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氚(~3H)是地球环境中一种重要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能量为18KeV的低能β射射线,半衰期为12.35年。氚在环境中主要以水分子形式存在。在大气降水中的环境氚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气层上层宇宙射线形成的中子和氮原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宇生氚,~(14)N n→~3H ~(12)C。大气降水中宇宙成因氚浓度据估计介于5—20TU之间,视地理位置而定。二是来源于1952年以来的人工氚,主要是来自热核爆炸。1963年达到高峰,在北半球氚浓度达到  相似文献   

2.
液闪法监测昆明大气中氚浓度刁仁平(云南省环境放射性监督管理所昆明650034)从辐射防护角度看,氚( ̄3H)是造成人体内照射的一种主要放射性核素。它可以被人们食入和吸入体内而造成对人体的内照射。因此,除对水体中的氚作监测外,对大气中的氚进行监测也是需...  相似文献   

3.
中子发生器运行过程中,由于在氚钛靶片上发生氘氚置换及靶片升温等原因,氚钛靶上的一部分氚将脱离靶而随离子源的氚气及真空系统洩漏的空气等一起被排放出来,对工作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4.
中子发生器运行过程中,由于在氚钛靶片上发生氘氚置换及靶片升温等原因,氚钛靶上的一部分氚将脱离靶而随离子源的氚气及真空系统洩漏的空气等一起被排放出来,对工作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5.
1 前言氚(~3H)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核素,放射能量为18keV的低能β射线,半衰期12.43年。在自然环境中,氚主要以水分子形式存在。在大气降水中氚有二个来源:宇宙射线和人工核试验。宇宙射线产生的天然氚比较稳定,一般认为大气降水中宇宙成因氚含量在5TU左右。从1953年开始人工核试验后,大气降水中人工氚含量急剧地增加,到1963年达到高峰,比宇宙成因氚高了三个数量级。之后,随着人工核试验的减少,大气降水中氚含量开始下降,70年代后趋于稳定。大气降水形成地表水,再渗透、转移成地下水。利用  相似文献   

6.
X591200601479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史建君(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5,26(4).-177~180环图X-5为了探明HTO(氘水)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  相似文献   

7.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氚水)在茶树-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两种形态氚(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的比活度,并应用具有相互交换的双库室开系统模型确定了茶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引入土壤中的HTO,不仅在系统积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扩散;HTO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茶树中,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不氚)远大于结合态氚(或结晶水氚);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茶树植株中的总氚比活度Ct(t)=314.09(e^-0.0569t-e^-0.3777t),土壤中的总氚比活度Cs(t)=136.73e^-0.3777t 112.22e^-0.0569t。  相似文献   

8.
氚水在模拟海水生态系统中的积累、迁移和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氚水在模拟海水生态系统中的积累、迁移等特性。试验期间,海水中氚的含量随时间逐渐减少。底质对吸湿性水氚的积累呈递增趋势,而对结晶水氚没有明显的积累。自由水氚是氚水在缢蛏和中华乌塘鳢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结合态氚在这两种海洋生物中的含量均很低。缢蛏和中华乌塘鳢对氚水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说明它们对氚水都没有明显的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探讨了结合态氚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或水)中的氚水通过作物根系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并在作物各部位形成结合态氚;作物体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作物籽粒中的结合态氚的比活度约为2~3Bq/g,玉米籽和稻谷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高于其余部位,而大豆籽则与其他部位相当.对3种作物中结合态氚比活度的变化动态进行指数回归分析得: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的比活度分别为Cm(t)=1.14(1-e-0.0509t)、Cs(t)=1.65(1-e-0.0595t)和Cr>(t)=1.29(1-e-0.1027t),经方差分析表明,各拟合方程较好地反映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  相似文献   

