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表面上看 ,叶菜被农药直接施于叶面 ,污染的机会似乎要高于根茎类蔬菜。是否选用根茎类蔬菜就比较安全呢 ?事实并非如此。就拿马铃薯、芋头、胡萝卜、莲藕等来说 ,菜农为防治地下害虫会对土地施药 ,其受农药污染的机会不同于叶菜的直接施放 ,而是来自地下的土壤 ,农药通过根部的吸收和体表的渗透 ,进入蔬菜组织内 ,造成积累残留。残留的农药虽然会不断分解和消失 ,但如果是短时间用药浓度过大、次数过多 ,也会危害人体健康。根茎类蔬菜也会受到农药污染  相似文献   

2.
广东汕头市农业土壤和蔬菜铅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元素铅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得到汕头市土壤及蔬菜铅污染的状况,选取了该市115个土壤样品及34个蔬菜样品进行铅含量分析.研究发现,汕头市土壤样品铅含量差异较大,最高含量为110mg/kg,最低含量则为12.1mg/kg,极差达到97.9mg/kg.56.52%的土壤样品铅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明该市土壤铅污染存在普遍性,且各区(县)土壤铅含量极不均匀.汕头市蔬菜样品铅含量全部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 14935-94),不同蔬菜品种对铅的富集能力均较强,蔬菜样品铅最低含量为5mg/kg,最高含量为85mg/kg,分别为国家标准限值的5倍和425倍.经分析认为,该市铅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排放、大量含铅农药的使用、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大气沉降等.还对汕头市民通过食用蔬菜而导致的铅暴露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市居民使用蔬菜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酸性黄壤中3种叶菜类蔬菜作物——苋菜、油菜和芹菜的12个品种(每种蔬菜有4个供试品种)对重金属Cd的吸收差异,并通过聚类分析和作物对Cd富集规律的探讨,筛选出对Cd的低累积品种。结果表明,随土壤Cd添加量增加冠一青梗菜、四季小香芹及圆叶白苋菜生物量变化不显著。3种叶菜类蔬菜对Cd的富集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苋菜、油菜、芹菜。对于3种供试蔬菜的不同品种对Cd的累积水平,苋菜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大圆叶红苋菜、圆叶白苋菜、圆叶淡黄白苋菜、红圆叶苋菜,油菜为五月慢、宝竹青梗菜、紫冠一号、冠一青梗菜,芹菜为黄苗实芹、荷兰红芹、四季小香芹、津南实芹王。聚类分析表明,四季小香芹、荷兰红芹及津南实芹王为Cd低累积类群,五月慢、红圆叶苋菜、圆叶淡黄白苋菜、圆叶白苋菜、大圆叶红苋菜为Cd高累积类群,其他品种均为Cd中累积类群。3组处理(对照组、低质量比、高质量比)中,苋菜的4个品种和五月慢对Cd的富集系数大于1,芹菜的4个品种和冠一青梗菜对Cd的富集系数则小于1,宝竹青梗菜和紫冠一号仅在高Cd质量比处理时富集系数大于1。初步筛选出四季小香芹为Cd低累积叶菜类蔬菜品种。  相似文献   

