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前言 对于阿尔伯达白垩纪重油的成因,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一般的概念是这些重油是经受了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的成熟的油,结果造成烃类的大量丢失,并产生沥青质和硫含量很高的沥青。正烷烃的缺乏被认为是强烈微生物降解作用的最好证据。  相似文献   

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是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七十年代起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本文综述了碳稳定同位素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这些应用主要包括确定源油的形成环境与形成时代;进行油/油、油/源对比;判别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并进行对比;判断天然气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3.
独特的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生储同层 ,盐岩封盖条件极佳 ,但储集层渗透能力极低 ,油气运移条件差。目前的众多证据表明 ,就是在渗透能力如此低下的盐间层中 ,非断裂区的原油也顺层发生了一定规模的运移。在压实作用、流体热增压、有机质生烃生气增压以及毛细管压差等应力作用下 ,盐间原油得以从烃源岩层中排除 ,并在低渗透的盐间层运移主干道中顺层侧向 (或断裂区垂向穿层 )从生烃次洼向构造高部位等低势区聚集。从动力学的角度证明了盐间非砂岩低渗透油藏中原油顺层运移的可能性 ,并指出了盐间石油的运移方向和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4.
我们现在对导致油气形成有经济价值的聚集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可以简化成简单的准则和公式,石油地质工作者就能在钻探之前用地球化学估计输送到圈闭中的油气体积和成分。在大多数沉积盆地中,油在120—150℃之间从油源岩中排出,而大多数气和凝析油在150—230℃之间释放。当油源岩的初期产量超过10kg/t时,油的排出效率为60—90%。排出的油和气以被流体位能梯度所驱动的富油相形式运移。在水平有效渗透率大于1md的地层中,油和气大多数沿倾向横着向上运移。在渗透率低的岩石中,石油流体沿着将它和高渗透横向运油层隔开的阻力最小的通道(即渗透性最好或最薄的地层)垂直向上或向下运移。留在运移通道内的石油的剩余饱和度与百分之几的孔隙度不相上下。油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可帮助人们确定在石油远景区储油区中排出的石油流体的产量和组成。根据石油流体的相关系和密度,可将这些流体质量转换成体积。对可能运移石油的岩石总体积和构成运移通道的岩石的平均孔隙度进行估算,便有可能估算出运移损失。这些损失限制了石油流体离开成熟油源岩的运移范围和在远景区聚集的剩余石油的体积。  相似文献   

5.
对于层状金属矿床及油气的成因,近年来兴起的新观点认为,成层岩石圈本身就能产生成矿的含金属流体和含油气流体。在沉降运动过程中粘土通过压实作用和蒙脱石在一定温压下向水云母转变而脱水。在成岩阶段,在脱硫细菌作用下粘土软泥的水富含H_2S和CO_2。这些化合物控制着许多地球化学反应的进行。碳酸盐水解以及CO_2非生物形成作用提高了水对某些元素的迁移能力。分散有机质对粘土层中排出的流体的形成起很大作用。在粘土层下沉到1.8~2km和3.5km深度时,分散有机质形成沥青、石油和可溶性有机质。在5~6km深度,分散有机质形成含油气溶液,其大量形成离不开含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沉积有机质的成油粘土。含油气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提取粘土中分散的含金属碳酸盐和硅酸盐,并使它们再沉淀和富集,因而逐渐成为矿源。粘土中排出的石油和烃气沿裂隙和断裂运移至砂岩和碳酸盐储集层中,在有天然屏障的情况下发生分离并聚集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生物礁滩灰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快,在开发前期井少条件下储量不确定性大。通过对地质模型的储量不确定性成因分析,获得了油藏储量的概率分布,评价了储量的不确定性且预测了储量存在的风险和潜力,优选出了后续开发方案研究的基础模型。同时明确了储层构造、地震预测对地质模型的影响程度,储层变差函数及油水界面,有效厚度下限是影响非均质性强的礁滩灰岩油藏地质储量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各不确定性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了减小储量不确定性的建议,指出了地震预测对有效储层的识别能力是油田储量的潜力及风险的关键因素。这种储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可为下一步投资建议、井位部署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流行的热成熟理论认为,温度低于约200°F(一般需要埋藏深度约为10000英尺),就不能生成大量石油(能生成、被捕集和用作燃料或原料的石油和/或天然气)。相反,物理地质的证据常常表明,石油是在它目前分布的垂向(地层上)几百英尺内及大大低于和浅于热成熟理论认为的温度和深度下生成的。而  相似文献   

