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南北极法律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与南极在国际法律制度方面有极大的区别.在南极有专门适用的国际条约调整有关国家在南极的各种活动.人类在南极地区从事各类活动都必须遵守专门为南极地区所制定的国际条约,即:由<南极条约>及其一系列协定所构成的"南极条约体系".而在北极,这一领域还是空白.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按照南极的思路签署一个类似南极条约的北极条约基本是不可能的,把北极的法律与现行的国际公约进行较好地协调,似乎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侏罗纪,澳大利亚位于冈瓦纳大陆的西南部,南极大陆的外侧,南极与位于现在的南美南端的部分连接着。恐龙就从这里进入南极大陆,然后横穿南极大陆到达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3.
南极地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近年来赴南极旅游的游客人数快速增长。但国内外对南极旅游资源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对其分类和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对南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我国南极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南极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已开展实质性旅游活动的主要旅游资源单体共558个,按属性可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和30个基本类型,自然资源类型丰富,水域景观占比较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格雷厄姆地沿海及附近岛屿、罗斯海周边岛屿及大陆形成了两个高密度集聚区;气候环境条件和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是影响该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与我国相关的南极旅游资源较少,中国在南极旅游开发中的参与度和成熟度也相对较低,未来应尽快摸清南极旅游资源状况,加强南极旅游影响研究,推动我国南极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4.
南极是地球的最后一块净土,覆盖其70%表面的冰川保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守护着人类的家园。但是,从最初的科学考察到现在的南极旅游,人类涉足南极的活动逐步增多,特别是2008年1月12日澳大利亚商用旅游航班抵达南极后,持续不减的南极旅游热由于这种新到达方式的出现而继续升温。因此,对南极的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损害责任制度的设立又重新有了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南极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内在的科研、美学等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在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科学考察、商业捕捞、旅游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极出现了海冰面积区域性增减,南极生物物种数量波动,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而现有的以“南极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管理政策因理念抽象等问题尚不能完全规范人类活动,南极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应通过跨学科间的国际协作,加强科学研究与管理之间的联系,完善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对南极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南极,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人类留下的最后一块净土。可今年,在南极长城站附近,科学家发现:大批鸟类不顾繁殖大事,弃卵而去;大量磷虾也在海滩死去。这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现象。王自磐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极地考察已20余年。从2000年我国第17次南极科考开始,他每年都去南极长城站,以海洋鸟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全球变化和极地生态环境,2003年是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也是王自磐第7次去南极了。南极,不再是净土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南极考察活动的日趋频繁,南极自然环境和生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老王说,北半球的污染物质经大…  相似文献   

7.
南极科学考察的项目很多,生物监测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在南极开展生物监测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1)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清洁区”,其生物污染物含量水平可作为全球生物监测的清洁对照值;(2)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深化,人类活动对南极大陆环境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特别是海洋石油污染和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已波及南大洋和南极大陆。因此获取当前的生物监测资料,可与将来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研究南极大陆的污染过程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2017年5月,国家海洋局颁布《南极考察活动环境影响评估管理规定》,确立了南极考察活动环评制度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措施。该规定确定了南极考察活动环评工作中归口管理制度、强制环评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内容;但在术语使用、法律责任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相关术语、在《环评管理规定》施行后补充立法等未来我国进行南极科考活动、参与南极治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年1月31日~2月13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及卫星获取的水温数据(海水表温和表温距平),对南极磷虾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2:00~18:00为南极磷虾群出现频率较高的时段,随后南极磷虾群出现概率开始下降,至22:00 ~02:...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了《南极条约》的内容,并论述了《南极条约》对南极的环境保护、资源的保护与南大洋生态平衡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季靖 《环境》2015,(3):63-65
<正>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有人不免担忧,南极的生态是否会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但结果表明,南极还好,不用过分担忧。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这块地球最南端大陆的最佳旅行时节。就在几年前,中国游客前往南极大陆的人数还寥寥无几,短短两三年,这个数字却骤然猛增——2011年中国游客登陆南极的数量第一次以单列形式被计入"国际南极旅游业者行业协会(International  相似文献   

