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对低浓度有害化学品采取更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针对GB/T 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对于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未规定职业接触限值且缺少IDLH浓度的化学品,以及低浓度有害化学品的呼吸防护,该标准相关规定有待进一步讨论。本文针对此类化学品如何科学合理采取个体防护措施进行探讨,引入化学品GHS健康危害分类原则,建立新的判断模式,促进工作场所化学品安全管理,为将来该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毒气泄漏事故应急过程中公众常用的个体呼吸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进行了研究.针对硫化氢气体,利用无机气体防护时间检测系统,测试研究了滤毒盒、简易防护口罩、毛巾等个体防护用品在不同工况下的防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有毒气体浓度及温湿度两种工况条件均对个体防护用品的防护时间有较大影响,滤毒盒的防护效果远好于简易防护口罩,毛巾的防护效果较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毒气泄漏事故应急过程中个体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策略.本研究可为建立个体防护对策的选择方法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欧泽兵 《安全》2018,39(2):32-35
探讨焊接烟尘对焊工健康的影响及焊工的呼吸防护。焊接是现代工业生产及设备维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加工工艺。焊接作业会产生大量的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基于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特性,结合焊接作业和作业环境特点,为焊接作业选择适当的呼吸防护装备,以降低作业者的伤害风险。此外应加强焊工安全与健康教育,避免焊接作业过程中不用、误用呼吸防护具及使用错误的呼吸防护用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个体呼吸防护装备作为重要应急物资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中起到重要作用,能有效阻挡粉尘、飞沫、病毒等气溶胶颗粒物进入肺部,保障人员健康。本文首先总结了世界范围内个体呼吸防护装备的发展历史,其次分析了3种主要个体呼吸防护装备的工作原理与优缺点,重点研究了个体呼吸防护装备呼吸阻力、过滤效率、密合程度、佩戴舒适性和视野等5个性能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及主要影响,最后提出了个体呼吸防护装备高效低阻、佩戴舒适、可生物降解、重复使用、智能调控等5个发展方向,应加强研制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更可靠的个体呼吸防护装备,最大程度保证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在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形势下,内浮顶加氮封的化工品储罐越来越趋于成为石化仓储企业所青睐的储罐型式,内浮顶有助于减少液体化工品挥发,避免挥发的物料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环境,氮封有利于在储罐气相空间形成惰性气体保护,为储罐再加了一道安全防线。同时,部分客户也对货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更倾向于寻求更安全、环保的储罐来储存自  相似文献   

6.
有毒气体在化工企业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广泛存在,可能会导致作业人员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为保护人员健康和企业安全生产,及时发现风险的存在,企业通常会通过安装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来控制风险。但不同部门发布的标准侧重点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为了科学设置,本文以GB/T 50493—201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和GBZ/T 223—2009《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为基础,探讨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传感器和无线电技术,提出了一种有毒气体泄漏无线报警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半导体气敏传感器QM-N10来检测有毒气体,通过检测电路把有毒气体浓度的变化转换为相应的电压信号,一旦超过设定的有毒气体的安全浓度值,系统启动发射电路工作。接收处理电路接收和处理发射电路发送的无线编码信号,同时输出控制信号启动扬声器报警,提醒工作人员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型浮顶储罐多次发生雷击火灾事故,严重影响了石化企业的安全运行.通过对大型浮顶储罐密封结构进行剖析,分析储罐油气泄漏规律及密封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储罐运行中可燃气分布规律.结合储罐雷击形式及火花放电危害的研究,提出了大型浮顶储罐雷击火灾事故机理,认为导静电片、机械密封是雷击火灾的主要点火源,密封设施的失效是造成可燃气积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护建议,为大型浮顶储罐防雷击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动态模拟有毒气体储罐泄漏扩散事故(toxic gas vessel leakage and dispersion,以下简称为TLD)的扩散过程,基于高斯点源瞬时泄漏模型,添加时间因子,将TLD的泄漏过程转换为一系列瞬时点源泄漏的叠加过程,从而获得任意时刻、任意位置的有毒气体浓度分布方程。以某氯气泄漏事故为例,模拟了有毒气体的扩散过程。结果表明,在初始阶段有毒气体储罐泄漏扩散的影响范围是逐步增大的;泄漏持续到一定时间,扩散过程趋于稳定;若假设泄漏条件不变,则此后的扩散过程类似于连续泄漏,影响范围保持不变。经与ALOHA软件的计算结果对比,两者在泄漏5分钟以后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所述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0.