8.
X 749503061科威特风蚀原油的处理一Treat;,、。n:of weathoreder、,cio 011 ir,Kuwait〔刊,英」/}王.1.51,;,ban声J.In-、t·Wator Environ.Manag.一994 .8(3)一269一27G环信616左 海湾战争中,被伊拉克部队炸毁了7切口油井,并且由这些油井未燃尽油形成色淀。形成世界最大油膜,对海湾地区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接触大气气象的油成为整个一个时期的“风蚀原油给料”。处理这些石油不仅仅是从经济上的着眼点,要考虑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点很重要。由科威特石油公司代表的科威特政府对处理这些石油做出最大努力,目前大部分油色淀正在消…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日本近年来关于海洋溢油乳化方面的研究概况,侧重介绍石油的油包水型乳化。这些研究表明,石油在风化作用下可形成油水乳化液。表面活性物质和机械搅动作用是石油发生乳化的必要因素。石油的种类不同所形成的乳化液的性质就不同,石油之所以能够发生乳化现象是因为石油本身含有促乳化作用物质。此外,本文还概述了原油奶油冻化的途径、乳化液在海上的行为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对目前关于干洛根热分解生成油、气的概念作了评述。原生石油运移机制需要大量的水作为载体以把石油从生油岩运到贮油层,本文对这些机制作了讨论。过去的研究者把成岩作用期间由于转变而从蒙脱石和蒙脱石-伊利石混合层矿物中排出的层间水看作是载体水(carrier water)的最重要来源。 根据蒙脱石粘土的压实实验研究结果、层间和间隙水的排出机制的研究结果以及在这些阶段所观察到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石油成因中盐是重要的因素。它导致烃类从沉积物中抽出并形成微滴石油。盐穹及其冠岩也可以形成油捕。虽然盐和卤水的成岩作用已被充分地了解。但是盐卤对落入的有机碎屑可能起什么作用却知道得很少。本文应用从里海和北海所获结果证明接近沉积物水界面的高盐溶液将作用于有机质,并且证明这种“浸渍影响”对于获得的黑色页岩和油页岩来说是基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火山群综合地质考祭的初步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社考证,对“1951年1号火山爆发”提出质疑。大量证据表明当时没有熔岩溢出;盆地中湖泊的形成是在火山喷发之前,不是壅塞成因而是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13.
CO2驱油是提高低渗透率油藏采收率(CO2-EOR)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封存部分CO2缓解造温室效应。CO2油溶液的密度影响CO2在储层中的扩散和运移,因此对于EOR技术和CO2地质封存来讲十分重要。文章论述了在实验研究中模拟油的选取标准,目前使用的模拟油从密度和黏度考虑,主要为烃类物质及其混合物,这对于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原油性质具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对CO2-模拟油系统的密度实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国内外CO2-模拟油系统密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范围和溶剂选取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这也要求系统的研究模拟油的选取标准,并对CO2-模拟油系统密度进行更接近工程实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最近二十五年,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通古斯卡地区找到了大量由晚前寒武纪—早寒武世生油岩生成的石油。我们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该区据推测是晚前寒武纪(文德)生油岩生成的三种石油的C_(15)+饱和烃生物标志物。我们的结果表明,这些油与西伯利亚东部和阿曼地质年代相近的石油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三个所分析的油样中,检测到的化合物有:(1)“海相型”分布的正构烷烃;(2)中间单甲基支链烷烃;(3)链状类异戊二烯烃(姥/植<1);(4)三环和四环萜烷;(5)藿烷;(6)C_(29)规则甾烷和(7)C_(30)环上甲基化的甾烷。除4-甲基甾烷(按现有的生物化学资料,在这个年代的石油中未曾料到有这类化合物)外,所有这些化合物可认为来源于原核生物。上面这点和其他的证据如缺少重排甾烷表明,微生物是碳酸盐岩生油岩中有机质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5.
A.特雷布斯(Трейбс)1934年确定石油中有卟啉存在,是石油生物成因的一个重要证据。近年来所发现的石油“生物标志”物质有饱和异戊二烯烃类——姥鲛烷和植烷。  相似文献   

16.
有机地球化学中最近的多数活动都是从事从沉积岩和原油中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其目的在于阐明这些化合物产出的地质和生物化学意义。特别是对古代沉积物中烷烃、卟啉和氨基酸的研究。为远至早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就存在生命形式提供了化学证据。但是,如果认为任何这类化合物本身就为沉积岩中的有机物的生物成因提供了有力证据的话,那将会产生很多麻烦。例如,代表无环异戊二烯烃特征的首尾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从岩石组合、橄榄石与辉石组构、宏观流变、微观流变及波速和各向异性特征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东巧地区地幔岩塑性流变学特征,从微观与宏观角度进一步探讨了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东巧地幔岩形成的地质环境及构造演化过程,认为东巧地幔岩具有超高压成因特点,形成于小洋盆环境,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移过程中就位,最终在喜马拉雅整体隆升阶段完成了近地表的构造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中,与一般全岩或单矿物同位素和放射成因同位素研究相比,流体包裹体中流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和放射成因同位素研究对弄清成矿年代和矿源具有诸多优越性。一则流体包裹体大都无渗漏现象,即自形成起就保持封闭地球化学体系;二则可通过阶段加热爆裂法区分后期地质作用与早期地质作用结晶时的流体;从理论上说,凡含有包裹体的矿物,均可作为本方法研究的对象。笔者强调了进一步发展流体包裹体中同位素示踪和同位素计时研究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包裹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工业上石油合成的原理提出了石油是由水和碳酸盐通过板块俯冲作用、仰冲作用与地幔岩石接触而形成的假说,并以此解释了一些油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任何有助于探测和评价油气藏的新概念显然是重要的,因而重温一下主要烃源形成的条件和其后的运移以及油储的保存,有助于了解它们与地球表面运动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机质的沉积 烃运移的能力和它们复杂的化学性质把问题复杂化了,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有机成因的,石油主要来自于动物蛋白质,而气则包含一些植物成分。年龄约为10~7年的油源几乎完全是三角洲相而且它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