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序》里倡导:“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在20世纪末的今天,已日益受到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的推崇和实践。一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即走“自然之道”的热潮,开始席卷现代都市人生活各个领域,并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即“养自然之身”,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奇特功效。  相似文献   

2.
熵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抽象概念.按熵之理论,自然熵增和逆熵增维系着生态平衡.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摄取资源并排放污/废水等熵增产物会促进物质熵增并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生物消亡.而缓释、甚至抵消这种“人为熵增”则乃实现蓝色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如今,人为熵增所引发的自然物质熵变循环塌陷是不争的事实,“自然熵增”之原生态方法显然已不适合大规模处理城市污水,“加速熵增”的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显然也已不合时宜,只有发展“逆熵增”的污水处理资源、能源化技术才是人间正道.通过对熵的具象化释义,揭示出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以及污泥填埋方式为“加速熵增”过程,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只有模拟元素循环的自然的“逆熵增”过程,才能使得污水处理走向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污水资源化与能源化首当其冲,一定是未来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人工缓释熵增(高效低耗污水处理技术)和促进逆熵增手段(资源与能源化技术)才能抵消人为熵增造成的影响,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姜妮 《环境工作通讯》2011,(12):F0003-F0003
2011年12月2日,以“共环保·感非凡”为主题的201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在北京举办颁奖典礼,30个优秀民间环保组织与个人荣获了自然环境保护一先锋奖、自然环境保护一传播奖。其中,西藏的“潘得巴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和北京的“垃圾围城”项目分别获得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九五”期间江苏省自然保护工作已确定,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为重点,以“三创建”和流域环境管理为龙头,全面推动自然保护工作。 首先,继续开展“三创建”活动,“九五”期间全省10%以上小城镇建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创建100个清洁文明生产乡镇企业、创建“生态村50佳”。这项工作是“611工程”的延续,巩固和扩大“611工程”成果,促进本世纪末江苏省全面实现小康。 其次,抓好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严格贯彻执行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组织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淮河流域关停所有5000吨/年规模以下化学制浆造纸厂,完成超标排污企业的限期治理和关停并转,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1998年1月1日起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开展流域污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体废物兼具“资源”和“环境”双重属性以及污染“源”和“汇”双重属性,其妥善治理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系统阐述了黄河流域不同类型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利用处置能力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黄河流域固废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偏重、固废增量存量压力大,无害化处置存在短板弱项,底数不清、环境风险较大,流域上下游、固废水气以及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等协同治理不足.根据流域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行业产业特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建议以“无废流域”建设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补齐利用处置能力短板,着力防范重点领域风险,推进固体废物协同治理等.  相似文献   

6.
罗敏  刘伟 《环境保护》2024,(5):17-19
<正>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决策部署、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纳入立法规划。为更好地了解“国家公园法”推进情况,本刊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吕忠梅。  相似文献   

7.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遗迹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以及由此派生的成因多解性等特点。探讨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有关分类问题:①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兼为“地质遗迹”和“古文物”的双重属性,导致自然保护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交叉,按溯及既往原则提出供比较选择的处理方案;②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在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中的地位,强调古、今生物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地质遗迹的宏观背景意义;③自然遗迹的“生命周期”现象对于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分类和管理的意义。对续建古生物遗迹类型保护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温以才 《环境》2000,(9):23-2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状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美。老子曰:“道法自然”,人们应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风景画(我国称之为“山水画”)这种直接讴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样式首先根植于画家热爱和赞美自然的环境文  相似文献   

9.
风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抚顺来得户旅游度假区环境影响评价为例,提出了一个适用钢景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并指出当前风景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以“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并重”的自然保护方针为基础,论述了风暴我开发建设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今后风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说明了在按照自然保护方针、自然优先原则和严格的管理前提下,风景区开发建设,是可行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正>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华基金”)是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发起的非公募慈善组织基金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华基金“生”于生态,“立”于生态,始终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宗旨,全力支持开展湿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项目及活动,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合作启动“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并打造了“自然教室计划”“零废弃项目”“华·生态讲堂”“华·绿色论坛”等品牌项目,与政企社三方展开合作,  相似文献   

