不包括未上报或漏报),其中18起经采样做水质化验检查,经初步观察分析,引起鱼的死亡因素有如下几点: 1、缺乏科学养鱼知识:如放养鱼种比例密度不妥,饲料不足和营养不良,常引起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旅游乐趣德国自1970年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第一个森林国家公园——巴伐利亚森林公园以来,至今已先后建成了12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圈保护区。这些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根据所在地域地理、文化特点,对大自然动态发展不做人为的干扰,使其自生自长,从而保存了当地天然的原始状态,使人们回归到大自然中享受旅游乐趣。本文仅介绍其中的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北海浅滩、恩勒生物圈保护区、施普雷森林、吕根岛和贝希特斯加登地区,并配以照片,以飨读者。参天大树、奇特长势和许多枯木: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的大…  相似文献   

10.
田间试验表明,深沟窄畦结构扩大了稻田生物的生境容量,畦麦沟鱼、稻鱼共生结构提高了稻田生产力,稻麦年产量稳定达到10.84~11.83t/ha,鱼产量3.11~4.20t/ha,在稻田产出中鱼占有最大产值优势度,系统能流结构表现出新特点,生态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盐碱地池塘、水库、湖泊养鱼中的水质改良技术。池塘水质改良措施主要为加注淡水、施用有机肥、注水与施肥相结合、改造盐碱土质、控制生石灰用量及合理注排水 ;水库、湖泊等大水面水质改良的主要措施是引淡水和增施肥料 (有机肥和化肥 )。  相似文献   

12.
本装置设有一支架 ,支架上悬有测试线 ,测试线中段装有浮于水面的浮标 ,测试线下段装有能沉于水底的沉子。本装置能够利用鱼类摄食时的动作测试鱼类食欲和饥饱程度 ,以准确控制投食量 ,保证不会因多投了鱼食造成浪费和影响水质 ;也不会因少投了鱼食而影响鱼的生长速度 ,降低养鱼的效益 ,并且帮助养鱼人及时了解和分析群食量变化的原因 ,提高了养鱼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ZL 982 2 5 97.7)鱼类摄食情况测试装置  相似文献   

13.
大房郢水库水质保护和生态修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永胜 《四川环境》2005,24(2):100-103
针对大房郢水库的自然环境和污染源现状,水库建成后所面临的水质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复杂繁重的任务,从库区污染源控制、污染物入库输送途中和水库水体本身三个方面所需采取的技术措施,及这些措施的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京山县通过大力推广实用绿色生态农业优化模式"猪-沼-鱼"模式,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既实现了养猪、养鱼增收,又利用沼气节能,还大量减少了养殖用化学投入品用量,保护和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容量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支撑,是开展流域综合整治的科学依据。以南充市西充县九龙潭水库为研究对象,运用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湖库均匀混合型模型等方法,研究水库建成前后水文情势变化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并基于水质、污染负荷排放情况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根据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分析,研究区河流控制单元地表水环境容量成库后变化差异不大,水库控制单元地表水环境容量增加。(2)研究区在水库建成后污染源较水库建成前污染源减少。(3)研究区上游河流控制单元在成库前后水质状况基本无变化。水库控制单元成库后水质功能区变更,水质较好,基本满足Ⅱ类标准限值要求。总体上区域内地表水环境容量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评估水库建设运行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以向家坝、溪洛渡水库下游的长江朱沱段为研究区域、“四大家鱼”为目标鱼类,耦合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与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方法,模拟水库建设运行前后“四大家鱼”产卵期4~7月长江朱沱段流速、水深空间分布,对比分析水库建设运行对栖息地流速、水深适宜性以及栖息地适宜性、可利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溪洛渡、向家坝水库建设运行后的“调峰补枯”,有助于增加长江朱沱段“四大家鱼”产卵期4~7月的栖息地可利用面积;栖息地可利用面积随着流量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栖息地存在一个最适宜流量,该流量下栖息地可利用面积最大。研究成果为科学评估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优化水库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普遍开展了大气腐蚀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工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了提高对环境参数的监测水平,我所自1987年下半年起开始筹建大气自动监测站,于1988年10月基本建成,并于同年12月1日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省、市级机关的检查验收.该站是国家科委直管八个曝晒网  相似文献   

18.
蘑菇湖水库水质调查评估陈晓平(新疆水利水电学校乌鲁木齐830000)磨菇湖水库是玛纳斯河流域水库群中最大的一座平原水库,始建于1957年,于1959年建成,位于85°51,56"E—85°57’46°44°25’25"W—44°29'30"N,东西宽...  相似文献   

19.
为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水库库区及水库下游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针对减水河段鱼类产卵繁殖的有效保护问题,以鱼类产卵期栖息地生境需求作为主要生态约束因子,结合生态水力学法、目标物种栖息地生态水文学特征的数字化处理与水温适宜性,建立了考虑鱼类产卵期栖息地需求的生态调度过程确定方法,以古水电站为例,选取光唇裂腹鱼为主要保护对象,获得了古水电站的生态调度过程,较好地保留了天然径流过程的涨落水变化和流量脉冲过程对光唇裂腹鱼产卵刺激的水文信息,使得光唇裂腹鱼获得更适宜的水力学环境,提升产卵概率,有效保护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升钟水库近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探讨了库区的水质现状和营养盐变化趋势及污染治理措施成效。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升钟水库营养状况由轻度富营养向中营养发展,2014~2018年稳定在中营养状态。2014年起,TP、TN快速下降,受上游输入污染、旅游污染等影响,TP2016年开始上升,TN2017年开始上升;受农业面源污染、地表径流等因素影响,CODMn2015年起呈持续上升趋势。升钟水库的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仍需采取有力控制措施,防止水体向富营养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