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镉、铅在玉米幼苗中的积累和迁移--X射线显微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经不同浓度镉、铅处理的玉米根、叶中镉、铅的积累。结果表明,铅的积累为皮层>中柱;木质部薄壁组织>导管。镉则相反。铅主要以非共质体途径在根内横向迁移,镉主要以共质体途径在根内横向迁移。原于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表明,镉、铅主要在玉米根内沉积,镉铅复合作用促进了玉米根叶对镉、铅的吸收,镉比铅更易为玉米吸收且更易从根向叶迁移。  相似文献   

2.
黄铮  吕伟明 《环境科技》2006,19(6):16-19
研究了鳌合剂对铅污染土壤上玉米生长的影响和对玉米吸收铅的促进作用,并针对江阴地区蔬菜地土壤进行了鳌合剂的优化选择。结果表明:在不加鳌合剂的情况下,铅污染土壤对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小,加了鳌合剂后土壤中有效态铅浓度明显增加,玉米对铅的吸收与土壤中有效态铅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玉米的生长受到极大地抑制,且EDTA对玉米吸收铅的促进作用大于DTPA。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铅胁迫下小花南芥和玉米间作体系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低累积玉米品种与超累积植物小花南芥间作体系对铅污染的生理响应机制。以陶粒为培养基质,研究铅(400 mg/kg)胁迫对玉米和小花南芥间作体系的植株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及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下,玉米叶的生物量比单作显著增加24.5%,小花南芥根、茎和叶的生物量显著增加16.3%、32.8%和29.8%;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根和叶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42.58%和74.06%,间作小花南芥根和茎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61.98%和56.64%;间作玉米叶的SOD、POD和CAT活性比单作显著增加49.15%、113.98%和63.98%,小花南芥增加40.14%、73.96%和73.72%;间作玉米根的铅含量显著增加77.29%,转运系数下降47.27%;小花南芥地上部和地下部铅含量显著增加49.57%和48.64%。综上所述,间作体系促进了小花南芥地上部和地下部铅的含量,抑制铅在玉米体内的转移,玉米和小花南芥根和叶中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来减轻铅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污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铅被植物吸收和累积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掌握重金属在植物中的迁移过程和植物吸收重金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植物吸收重金属铅的系统动力学修复机制模型,对植物吸收和累积重金属的动态过程进行模型仿真.通过在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中种植玉米的温室盆栽试验,在获取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仿真模型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标准样品和环境空气中的铅,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引言生长手田间条件的植物所负载的铅来源于土壤和大气两种途径。对影响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铅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已经作了广泛的研究并能作出圆满解释(Peterson 1978)。相比之下,铅通过叶片而吸收的途径则很少注意,且涉及表皮排斥铅的功能的资料也是  相似文献   

7.
铅锌矿区土壤-植物系统中植物吸收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基于野外现场系统采样,结合室内全量、形态含量检测技术,分析了湘西铅锌矿区几类粮食中铅等元素的质量状况以及水稻植株中铅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湘西铅锌矿区粮食中存在高铅污染风险,与对照相比,矿区稻米、玉米、黄豆等粮食中铅的平均含量分别增加2.4倍、1.2倍和3.3倍.粮食铅含量因品种不同、采集部位不同而异,铅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豆>稻米>玉米(粮食品种间),根>茎叶>籽粒(植株部位间),稻根对铅表现出极强的束缚力和耐受性.相关分析显示稻根中的铅主要来自土壤,而水稻地上部分的铅则可能主要源自大气.矿区粮食中汞、镉、铅等多种重金属共同富集,亟需开展矿区粮食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机理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相似文献   

