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干馏工艺流程配入适量氧气,可以降低载热气体需要预热的温度,以实现低能耗、易于工业生产的特点,设计了一套新型的有氧干馏工艺流程。有氧干馏工艺因其过程中存在可燃性混合物,有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性,通过实验对所收集的不同温度下的干馏气体的成分与含量进行了分析,结合爆炸极限理论,对该有氧干馏工艺流程的不同温度、不同惰性气体含量条件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可燃气体的浓度在整个反应升温过程中始终没有进入爆炸危险区域,说明该实验装置不具备爆炸危险性;对干馏工艺流程中氧气的输入量的控制,可以防止该工艺流程的火灾爆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研究了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规律,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了各种浓度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最大允许氧含量的规律,并运用数值分析原理拟合出其规律函数,可从理论上求得各种浓度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最大允许氧含量值。通过爆炸极限和最大允许氧含量规律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两者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指出两者从不同角度界定了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爆炸范围,是衡量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爆炸危险性的两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3.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与阻火实验装置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家专利--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与阻火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结合使用该设备的体会,分析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结合该设备的特点提出了改进方案,同时进行实验验证,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爆炸极限是表示可燃气体、蒸气和可燃粉尘危险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其危险性越大。对爆炸极限影响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搞好安全管理及安全生产,能有效防止和遏制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油田注空气工艺防爆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可燃气体(甲烷)的爆炸极限规律和加入惰性气体(氮气)后可燃气体临界氧含量的变化规律,测定在特定条件下甲烷的爆炸极限范围和安全氧含量,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氧含量的安全标准并提出相应的事故预防与控制措施,确保注空气采油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处于可控制范围内,使注空气采油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掌握和预测多元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开展2种多元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理论预测模型研究.第1种模型针对"多种可燃气体+多种惰性气体"在空气中或氧气中混合,基于求解可燃气体绝热火焰温度的总比热特性方法以及化学平衡反应中的贫燃料(富氧)反应,提出该多元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预测模型;第2种模型针对"可燃气体+惰性气体+氧气"混...  相似文献   

