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 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1].研究表明[2,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 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当前荒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 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村镇尺度下生态-生产-生活(简称“‘三生’”)空间结构与布局,对于特色小镇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山区以工业和旅游融合为优势的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布局,以茅台镇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通过10 m分辨率DEM、土地利用等数据,以主导生态功能和山区微地貌为约束条件,通过GeoSOS-FLUS模型开展了生态优先情景下茅台镇“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并与无地貌约束的自然演变和经济优先2种情景做了对比.结果表明:①茅台镇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在峡谷底、陡坡和山脊区域均有大量分布且面积数量差异较小,而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多分布在峡谷底部.②自然演变情景模拟下,河谷地带的缓坡和部分陡坡位置均被转换为建设用地;经济优先情景模拟下,缓坡位置的耕地较易转化为建设用地;而生态优先情景模拟下,林地实现了空间上的连通和聚集,建设用地主要在茅台镇中南部河谷地带以及缓坡地区适度扩张.③生态优先情景下,峡谷底区域“三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态空间面积从41.29 km2增至43.80 km2,工业生产空间面积由6.86 km2增至7.89 km2,农业生产空间由24.29 km2降至20.00 km2.研究显示,对于山区型村镇,微地貌约束土地利用模拟使得工业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集中分布在峡谷底区域,而生态空间则较多分布在缓坡和陡坡区域.   相似文献   

3.
乡镇尺度大娄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镇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核算对于制定乡镇差异化发展调控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大娄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简称“大娄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和2018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单位面积价值当量核算、地貌、地表粗糙度、空间统计等方法,研究了乡镇域ESV,并分析其地形效应和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大娄山区ESV整体呈稳定且微弱增长趋势,由1 891.44×108元增至1 895.73×108元;有28个乡镇ESV呈下降趋势,其中22个分布在贵州省.②在大娄山区4种地貌类型中,以缓坡区域的ESV最高(2018年),为811.69×108元;而区域单位面积ESV由高到低依次为峡谷底(0.21×108元/km2) >山脊(0.07×108元/km2) >缓坡(0.06×108元/km2) >陡坡(0.01×108元/km2).③2000年和2018年大娄山区ESV全局Moran's I值分别为0.111和0.109,且P值均小于0.05,表明研究区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效应.2000—2018年,乡镇尺度ESV变化主要有5个空间热点聚集区和2个冷点聚集区.研究显示,建议对大娄山区28个ESV下降的乡镇、ESV冷点聚集区所涉及的乡镇、Ⅲ级地表粗糙度和缓坡重叠区域应优先开展“三生”空间优化.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一份新报告说,全世界近海水域中缺氧的“死亡区域”数在过去10年间翻了一番,达到将近150处,这将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造成这一状况的祸首是每年排放到环境中的约1亿6千万t氮,其来源是化肥、污水、矿物燃料燃烧.大量营养物质排入海中使藻类疯长,死亡后消耗氧气. 这份报告是3月31日发表的2003年全球环境展望年鉴,UNEP发言人Nick Nuttall说,人口增长、大量使用化肥是一个重大威胁.他警告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使用大量化肥、城市污水和废气也更多排放,则近海水域缺氧状况将恶化.” UNEP的报告说,缺氧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10km二氧化碳排放网格及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中150多万家企业数据等,“自下而上”建立中国2007年10km×10km CO2排放网格数据.结果显示,中国CO2排放空间格局的特点是基本沿着我国人口胡焕庸线分为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全国CO2排放明显受城市活动影响,网格排放高值区域都是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区域.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的重点地区.全局Moran指数表明,中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在10km空间分辨率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即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而非随机杂散分布.局部Moran指数显示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具有显著集聚效应的区域面积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核心区周边.基于这些重点城市采取CO2减排政策和措施,由于带动效应,其实际减排效果要远大于直接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本文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以重庆市綦江县永新冶炼厂为例,分析了冶炼厂排放废气中含重金属颗粒物沉降进入土壤的途径,结合厂址周围土壤中镍含量的监测数据,计算分析了冶炼厂投产30年后,受影响区域因大气降尘引起的土壤镍污染分布状况及趋势,估算得出每年大约有250 kg的镍沉降到厂址周围约4 km2范围内的土壤中,自然沉降率约为32%,为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1年德国科学家主持了一项大型国际野外测量项目“地中海氧化性污染物研究(MINOS)”,旨在研究影响地中海地区的降水、生态系统、农业和饮用水供应的人为环境压力.大气化学-输送模式表明夏季对流层臭氧浓度在整个地中海地区增加,明显影响该地区的气候辐射力度.Lelieveld等人在克里特岛北部建立了一个海岸观测站,并使用2架飞机测量各种气体、气溶胶、辐射和气象参数.测量结果显示了从海面到15km高空的大气污染层面.在界面层,整个地中海地区氧化性污染物都超标,其中包括来自西欧和东欧的污染.气溶胶吸收了部分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  相似文献   

