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大气中VOCs的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在国内外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其来源、污染机理及计算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城市中控制此类大气污染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2019年江苏省一次专项管控期间VOCs浓度的变化情况,于8月13日~9月30日在13个设区市重点工业园区开展VOCs连续观测,分析江苏省工业园区VOCs浓度现状及分布特征,对各市工业园区管控期间VOCs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表明:VOCs是江苏省臭氧生成的主要前体物,13个设区市典型工业园区VOCs体积浓度为26.2×10-9,呈现“南高北低”态势,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物种对臭氧生成贡献的占比分别为16.7%、44.0%、0.6%和39.1%;管控有效减缓了臭氧浓度上升的幅度,但不同地区对臭氧的生成贡献较大的物种不同,建立优先控制物种数据库,既达到调控目的,又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及其支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沉积学原理和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性,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改进多变量Chernoff脸谱图,对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和支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以及不同重金属的地积累程度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及支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可划分为3个区域:锡北运河、古运河综合重污染区;京杭大运河无锡市段、京杭大运河无锡上游段、下游段及梁溪河综合中等污染区;锡澄运河相对较轻污染区。(2)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及支流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的污染严重;Pb、As的污染中等;Cr的污染分布较均匀;Hg和Cd的污染程度较其它金属弱一些;Ni基本无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机场周边大气中非甲烷烃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4月21日起连续5天对某机场起降点附近2个采样点以及对照点农田区的大气中NMHCs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MHCs的含量为飞机开始滑行点(3.22mg/m3)>降落点(2.92mg/m3)>农田区(2.91 mg/m3),均超出以色列的标准(2.0mg/m3).非甲烷总烃在一天中下午16点达到最小值.飞机的起降对周边大气NMHCs排放有一定的影响.而对照点农田排放可能是当地NMHCs排放的重要来源. 3个采样点中,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以非甲烷烃为主,占总烃的63.4%.NMHCs和总烃的线性关系良好,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了研究区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换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揭示了安岳县城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针对大气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防治大气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2005~2007年6~8月低云量以及五种低云状的逐月、逐日、逐时资料,统计分析了达日地区各类低云的月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对不同低云日变化的贡献,以及低云和降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本底要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约束,研究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增强对区域人地关系的理解。本文基于第五、六、七次县级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结合重心分析、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及集聚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方向变化不明显,且人口分布呈现“多核心”格局,聚集趋势加强。(2)2000—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热点趋于集聚,冷点变化不明显。(3)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地形条件、水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离地级行政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大,河网密度次之,然后是坡度和人均GDP,不同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文章以某搬迁铜冶炼企业原址的核心生产区作为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样品816份。在详细调查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域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运用统计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插值方法研究了该场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受到砷(As)、铅(Pb)、钴(Co)、镉(Cd)和铜(Cu)五种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Pi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为As>Cd>Pb>Cu>Co。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污染在空间分布上呈集中趋势,而且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污染占比和污染等级均呈下降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As和Cd存在极强潜在生态风险;Pb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强;Cu和Co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各风险等级占比均逐渐降低。研究区域总体呈现自上而下污染面积逐渐减小、污染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土壤As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和普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