4.
滇池疏浚底泥富含蔬菜需求的营养成分,农用可提高土壤保水肥能力,改良土壤的适耕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通过底泥试验及加入石灰钝化试验,对生菜、白菜、棒菜和萝卜4种蔬菜施用疏浚底泥作为有机肥进行种植,分析底泥农用后其重金属对蔬菜的影响,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底泥施用量控制在5%(0.05 kg/kg)内且加入石灰改良后,蔬菜中Cu和Cd含量显著降低,但对Pb、Zn效果不明显。叶菜类蔬菜(生菜、白菜、棒菜)重金属富集能力(BCF)从大到小均表现为Cd、Pb、Zn、Cu,而块茎类萝卜BCF表现为Cd、Zn、Pb、Cu。研究表明,化学致癌物Cd与非化学致癌物Pb、Zn、Cu引起的健康风险均在终身可接受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湛江地区农业土壤及主要作物(可食用部分)中砷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共采集了106个土壤表层样品和43个农作物样品(包括蔬菜、水果、甘蔗和稻谷),并评价了农作物食用的安全风险.结果表明,湛江地区农业土壤中砷平均质量比为4.04 mg/kg,符合国家土壤1级标准(GB 15618-1995)的样品占98.1%,与国内外不同地区土壤砷平均含量相比,湛江地区土壤中砷平均含量相对较低.湛江地区各区域土壤受砷污染程度大小依此为:雷州、廉江、霞山、赤坎、徐闻、麻章、坡头、遂溪、吴川;4种主要土壤利用类犁受砷污染程度大小依此为:水田、果园土、甘蔗地、菜地.湛江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含甘蔗)和稻谷可食部分砷平均质量比总体较低.分别为0.470×10~(-1)mg/kg、0.440×10~(-1) mg/kg和0.179 mg/kg,均符合我国有关蔬菜、水果及粮食的卫生标准(GB 18406-2001),与我国土壤砷清洁地区的统计数据相当.湛江地区蔬菜、稻谷和水果3大类作物可食部分通过"土壤-植物-人体"途径年平均摄入量为39.45mg/(人·a),约占允许摄取限值(547.50 mg/(人·a))的7.2%,可见.食用湛江地区出产的蔬菜、水果和稻谷等农产品砷的安全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胡萝卜、生菜、马铃薯、豌豆4种蔬菜在人工铀污染土壤中的种植情况。结果表明蔬菜吸收铀的能力不同,相同条件下的4种蔬菜可食用部位中铀含量大小顺序为:土豆>生菜叶>胡萝卜>豌豆;平均铀含量分别为:0.26,0.25,0.11,0.09 mg/kg,且均为低铀富集作物。加入铀溶液的土壤所种植的蔬菜样品中铀含量相比对照组土壤均有所升高,但其铀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MS)对西安市高校土壤中As的四季质量比进行测定,分析其污染特征,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法对高校土壤中的As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高校土壤中As质量比基本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春季和冬季As质量比均值较高,而夏季和秋季相对较低。东郊、西郊、南郊和北郊高校土壤样品中As质量比最高值分别为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1.47倍、1.81倍、1.35倍和1.50倍,且西郊区域高校土壤中As质量比四季(除夏季外)最高。西安市高校土壤中As四季质量比均值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30,属于轻微污染水平。经口误食是土壤中As较易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的途径。土壤中As的非致癌风险HI和致癌风险指数R分别小于1和10-6,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但儿童属于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8.
针对尾矿库闭库后安全再利用问题,本研究以南京市某闭库铜矿尾矿库为例,设置28个库区土壤采样点,6个周围农田土壤采样点,2个库区排水涵管采样点,测定样品中砷(As)、铅(Pb)、镉(Cd)、铬(Cr)、铜(Cu)、镍(Ni)和锌(Zn)元素的含量及pH,关注闭库后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该尾矿库区土壤呈弱碱性;两个排水涵管的水样未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样品中重金属Ni未检出,但其余重金属元素富集明显,其中As、Cd和Cu含量最小值大于南京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Pb、Zn和Cr超过南京市土壤元素背景值的点位所占比例分别为94.12%、85.29%和5.88%。该尾矿库区土壤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其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显示超过一半的点位存在较高风险,须重点关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50%的点位存在中等风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这6种重金属元素对成人的健康影响处于可忽略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云南个旧市乍甸镇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野外调查及评价。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b、Zn、Cu、Cd、As质量比均超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Hg未检出,该地区农田呈现以As、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Pb、Zn、Cu、Cd、As土壤有效态质量比与土壤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农作物中Cu、As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u、As质量比无显著相关,Zn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Z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d、Pb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d、Pb呈显著正相关(p<0.05)。89%的农作物As超标,油菜籽(Brassica napusL.)As质量比最高,均值达(23.04±14.33)mg/kg(鲜重,下同)。Pb超标率达72%,油菜籽Pb质量比最高,平均为(5.55±2.53)mg/kg。Zn、Cd超标率均为11.11%,超标最严重的油菜籽Zn质量比为(46.65±13.61)mg/kg,Cd质量比为(0.24±0.10)mg/kg。Cu超标率为5.55%,油菜籽Cu质量比最高,达(16.02±2.75)mg/kg。油菜籽对As、Pb、Zn、Cu、Cd的转移系数(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质量比(鲜重)与土壤重金属质量比的比值)远高于其他作物。农作物对Pb、Zn、Cd、As的转移顺序依次为果实类、叶菜类、根茎类,对Cu的转移顺序为果实类、根茎类、叶菜类。农作物以As、Pb污染为主,总体属重度污染。聚类分析得出:油菜籽、青蒜(Allium ampeloprasumL.)和生菜(Lactuca sativaL.var.ramosaHort.)重金属污染严重,不适合在该地区继续种植和食用。  相似文献   

10.
煤矸石场附近3种粮食作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认识煤矸石堆积对周围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危害,探讨矸石场附近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转运规律,以宿州桃园煤矿矸石场附近农田为例,通过布点采样和试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元素Cu、Pb、Cd和Cr在土壤和3种粮食作物(玉米、绿豆和大豆)中的质量比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粮食作物的根部富集能力和籽实转运能力,并利用单因子及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Cr和Cu有明显积累,4种元素质量比均随与矸石场距离增加而逐渐下降;作物不同器官中重金属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茎、籽实,但叶片中部分元素质量比明显偏高;作物根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以玉米最高,而向籽实中的转运能力以绿豆和黄豆最高,这主要是3种作物根系特征和秸秆高度的差异所致;3种作物的内梅罗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为玉米、黄豆、绿豆,其中玉米为轻度污染,黄豆和绿豆处于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