7.
多元可燃性混合气体临界氧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燃性气体(蒸气)的临界氧浓度目前只限于对单元气体混合物的研究,且影响因素较少提及。通过实验测定了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和临界氧浓度,对可燃性气体(蒸气)临界氧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所测定的数据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的安全防爆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爆炸测试装置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爆炸测试装置改进为主线,综述国内外各种测试装置的优缺点。对不同装置、测试方法以及测试原理进行比较分析,研讨可燃气体爆炸的特点和爆炸参数测试方法以及对现有测试装置的改进方案。即对20 L爆炸测试装置的配气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了合理改进,使引射混合配气与循环混合配气相结合,使可燃气体(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更均匀,控制操作更简便,还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初始温度对可燃气体爆炸下限的影响规律,运用阿累尼乌斯定律,可得出温度与化学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得出简化的温度和爆炸极限影响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对5种烷烃在不同温度下的爆炸下限实验值进行拟合相关度比较,所得爆炸下限模型平均拟合相关系数达到0.995 5。结果表明,该简化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油气混合气的安全氧含量,避免在采油过程中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引发燃烧或者爆炸事故,保证注空气采油工艺过程的安全性,设计了1种测试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油气混合气体安全氧含量的实验装置;通过对采油现场井筒内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选取一定组分的混合气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混合气体分别在1,5,10 MPa和40,120℃条件下的安全氧含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安全氧含量逐渐降低;在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所测得的安全氧含量要远低于常温常压下的理论估算值;在10 MPa,120℃时达到8.27%,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采油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长沙市曙光电子集团动力公司1万m^3煤气贮存系统危险性因素分析,进行了煤气贮存系统火灾、爆炸、毒性危险性的评价,针对煤气贮存系统的火灾、爆炸、毒性事故隐患,提出了事故防范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瓦斯爆炸引发次生灾害的特性参数,建立了超压预测模型及爆炸后空气温度衰减模型,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依据所建立的超压修正模型,不同浓度和体积下的超压在爆源附近呈对数形式快速下降,之后缓慢趋向平稳;基于模型修正的爆炸超压计算公式,能够很好的对各个情形的瓦斯爆炸超压进行计算,吻合较好。对初始瓦斯体积相对较小的情形吻合度很高,对于初始体积大的瓦斯爆炸超压在100 m附近会出现一定误差,但有一定指导意义。瓦斯爆炸热危害区域的研究,对瓦斯爆炸次生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井喷点火过程天然气爆炸后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喷失控事故发生后,尽快点火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然而,点火过程中一旦发生天然气爆炸,其可能的爆炸伤害范围、破坏范围以及是否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就成为决策能否点火的关键。本文应用蒸汽云爆炸的肿当量模型和冲击波峰值超压模型,提出了天然气井喷失控后,发生天然气爆炸的人员死亡区、重伤区和轻伤区的计算方法;假设井喷的天然气无阻流量,计算了可能的人员伤害范围,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在井喷失控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井喷失控时间,以及最大限度地防止天然气在某一区域的大量积聚,是减轻井喷失控天然气爆炸后果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5.
管道内瓦斯爆炸温度与压力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瓦斯爆炸的火焰温度及压力峰值在管道中的传播规律,采用瓦斯管网爆炸测试系统进行试验,通过爆炸压力和爆炸火焰温度采集系统采集数据。在相同点火能量和点火位置的条件下,分析了体积分数对瓦斯爆炸的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的影响,及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随管道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瓦斯体积分数低于9.5%时,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随瓦斯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同一体积分数下,温度峰值最大值出现在最接近爆源的位置,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接近爆源的温度峰值下降较明显,随管道延长,温度峰值的下降减慢且趋于平缓;温度峰值与传播距离近似呈三次函数关系;冲击波压力峰值随管道传播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矿井火灾是采矿业面临的安全生产问题之一。该文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新的矿井瓦斯防爆监测中最重要的成分氧气的检测策略,在矿井火灾中做出预见与预报。对于密封区域,发生瓦斯爆炸危险安全区时氧气浓度小于8%,按照国家标准,本矿要求氧气检测精度达到1%。氧含量监测系统受到气体气路、传感器运行、信号调理与处理情况和终端处理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影响。该文通过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分别对氧含量监测系统进行硬件线性开环标定与软件线性闭环标定,并采用著名的OriginPRO数据分析软件对系统采样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以达到对软件线性闭环标定进行程控规划和信息实时纠正,使系统氧气含量监测灵敏限小于0.36%。  相似文献   

17.
高炉喷吹用贫瘦煤爆炸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 L球的密闭容器中,对4种潞安贫瘦煤的爆炸强度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分析了煤粉质量浓度对爆炸后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并计算出相应的爆炸指数.实验数据表明,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都随煤粉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4种煤粉中常村喷吹煤最大爆炸压力最大,为0.7419 MPa;漳村喷吹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最大,为43.54 MPa/s.爆炸指数都在9~12之间,均小于爆炸指数分级中对弱爆炸性定义的指标20.可知4种煤粉都属于弱爆炸性煤,可以比较安全的用于高炉喷吹.  相似文献   

18.
采用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对PTA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首先分析了PTA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其次对其生产原料、生产流程中的高温氧化反应、加氢反应阶段的火灾危险性以及PTA装置的包装工段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接着运用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系统地对PTA生产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了评估。文章选取该装置中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的高温氧化单元以及加氢精制单元为评价单元。并依照火灾爆炸指数法的评价程序进行评价,确定物质系数、单元危险系数、火灾爆炸指数、安全措施补偿系数、危害系数等一系列参数。最后就评价结果及各单元补偿前后危险程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防止PTA生产装置燃烧爆炸的安全对策措施,文章为后期系统深入地研究PTA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