供气式呼吸防护装备用压缩空气质量标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了供气式呼吸防护装备中提供给佩戴人员呼吸用的压缩空气中潜存的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来源及其危害性,以及当前我国供气式呼吸防护装备用压缩空气的主要质量控制过程及管理措施,从健全标准体系和完善管理角度考虑,指出建立我国供气式呼吸防护装备用压缩空气质量技术管理标准的迫切需要。在分析借鉴欧盟、美国等的呼吸防护装备用空气的质量管理标准及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相关领域空气质量技术标准的已有经验,对我国未来供气式呼吸防护装备用压缩空气质量的技术管理标准的技术内容、具体控制指标及实施方式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企业炼油规模不断扩大及原油中含硫量不断提高,炼油企业中H2S中毒事故风险迅速增大。在对高硫油炼制企业H2S的分布及危险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炼油企业存在两类H2S危险源,即含有H2S的气体和含有H2S的酸性水,炼油装置产出含H2S的气体中H2S含量一般在1%~92%,酸性水中H2S含量一般在0.01%~4.0%;介绍了不同H2S浓度等级的空气可对人产生的毒性危害后果,H2S在空气中数分钟内致人死亡的浓度为1500mg/m3;对炼油企业重大酸性气泄漏事故、酸性水泄漏事故进行定量毒性危害计算和分析,给出H2S毒性危害低危区、高危区及迅速致死区达到的下风距离及覆盖的区域面积,重大酸性气、酸性水泄漏事故迅速致死浓度可达到下风距离分别为300m和89m;指出H2S中毒已成为高硫油炼制企业的重大风险,应该加强安全措施,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2.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及检修期间存在大量高处作业,而通过技术改造进行高坠防护,既增加电站运营成本,同时也给运行及检修造成一定影响。为此,通过对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存在的高处作业情况的调研与分析,围绕施工期高坠风险控制,系统研究抽水蓄能电站运行及检修作业防高坠设施的设置技术与方法,最终编制《抽水蓄能电站防高坠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图集》和《抽水蓄能电站防高坠安全防护设施设计报告》,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新建电站工程建设和已建电厂的相关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陆上含硫化氢天然气井的安全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含硫气井安全规划方法及支撑技术手段的调研,结合我国含硫气井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公众防护为目标,以含硫气井分级方法为基础,以事故后果分析及定量风险分析为支撑技术手段,以公众安全防护距离及应急计划区划分为主要内容的含硫气井安全规划方法,并就新建及已有含硫气井分别加以了讨论。该方法为含硫气田勘探开发的政府安全监管及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家用天然气安全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00家广州市天然气家庭用户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针对天然气使用、燃气设施保护和安全意识等诸多问题,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其成因规律,提出从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入手,运用"预防为主、善后为辅"的积极、主动的方法,把事故消除在起始或孕育阶段。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城市燃气应用系统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用户燃具不正确的选择、燃气设备安装不当、燃气安全知识水平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燃具产品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并以事故预防控制理论为指导,提出广州市天然气应用预防与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技术、教育、强化等3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高处吊篮作业的安全防护水平,为建筑施工安全防护预警模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针对安全防护不足和缺位对高处吊篮作业的不利影响,建立高处吊篮作业安全防护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对作业人员的筛选,作业信息采集及数据化处理,构建基于SVM(支持向量机)的高处吊篮作业安全防护预警模型。最后,通过对历史样本数据仿真模拟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筑施工高处吊篮作业安全防护预警模型的仿真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较为吻合,从安全防护审批、个体防护用品、安全防护设施、安全防护标识、心理生理防护及作业条件防护6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的安全防护预警模型可为高处吊篮作业提供预警支持,并可作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推广至其他特种作业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以塔河12区含硫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铁路运输原油工况,研究罐内原油中H_2S挥发规律.结果表明,铁路运输过程中原油里H_2S析出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近似为6次多项式,并建证了H_2S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方程;对影响罐内原油中H_2S挥发的2个主要因素罐内原油温度和罐车振动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罐内原油温度是原油中H_2S挥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升高罐内原油温度可以明显增加H_2S的挥发浓度.加大罐车振动强度对原油中H_2S挥发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含硫气井应急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含硫气井井喷事故对公众安全具有重大危害,加强含硫气井应急管理,对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含硫气井重大事故风险特点,提出了以保障公众安全为主旨,以风险分级防控为方法,以企地联合应急为机制,以专业应急救援为保障的含硫气井应急管理模式,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分析提出了风险管理、协同应急机制、应急资源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油气生产过程中集输设施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油气生产中集输设施安全问题导致的油气泄漏引发的问题,以系统的方法分析其观念、技术、方法对集输设施管理的影响。围绕石油企业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从投资、建设、管理、养护各环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系统研究,通过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制定标准、严格程序、科学奖惩、强化管理等手段,从而树立正确管理理念,完善设施投入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等方面,提出与该系统工艺流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以管理优化保障工艺优化,延长设施使用寿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确保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许多重大事故教训表明要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与外部脆弱性目标之间设置合理的安全防护距离。目前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监管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上位法的支撑,未纳入城市规划控制程序,缺乏专门的安全防护距离标准,事故隐患企业搬迁难,以及公众参与不足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城市发展的压力,政府监管的缺失,部分企业盲目扩建、改造,周边区域违规开发建设。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问题涉及到危险化学品企业、周边开发单位、公众以及政府四个主要利益相关方,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土地资源在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公众安全需求提高之间矛盾下的必然结果。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些综合性策略和针对新建项目和现有企业的措施建议,目前解决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防护距离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将危险化学品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安全控制纳入城市规划许可程序中,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相互协调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aspects of storing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a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fuel. The contribution deals with possible scenarios of accidents associated with LNG storage facilities and with a methodology for the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of such facilities. The protection of LNG storage facilities as element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hould also be a matter of interest to the state. The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determination of hazardous zones around LNG facilities in the event of various sorts of release. For calculations, the programs ALOHA, EFFECTS and TerEx were used and results obtained were compared. Scenarios modelled within this study represent a possible approach to the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risk that should be verified by more detailed modelling (CFD). These scenarios can also be used for a quick estimation of areas endangered by an incident or accident. The results of modelling of the hazardous zones contribute to a reduction in risk of major acciden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otential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