8.
被动采样监测珠江三角洲NOx、SO2和O3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获得珠江三角洲区域污染特征,采用被动扩散采样技术,在珠江三角洲200 km×200 km网格区域内测量11月两周暴露的NO2、SO2和O3浓度水平,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Kriging)获取NOx、SO2和O3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源清单和已有模型结果比对.采用反向轨迹方法模拟了O3的输送途径.结果表明,采样期间珠江三...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绘制未来“美丽国土一张蓝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征,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依次开展了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与现状土地利用进行对比,识别其国土空间开发问题和潜力.结果表明:①义龙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36.93%,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4.84%,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5.08%,三者可分别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发展区.②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23.60 km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15.21 km2,农业生产不适宜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72.17 km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27.63 km2,地块功能指向重叠性较大,建议结合城市发展意向,明确不同区域功能指向的侧重.③后备耕地面积为131.87 km2,后备建设用地面积为114.85 km2,与实地核查结果相符.研究显示,构建的喀斯特地区“双评价”方法体系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相似文献   

10.
孙楠  朱渭宁  程乾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4366-4373
研究河口海岸带湿地长时间演变对湿地保护管理和海岸带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获取长江口1979—2015年10景Landsat-MSS/TM/OLI影像和2015年13景GF1-PMS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对比两个典型实验区分类算法,选用最优的决策树算法应用到长江口Landsat影像中,得到沿岸湿地要素近40年的面积变化情况.研究表明,2015年长江河口海岸带湿地总面积为4725 km2,自然湿地占63.5%,人工湿地占21.2%,湿地总面积相比1979年增加了662 km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163 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766 km2.长江口自然湿地面积在1979—2000年减少幅度较大,2000年后由于保护管理加强而减少幅度变小;人工湿地和建筑面积增加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大型水库的修建和人工鱼塘开发及港口建设.湿地总的变化趋势为河口区不断淤积,自然湿地转变为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转变为建筑用地等非湿地;其中,滩涂面积减少283 km2,水库、养殖鱼塘和水稻田面积分别增加了92、355和319 km2,主要发生在崇明东滩和启东沿岸;非湿地中建筑用地面积增加154 km2,灌木草场面积减少147 km2,主要发生在上海和启东沿岸.同时比较分析长江口3个区域湿地驱动因子发现,北岸启东沿岸和南岸南汇东滩湿地因经济快速发展和港口水利工程修建,以及过度开垦滩涂等自然湿地使人工湿地增加明显;而长江上游径流量、区域降水和海平面上涨等自然因素控制着中支河道区(如崇明东滩)自然湿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2015,43(1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口一年的口粮;我国有超过2亿个城镇家庭,每年待机耗电量超过260亿千瓦时,相当于近1/3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15%左右,城市供水每年流失超过2000个颐和园昆明湖的水量;我国居民生活垃圾中40%是包装物,其中一半左右是塑料制品……从“舌尖上的浪费”到“水管上的流失”,再到“商品的过度包装”,一些惊人的浪费正发生在不经意间,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广泛传播和弘扬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5月11日,环境保护部将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践行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区域的气候要素进行精细化数值模拟,可以研究城市化对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影响.利用WRF/UCM模式,以杭州为例,通过采用不同的下垫面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分析量化历史城市化进程对月尺度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设计了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杭州地区在理想化条件下城区面积增加约2倍时,城市热环境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杭州地区在2010~2017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区面积约增加了1倍,导致8月热岛强度等级高于”无”(Ht>0.5℃)的区域扩大了91%,且主城区的2m平均气温增加了0.4℃,但中心城区热岛强度等级没有明显提升.杭州城区面积在2017年基础上约增加2倍时,8月热岛强度等级高于”无”的区域扩大157%,1846.4km2的中心城区热岛强度等级由”弱”或”无”(Ht≤1.5℃)提升为”中等”(1.5相似文献   

13.
<正>联合国属下的世界气象组织(WMO)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洞越来越大,已扩大到接近此前的最高纪录,达到2690万km2.该组织说,目前的臭氧层破洞比北美整个面积还要大,在历史纪录中属于第三大面积.之前在2000年和2006年分别发现两次破记录的臭氧层巨大破洞.  相似文献   