12.
神奇的南极     
南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大陆。对许多人来说,南极是陌生而神秘的。由胡胜利同志翻译的这三篇文章撩开南极面纱,向我们介绍这个神奇的世界。关于世界上最大荒野的诸多事实最高,最冷,最干,风最大的大陆:南极是地球上最干的大陆。极地高原的降水量可以与热带的沙漠相堪比。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1983年曾经在澳大利亚南极区域的东方站记录到的最低温度是零下89.6℃。南极是地球上风最大的大陆。在重力作用下,风沿着海岸坡吹。记录到的下降风的极端风速达320公里/小时。南极在地球上是最高的大陆,平均高度达2300米(…  相似文献   

13.
环球科技     
《世界环境》2022,(4):8-9
<正>《自然》2022年8月10日南极东部冰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南极东部冰盖包含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冰川冰,科学家曾认为其相比南极西部或格陵兰冰盖更不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近几十年来,南极东部冰盖已出现冰川变薄、冰层流失的想象。因此,科学家们分析了历史上在全球温度上升时期南极东部冰盖的变化,综合了目前的变化观测结果,对未来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2月18日(一) 第一个广州南极旅游团 在南极探险记载中,1911年12月18日是第一位成功抵达南极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离开极点的时间.时隔96年的2007年12月18日,我们在世界的尽头乌斯怀亚登上了极地旅行邮船"乌斯怀亚号",也踏上前往南极旅程.一行25人中,最大年纪的59岁,最小的9岁,有9位女士.  相似文献   

15.
我校地球物理系邓世坤副教授将随同中国南极第 1 9次科考队 ,在 1 1月 2 0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 ,到达南极进行为期四个半月的科学考察活动 ,邓世坤将是我校第一位到达极地科考的教师。邓世坤长期从事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在探地雷达技术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到达南极中山站后 ,主要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 1 5个位置冰川的厚度 ,了解冰川底下的地形 ,从而划分淡水冰和咸水冰的分界面。我国从 1 981年开始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对南极研究的重点为全球变化的研究。南极冰层结构变化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可…  相似文献   

16.
1会议概况‘自1969年日本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南极陨石的寻找和回收之后,迄今人类在南极地区发现和回收的陨石样品已超过1400N央,其中包括不少新的陨石类型和特殊的陨石样品,因此,有关南极陨石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天体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及时反映南极陨石考察的最新发现和南极陨石研究的最新成果,日本自1976年起,每年定期由其国立极地研究所组织召开以南极陨石为中心的南极陨石研讨会,大会同时还涉及天体化学的其它相关领域。今年召开的第十八届研讨会从、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参加本欢会议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HowAustraliansResearchandInvestigateinAntarctic澳大利亚环境、体育及国土部的南极局负责支持澳大利亚考察队(ANARE)。南极局在南极开展自己的科学考察项目并负责管理澳大利亚的南极区域(AAT)以及亚南极的赫德岛和麦克唐那群岛。目前澳大利亚有4个常年站:莫森、戴维斯、凯西和麦阔里岛。还在一些临时性的野外营地如恩德比地、查尔斯王子山脉、艾默里冰架及劳高地开展科学考察项目。最近又在丹尼森角(位于澳大利亚南极区域的东部,1911-1914年的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以此为基地),斯卡林巨岩,拉斯曼丘陵,班哲丘陵及赫德岛建…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65名环保积极分子参与"南极极地领袖力项目".他们将在极地探险家、环保领袖罗伯特·斯旺的带领下,展开为期两周的南极考察活动.此次"南极极地领袖力项目"团队由3名上海大学生及6名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员工组成.  相似文献   

19.
我们研究了南极旅游在给南极的野生动物带入人类相关病原体方面的可能作用.我们从8种鸟类中收集并分析了233个粪便样品.这些样品来自于南极半岛6个经常被旅游者光顾的地点.每个样品都被用来寻找潜在的来源于人类的病原体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沙门氏茵(Salmonella Spp.)和耶尔森氏茵(Yersina Spp.).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没有发现上述细菌.我们的结果表明迄今为止的南极旅游业达到了不给南极地区带来病原体的目标.不过,要证明这一点,对南极永久定居点附近区域的进一步调查就显得相当紧迫.  相似文献   

20.
1992年9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南极上空臭氧剧减的信息后,9月21日,日本气象厅根据昭和基地的观察结果,又发表南极上空连续4年发生臭氧洞的消息,预计臭氧洞发展最盛的10月,将和历史上最大的去年一样,而去年10月,南极的臭氧洞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4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