11.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  相似文献   

12.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村镇尺度下生态-生产-生活(简称“‘三生’”)空间结构与布局,对于特色小镇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山区以工业和旅游融合为优势的特色小镇“三生”空间布局,以茅台镇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通过10 m分辨率DEM、土地利用等数据,以主导生态功能和山区微地貌为约束条件,通过GeoSOS-FLUS模型开展了生态优先情景下茅台镇“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并与无地貌约束的自然演变和经济优先2种情景做了对比.结果表明:①茅台镇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在峡谷底、陡坡和山脊区域均有大量分布且面积数量差异较小,而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多分布在峡谷底部.②自然演变情景模拟下,河谷地带的缓坡和部分陡坡位置均被转换为建设用地;经济优先情景模拟下,缓坡位置的耕地较易转化为建设用地;而生态优先情景模拟下,林地实现了空间上的连通和聚集,建设用地主要在茅台镇中南部河谷地带以及缓坡地区适度扩张.③生态优先情景下,峡谷底区域“三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态空间面积从41.29 km2增至43.80 km2,工业生产空间面积由6.86 km2增至7.89 km2,农业生产空间由24.29 km2降至20.00 km2.研究显示,对于山区型村镇,微地貌约束土地利用模拟使得工业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集中分布在峡谷底区域,而生态空间则较多分布在缓坡和陡坡区域.   相似文献   

13.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自然银幕电影节”上,由中国摄影师奚志农历时十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获得了“TVE奖”。这是中国影片首次在这个电影节上获奖。 在英国著名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举办的“自然银幕电影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自然历史纪录片电影节,被称为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奥斯卡”奖。“TVE奖”是由国际环境影视集团(Television Trust for Environment)设立、专门鼓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奖项。“自然银幕电影节”自1982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都吸引了由BBC自然历史部、“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发现”(Discovery)等世界顶级制片公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新世纪又提出“以德治国”,于是,“法”、“德”并举相济便成了治国的施政方略。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应该“法”、“德”并举相济,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发展史,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进程中,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在探索着法治与德治的路子。中华民族崇尚环境法治。早在周代,我国就开始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且有了这方面的法令。如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A模式”,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全民机动化、资源大量消耗、一次性产品泛滥、过度消费等,总结经验教训,对比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 B模式”,主要特点是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指出中国继续以“B模式”的城镇化发展将不可持续,不再适应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探索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的“C模式”,即是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原则,走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日益成为“水泥森林”和PM2.5的“生产车间”,城市中的绿化植被不过是庞大的“水泥森林”中的零星点缀和PM2.5笼罩下的脆弱生机,只是划出一点空间给有限的自然生物一个及其有限的生存喘息,这种划出一块生态区域与真正的生态化城市相比具有相当大的距离.要将这种“划生态”转变为生态化,需要从生态美学思维的高度考虑城市园林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使城市掩映在自然生态之中,这才是对“水泥森林”、PM2.5和现代“城市病”的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球自然保护话语中的“保护兼容性”理念及其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政策与实践,以具有“保护兼容性”这一核心语料的自然保护案例、规划和管理政策文献为基础,重新审视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从大量实证研究中系统地总结并提出保护兼容性生计概念与实施路径。保护兼容性生计是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人们以一定的土地利用为主导或基础开展的自然资源利用、管理与生产经营等谋生方式。研究提出尊重社区私利来实现保护公益的生计实现流程,并以生计总体模式解析如通过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与价值实现推动自然保护地社区形成公平和可持续的生计。研究指出:保护兼容性生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社区形成与保护互惠的自力更生发展路径,需要顺应保护发展趋势扩展其空间适用范围和具体实现方式,并对其成效进行追踪和评估。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表现;是人的资本之“欲”与自然的生态之“理”的剧烈冲突;是自然对人的无知或贪欲膨胀的惩罚.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坐落在长三角地区,这里不仅自然山水资源丰富,而且人们追求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也矢志坚定。近年来,苏州高新区通过不断完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逐步建立起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系,不断推进区域工业向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1994,(2):32-33
“天一样辽阔”的腾格里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180mm,蒸发量300mm,沙漠表面最高温度达74℃,沙害尘暴频繁发生,年风沙天数高达300天,最大风力11级,植被自然覆盖率不到1%.新中国成立前,腾格里沙漠的前锋已逼近中卫县城西5km处.沙漠东南前缘的高大格状流动沙岭——“沙坡头”,又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域的“黄祸之源”.它给这里带来凄惨、荒凉和“天浑地暗”.1950年中卫固沙林场成立,开始致力于治理沙漠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工作.5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从这里穿过.中卫固沙林场又承担了该段铁路的固沙护路任务.经过林场工人和我区各族人民40多年的实践和创造,“麦草方格”固沙法把疯狂暴虐的“黄龙”锁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