14.
渤海赤潮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渤海赤潮发生的历史、现状与特点,并且较详实地阐明了渤海赤潮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赤潮优势种类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点发生赤潮的海域为:渤海湾、莱州湾、辽东湾两部海域、辽东湾中部海域和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重点发生时间段为:每年的6~8月;主要的优势种类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叉角藻、红色中缢虫、中肋骨条藻等.2000年到2006年共记录到赤潮80次,累计赤潮面积约19 800 km2,年平均发生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是90年代年均值的4.2倍和1.6倍;而且近年来渤海赤潮的发生特点明显呈现出时间段延长、次数和面积增加、分布空间扩大、优势种类增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1985年首次报道南极上空15~20km处出现“臭氧空洞”后,臭氧衰竭一直是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去10年大气平流层臭氧浓度约减少2.5%,仅1991年就减少约2%.同年9月臭氧值达到历年同期最低值、“臭氧空洞”出现得早,在11~13km、25~30km高度首次观测到臭氧衰竭,衰竭量达50%.南极站也发现在25~30km高空,9~10月臭氧混合比比正常恒定的混合比低30~50%,臭氧降低时间约40天,速度为以往春天“臭氧空洞”形成速度的1/2.25~30km高度 此高度臭氧衰竭发生在9月上旬,主要与极区平流层云(PSCs)有关.PSCs可能是威德尔海和帕默半岛地区的大气移动所致,由高山背风面气流在平流层25~30km高度产生.这一现象1991年比以往严重得多.PSCs使无活性氯转变为活性形式,没有阳光时也可使臭氧减少;使活性氮变成硝酸冰粒子,并在表面与含氯化合物反应释放出氯,春天阳光照射时变成活性氯致使臭氧显著减少.另外.30km高空臭氧衰竭也可能通过单纯化学反应发生,但只能部分解释此高度臭氧衰竭.11~13km高度 此高度臭氧衰竭发生在9月下旬,由大量硫酸气溶胶导致.气溶胶对臭氧的作用在1982年墨西哥EIChichon火山爆发后引起广泛重视.1991年6月和8月分别发生了菲律宾Pinatubo火山和智利哈德孙火山爆发.Pinatubo火山爆发后的几周内,气溶胶(95  相似文献   

16.
成渝经济区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GIS为支撑,以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基础,分析2000—2007年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2000—2007年森林碳储量从3.39×108 t增至3.59×108 t,年均增长率为0.72%,区域碳汇能力逐渐增强.②各生态功能区森林碳储量变化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碳储量增长更为缓慢.③森林碳储量在各高程等级均有所增加,其中海拔在500~1 000 m的区域增长最快,海拔≥3 000 m的区域增长最慢;坡度为25~35°的区域增长最快,≥35°的区域增长最慢.④森林碳储量除在人口密度≥1 000人/km2的区域呈缓慢减少的趋势外,在其他区域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人口密度在250~500人/km2的区域增长最快.⑤同一年内森林碳储量呈现出随GDP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年际间,各GDP等级内碳储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在GDP为2.5×106~5.0×106元/km2的区域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工矿用地系统修复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对其工矿用地进行系统修复,在空间上统筹工矿用地的生态修复,使其从整体上参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十分必要。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电路理论,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为例,分别识别2000年、2005年、2011年、2017年生态廊道和关键点,根据优先修复程度设置修复分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廊道路径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生态廊道质量下降、位置发生变化。7条最小耗费路径总长度从120.74 km增加到125.71 km;加权耗费总距离从692.58 km增加到1162.28 km。(2)识别出2017年障碍点14处,总面积为16.06 km2。其中关键点12处,总面积14.09 km2。 (3)修复区域为识别出的2000-2017年四期生态廊道和2017年关键点,共划分三个修复等级,总面积为475.86 km2。研究通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念统筹工矿用地生态修复,使之成为国土空间系统修复的有机整体,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境科学》2012,(10):1894
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北冰洋地区的海冰面积8月26日下降到410万km2,创下自1979年开始进行卫星观测以来的最低值.上一次北极海冰面积最低纪录发生在2007年9月18日,约为417万km2,比1979~2000年的最低均值少240万km2,缩小的面积相当于英国的10倍.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2004 年 6 月 19 日发表文章称,欧洲(指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范围,包括前苏联部分国家)每年约有 10 万名儿童和 19 岁以下成人死于水污染、卫生条件差、空气污染、铅中毒或伤害.该报告基于欧洲国家的调查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 总体来说伤害是欧洲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占总数的 22.6%,但水污染和卫生条件差是 14 岁以下欧洲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占 5%以上(每年死亡约 13 500 人).另有约 13 000 名欧洲儿童在 4 岁前死于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柳 …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中国碳排放空间差异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碳排放数据库的多年分省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选取植被指数NDVI、夜间灯光影像DMSP-OLS、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人口数5项指标,采用1 km×1 km格网,运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对中国2000年和2013年的碳排放进行时空分布模拟,并对空间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及纠正,获得地均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以弥补传统碳排放统计空间展示效果差、空间分辨率低等缺陷.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布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阶梯状区域分布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高值聚集区域大致呈现面状聚集分布特征,区域之间碳排放的差异较小,西部省会城市、工矿城市与农村地区碳排放量差异显著.2013年的地均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2000年,且高值区域的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低值区域分布范围面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