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二次生烃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由于形成时间早,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一部分有机质深埋已形成了烃类,由于后期构造运动抬升则停止了生烃过程,但当再次深埋时,源岩干酪根受热温度超过一次生烃温度时,源岩又开始第二次生烃。本文对我国古老的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二次生烃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如何评价下古生界高-过成熟海相碳酸盐岩成熟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分析,确认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碳酸盐岩中普遍存在海相镜质体,建立了海相镜质体反射率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国内外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作了总结:(1)有机质丰度及其影响因素;(2)有机质赋存形式;(3)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恢复方法和原理;(4)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热成熟度研究。这四个方面是评价我国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近年来我们研究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总结了下扬子地区古生界海相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并与华北地区和塔里木盆地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这对于长期勘探而又未获得重大突破的下扬子地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烃源岩抽提物中检测到种类丰富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这一工作不仅为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丰富了碳酸盐岩有机地球化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应用固体~(13)C-NMR技术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应用该技术所测算的干酪根结构参数“芳核平均结构尺寸”能较准确地反映碳酸盐岩的热成熟度。首次提出芳核平均结构尺寸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在干酪根的热演化过程中具有“三段式”特征。利用这一成果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成熟度进行了测定,与地质背景甚为吻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骅孔古4井上古生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石炭系煤系烃源岩的亲缘关系研究,特别是与奥陶系原油、灰岩、下第三系原油饱和烃的甾、萜烷精细“指纹”对比研究后,我们认为孔古4井原油应属于上古生界煤系地层自生自储的原生油气藏,而并非下第三系抑或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所生。孔古4井上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现对于华北地区特别是华北北部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碳同位素、常规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物、激光诱导荧光、包裹体特征等诸多方面论证了黄骅坳陷孔古3井奥陶系灰岩中所产原油为奥陶系自生自储的,而与C-P系关系疏远。这一认识对评价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含油气远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多种赋存形式和碳酸盐岩对有机质特殊的催化作用,决定了碳酸盐岩特有的生烃机制和成烃模式,碳酸盐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分为早期的生物大分子解聚生烃阶段;中期的干酪根大量热降解生烃阶段;碳酸盐矿物包裹体有机质和晶包有机质在高演化阶段生烃三个主要阶段,是个多源复合,多阶段连续的生烃过程,而且与碎屑岩生烃比较,具有生油高峰和生气高峰滞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金刚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地球化学意义的结构特殊的化合物。其中的双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尤为重要,本文建立的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X(MD)与镜质组反射率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利用该成熟度指标可以解决高演化阶段判定烃源岩和原油成熟度等难题。对于缺乏镜质体的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烃源岩,利用该指标判定成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生排烃史是研究成藏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在恢复埋藏史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排烃史模型,模拟并编制各时期的生排烃强度等值线图并分析其生排烃史。结果表明,孙虎地区存在持续沉降型、早期沉降型和二次沉降型三种生排烃类型。沙三段至东营组沉积末期只在北区和前磨头洼陷中心有少量的烃生成排出;孔二段在沙一段沉积末期生排烃范围有所扩大,东营组沉积末期几乎扩展到全区。本区生排烃总量较少,属贫油区块。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盆地乌9井煤含水热模拟生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丽 《地球与环境》2003,31(2):100-104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 9井煤进行含水热模拟实验 ,结果反映出煤在早期阶段产气率较小 ,且以生成非烃气为主 ,35 0℃后产气率明显增大 ,随模拟温度的增加烃类气体的组分碳同位素序列由正碳序列变为同位素序列倒转 ,说明了温度对天然气的组分碳同位素序列有影响。热模拟煤中可溶有机质表现出低饱和烃和高非烃、沥青质的特点 ,色谱上具有较高的Pr/Ph。煤具有两次生油高峰 :即未熟 低熟油生油高峰 ,对应Ro =0 5 % ,产油率为 0 .85 % ;第二次生油高峰Ro为 0 .85 % ,产油率 0 .93%。煤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决定了煤的生油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弄清楚非烃 +沥青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生烃情况 ,对未熟非烃 +沥青质进行了低温模拟生烃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非烃 +沥青质在低温条件下 (<2 5 0℃ )生成烃类气体量很少 ,主要以生成液态烃为主 ,液态烃转化率最高可达 388mg/g ,所生成的液态烃表现出明显的奇碳优势 ,为未熟 低熟油。原始母质类型不同的非烃+沥青质模拟产物特征有所不同。非烃 +沥青质对未熟 低熟油的生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发育火成岩的生油层中 ,微生物和热解作用导致生油岩有机质形成有机酸 ,这些有机酸对火山矿物中的金属元素是一种有效的溶剂和迁移介质 ,特别是能促使其中的过渡金属活化和溶解。这样造成与火成岩共存的生油岩内过渡金属含量显著增加 ,一些过渡金属是有机质成烃演化良好的催化剂。同时火山和热液活动还能向生油层提供过渡金属元素 ,从而使与火成岩共生的生油岩油气生成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有机质成熟史模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有机质成熟作用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原理 ,建立了油气系统中有机质成熟中的模拟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南海珠三坳陷的油气系统研究的结果表明 ,温度与压力是控制有机质成熟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温度促使有机质成熟的同时 ,过高的压力对有机质的成熟有抑制作用。压力的抑制作用使有机质达不到应有的成熟度 ,因而使烃源岩的油气生成量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6.
有机质对金属元素的迁移、沉积、富集成矿有重要的作用 ,有机烃是有机质最终的裂解产物 ,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和穿透性。研究发现八卦庙金矿床有机烃与金矿体品位呈正相关关系 ,矿床的矿化富集中心也是有机烃的浓集中心 ,利用有机烃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隐伏金矿床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油库、加油站作业场所中非甲烷总烃分布的特点,对现有非甲烷总烃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研制便携式带氢火焰离子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作为现场检测油库、加油站作业场所中非甲烷总烃测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individual involvement of 69 hydrocarbons in photochemical ozone and PAN formation in Europe is examined using the Harwell photochemical trajectory model. A detailed chemical scheme has been built up involving 384 chemical species and 684 chemical reactions to describe formation of ozone and other photochemically-generated secondary pollutants. Trajectories across the southern British Isles, from the F.R.G. to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and from France to Sweden have been studies. The concept of a photochemical ozone creating potential, POCP, has been developed to assis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each individual hydrocarbon. The POCP value for a given hydrocarbon assesses its ability to form ozone relative to ethylene for an identical atmospheric mass emission. The concept has been extended to PAN formation so that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kely impact of control policies can be extended to a wider range of secondary pollutants other than o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