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命伤亡。专业化的震后紧急搜索救援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防震减灾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地震灾害实例,并借鉴地震灾害评估方法和建筑物抗震设计,对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建筑物震害的特征按照结构类型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对这些地震中常见震害的了解和认识,为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规划设计和相应搜索救援训练科目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震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专业化的地震紧急救援能够及时应对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防震减灾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建立就是为了训练具有专业水平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人员。针对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倒塌模式,借鉴国际先进地震搜索救援经验,进行了在各种地震废墟中紧急搜索和救援的方案设计以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可控地震废墟部分的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3.
地震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专业化的地震紧急救援能够及时应对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防震减灾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建立就是为了训练具有专业水平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人员。针对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倒塌模式,借鉴国际先进地震搜索救援经验,进行了在各种地震废墟中紧急搜索和救援的方案设计以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可控地震废墟部分的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4.
地震应急救援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出生阿尔及利亚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救援先河,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4年组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2005年中国国际教授队执行印度洋地震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国际教授;2006年建立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运工作机制,首次举办国际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0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现场技术系统;2008年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教授训练基地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5.
《防灾博览》2009,(4):F0002-F0002,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 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 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  相似文献   

6.
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支旨在参与国内外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于2001年4月 2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出席了救援队成立大会,向救援队授旗并作了重要讲话。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正式成立,结束了我国没有专业地震灾害救援队伍的历史,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救援队的成立,将大大提高我国地震发生后抢救生命的能力与效率,并将通过参与国外地震灾害救援,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第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  相似文献   

7.
2009年5月12日,一场城市地震灾害模拟救援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展开。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沈阳市地震灾害现场紧急救援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中有关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要求,2006年5月12日,沈阳市政府批准组建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救援队由市消防局、市地震局、市卫生局、中国网通沈阳市分公司的消防队员、地震专家、医疗救护人员、通讯技术人员.总计136人组成。所有人员的隶属关系、工作职责不变。该队设正、副队长各1人,下设地震专家、通讯保障和医疗救护3个组及搜索、救援、化救3个分队。其主要任务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在最短时间内抢救被压埋人员和重要物资,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开展震情监测、震害调查和震后趋势判定工作,为市政府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防御和切实减轻地震灾害,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中城市的财富也更加聚集,地震救援工作难度相应加大,为了适应国内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13,(6):30-35
专业地震救援队伍是怎样开展地震紧急救援的? 专业地震救援队伍是为了应对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被压、被埋、被困人员而组建的专业化队伍。  相似文献   

11.
2月 2 4日北京时间 1 0时 0 3分 ,新疆伽师县城东约 4 0km处发生 6 .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 ,党中央、国务院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2 4日晚 ,中国地震局首次派出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新疆伽师—巴楚地震震中区域 ,展开搜索、救援、医疗救护等工作。救援队携带救援装备乘专机飞抵喀什 ,于次日 5时50分左右抵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震中区域。这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近两年来首次赴地震灾区实施救援行动。该救援队 ,又名“中国国际救援队” ,共有救援队员 2 30名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部队官兵、地震专家、医疗救护人员组成 ,分为 4…  相似文献   

12.
破坏性地震现场的震害资料调查和收集对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地震应急救援、恢复重建以及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当前我国地震现场震害资料的收集和传送方式,指出了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地震现场工作资料整理的相关规定,提出了现场灾害资料标准化收集和快速传递的初步设想和方案。实现这些设想和方案对提高地震现场震害资料的质量和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极大地提高现场灾害信息的传送速度。  相似文献   

13.
李平 《防灾博览》2002,(6):15-15
1995年1月17日清晨,日本神户在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震撼中化作片片废墟。人们在电视新闻中可看到,救援人员带着狼犬——地震救生犬,穿行在残垣断壁之间。 在刚刚成立的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里,也配备了地震救生  相似文献   

14.
事件树分析法评估建筑物地震灾害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物地震事件树分析图的绘制,通常以场地地震最大加速度为条件,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为初始事件,以无震害、场地破坏、震动震害、火灾及其蔓延等损失震害形态为环节事件,并按照震害发生与波及的顺序排列环节事件。示例研究表明,随着场地地震动强度的增大,环节事件的震害程度增大,地震灾害风险变大,增大无震害的概率,减小有震害环节事件的概率是城市建筑物地震风险评估的重要研究方向。利用事件树分析法探讨了设定工厂仓库的地震震害模型、损失程度评价、地震损伤度曲线图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分析表明,产生仓库地震灾害风险的主要因素是支架翻倒和仓库建筑物倒塌,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万波  高常波 《灾害学》1998,13(4):72-75
通过对日本阪神震害的主灾区神户市与中国沈阳市在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及地震背景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了沈阳市潜在的地震灾害危险,并参考神户在防震灾规划中所存在的失误,提出了沈阳市应采取的防震减灾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防御地震灾害必须构筑三道防线,专业的语言叫做“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要筑牢这三道防线,需要全体公民具有相应的防震减灾知识并积极参与和配合。  相似文献   

17.
2001年4月27日,我国首支专业地震灾害救援队成立,又名“中国国际救援队”。地震灾害救援队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工程兵部队和武警总医院三家联合组建。230名救援人员、地震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这支专业队伍共分为四个支队,前三个支队各有5个分队:搜索分队、营救分队、医疗分队、技术分队、保障分队,第四个支队则由参谋组、技术组、保障组组成。救援队拥有世界先进的救援、搜  相似文献   

18.
王晓青 《灾害学》2011,(4):103-105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震后灾害监测、应急指挥与抢险救援、灾害调查、损失评估、灾民安置、恢复重建以及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图集》根据地震后地震现场建筑物震害遥感比对科学考察资料和震害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结果,按照科学性、知识性和资料性的编制原则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地势和社会环境,灾区遥感影像获取、建筑物震害影像特点与实际震害表现、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方法、汶川大地震灾区(Ⅷ度及以上地区)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模型,以及主要城市和乡镇震害遥感影像和震害评估结果等。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信息的表达对规范和协调救援力量的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系统是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阐述了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的定义及内涵;探讨了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的分类、设计以及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12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警报拉响.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迅速集结.奔赴“地震灾害现场”.一次浩大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次演练.组织方模拟了许多典型场景,其中回良玉副总理亲自为“灾民”发放科普宣传材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细节不但体现出组织者对这次演练设计的精心,也反映了各级领导对地震应急宣传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