8.
镉铅对小麦醇脱氢酶(ADH)基因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过镉,铅45h污染处理,运用Northein斑点杂分析和酶活性测定的方法探测萌发期小麦ADH酶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ADH基因表达在RNA和酶活性两个层次均有变化,并且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反映得金属的影响是来源于基因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9.
铅低积累大豆的筛选及铅对其豆中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和培育铅低积累作物品种已被用来降低铅流入到人们的食物链中.本实验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16个选定的大豆品种在两个铅处理(500和1500 mg·kg-1)下的生长反应,并评估其对铅的耐性.结果表明,在两个铅处理(500和1500 mg·kg-1)下,大豆中Pb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值分别为0.19和0.27 mg·kg-1.在两种Pb梯度处理下富集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003~0.014和0.002~0.012.16种大豆品种的富集系数在两种Pb梯度处理下均小于0.02,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大豆吸收的Pb主要积累在根部.大豆品种:垦丰16号、绥农28号、中黄35号和黑河35号被发现符合低铅积累大豆品种的标准.这4个品种的大豆被进一步用于评估Pb和其他矿质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Ca、Cu、Fe、Mg、Mn和Zn.土壤中Pb含量会影响大豆对微量矿物营养元素的吸收,表现为土壤中高剂量Pb能抑制大豆对Ca、Cu、Fe、Mg和Zn的吸收,同时增加其对Mn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是一种新型的重金属吸附材料.为了揭示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动态吸附特征,本文通过柱体穿透吸附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黄原酸对流体中铅离子的吸附穿透曲线、吸附效率及水体流速、初始浓度、填柱高度等因素对其吸附特性的影响,并采用The Thomas、The Bohart-Adams、The Wolborskal和The Yoon-Nelson等模型进行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流速、初始浓度、填柱高度等因素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铅离子的穿透曲线都有明显影响,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能较好反映吸附过程特征.实验表明,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铅离子的吸附量为175 mg·g~(-1),吸附后的玉米秸秆黄原酸盐残渣体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1.
铅对几种农作物的影响及迁移积累规律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四种作物的盆栽模拟实验表明:铅对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生物量下降.作物受铅危害,主要在种子萌发期和苗期.进入植物体的铅,主要沉积于导管壁及木质部细胞壁中.作物各部位吸铅的能力不同;作物吸铅量与土壤含铅量呈正相关;各器官含铅量依水分和养料的运输方向互成正相关性,并依此方向减少;作物吸收的铅不仅可以从下至上转移,也可以从上至下转移,但后者较困难.  相似文献   

12.
锑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与环境危害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锑(Sb)是一种典型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由于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锑及其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大气、土壤、水体等表生环境中,锑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Sb不是植物必需元素,但能够被植物体及农作物吸收。Sb对人体和动物体产生慢性毒性及潜在致癌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Sb的主要矿物、锑及其化合物在表生环境中的分布与迁移特性,来阐述人体可能的锑暴露途径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危害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测定砷含量的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大气颗粒物中的痕量砷的敏感性测定。测定、考察了北方城市大气中砷浓度及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光光度法显色稳定,灵敏度高。将此方法获得的结果与原子吸收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两者高度吻合。进行了柴油机动车尾气中砷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其尾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砷。  相似文献   

14.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总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军 《环境工程》2005,23(1):61-62
研究环境样品中总铬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选择不同实验条件 ,确定了最佳的分析条件 ,并通过标准样品和实验样品的分析 ,验证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证明 ,此方法快速方便、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15.
AMS方法在大气气溶胶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自己建立的加速器质谱计(AMS)技术的基础上,利用^14C的特征的生物来源示踪性能,将AMS技术运用于我国大气气溶胶来源的研究,我们建立了大气气溶胶采样--石墨碳制备-AMS测定的全部样品处理过程,对北京市中关村地区、东单地区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气溶胶样品和湖南南岳、山东青岛的气溶胶及这些地区的地表土进行了AMS测定,将多元统计方法与AMS方法相结合,从中分析这些样品中微量元素组分和含碳 分  相似文献   

16.
三峡中坝遗址剖面中汞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着大量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我们对遗址剖面地层中汞的含量和垂直分布变化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发现该剖面地层中汞含量高,这与遗址沉积物中硫含量高、复杂的区域地质构造条件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有关。同时发现,汞含量在地层中呈垂直波动变化,这反映了该地区人类生产活动、气候条件、植被状况和剖面沉积物粒度大小等的影响,即与该地区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演变有相当关系。遗址剖面中汞的含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该地区人类活动的进程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557-2010)对工业固体烧渣中重金属进行浸出试验研究,并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其浸出液中的铅、铬、锌、镉、铜、铁和镍等7种重金属,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砷,考察了模拟酸雨的pH值、液固比和浸取时间等因素对烧渣中重金属的浸出试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烧渣中各重金属的浸出值均未超出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中的允许值,可直接作为建筑材料或路基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8.
以3-(2-吡啶基)-5,6-二苯基-1,2,4-三嗪(PDT)为络合衍生显色试剂,四溴酚酞乙酯钾(TBPE-K)为离子对试剂,Fe(Ⅱ)与PDT、TBPE-K生成三元离子缔合物[Fe(PDT)3][TBPE]2,用1,2-二氯乙烷作为有机萃取试剂,测定有机相中离子缔合物的吸光度。由于三元离子缔合物的生成,最大吸收波长由555 nm红移至610 nm,摩尔吸收系数由2.4×104L.mol-1.cm-1增加至1.9×105L.mol-1.cm-1,使得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得到较大提高,并成功应用于泉水及表层湖水中Fe(II)及总铁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高氯离子废水COD的吸收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法基于可定量测定K2Cr2O7和Cl-的反应产物Cl2这一原理,在用吸收装置吸收Cl2后,用碘量法测定余氯,从而消除氯离子的干扰.本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