10.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 ,用 4 -7伏的直流电场作用于不同尺寸的磷酸铀酰氢 (HUP)消氚电极 ,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 ,考查了它们的消氚特性。对于含 ( 0 51 -1 8 61 )× 1 0 8Bq氚 ,( 30 0 0 -1 2 0 0 0 )× 1 0 - 6 水分的 2 2升空气 ,消氚效率超过 95% ,用液体闪烁计数法 ,测定了消氚后磷酸铀酰氢中氚 ,其中的含量与被试验含氚空气中的氚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HTO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即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大值.结合态氚的形成和积累随时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富集系数(CF)值分析表明,海洋贝类对HTO没有明显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2.
净化含氚气体大多是采用氧化-吸收法。在一定的温度下,催化剂使氚气快速氧化成氚水,然后用干燥剂吸收。净化效率不仅取决于催化-氧化效率,而且取决于干燥剂吸收氚水的能力。 我们分别对A_(12),A_(10),A_7,A_(13),A_(14),A_9,A_(16),A_(17)等干燥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部分试剂的干燥能力、吸收容量、机械强度及不同温度下的解吸能力,为除氚工艺及共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含氚硅胶,设计了双层桶密封包装容器,即以镀膜铝桶为初始包装,内衬高密度聚乙烯(HDPE)不锈钢桶为外包装容器。含氚硅胶在镀膜铝桶内用环氧树脂浇注固定,密封;铝桶放入衬HDPE不锈钢外桶,间隙蛭石填充,垫圈密封。含氚硅胶包装桶氚释气率测量结果表明,20天内日均释氚率为4.62×10-5%;浸出实验结果表明,108天内氚日均浸出率远小于10-3%,满足氚废物包装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氚水开放性操作场所和氚标记化合物通氚实验时,周围环境空气中氚浓度的变化以及对操作人员尿氚和呼出气氚的影响。说明这些操作对周围环境空气的氚贡献是明显的,同时说明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氚的扩散,从而降低环境空气的氚浓度,并减少操作人员的氚摄入。  相似文献   

15.
氚水在大豆土壤系统中的迁移与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氚水在大豆-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分布规律.通过为期50d的模拟试验,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2种形态氚(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的比活度.结果表明:引入土壤中的氚水,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氚水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态存在于大豆植株和土壤中;大豆植株中的自由水氚比活度于6h时即达最大值(根19.4Bq·g-1;茎叶12.3Bq·g-1),随后便逐渐下降,而结合态氚呈缓慢增加;大豆根中的总氚比活度开始时高于茎叶中的比活度,而后趋于平衡,表层土中2种形态氚基本呈逐渐下降.运用示踪动力学分室模型原理对实验数据拟合得:土壤中的比活度Cs=88.37e-11.847t+7.38e-0030t;大豆植株中的比活度Cb=10.30(e-0.030t-e-11.847t).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云南会泽铅锌矿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δD、δ18O)和放射性同位素氚(T)取样测试,分析了矿山深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水力联系及年龄。研究表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矿区浅层地下水氚年龄小于30 a,深部中段地下水氚年龄在40 a左右及以上,地下水年龄由浅部到深部逐渐变老;由矿区浅部到深部中段,地下水的循环交替及可更新能力逐渐减弱,深部中段开拓将以消耗地下水静储量为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摧化氧化和吸附原理,研制了一台氚净化装置.它可使氚浓度为2.3x10~6Bq/L的未净化气体净化到3.7Bq/L,去污因子(D=未净化时排放气体的氚浓度与净化后排放气体的氚浓度之比)达6.2×10~5.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优化了超低本底液闪谱仪LSA 3000测量水中氚含量的最佳实验条件和测量方法,归纳总结出该谱仪测定低水平氚水活度的最佳测量模式、测量道值、静置时间等参数。并利用所得结论对青岛地区的环境水样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9.
对进入水稻田中的氚水在连作晚稻阶段的迁移,输运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滞留于早稻田中的氚水继续为晚稻摄取;与早稻情况一样,氚水中的氚仍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氚形式滞留在晚稻田各分室中,晚稻田水中和土肿的氚浓度均随时间单调地减少;晚稻地上部及根中的自由水氚及结合态氚浓度在采样期间也基本上随时间降低。  相似文献   

20.
氚水在模拟水稻田中的消长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氚水在模拟水稻田中迁移,输运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引入田水氚水,不仅在系统各隔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也向系统外迅速地散逸,氚水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下水稻和土壤中,水稻地上部中自由水氚浓度开始增大,至第8天达最大值后便下降,而结合态氚基本上呈增中趋势,稻根中氚浓度低下地上部,表层土中二种形态氚随时间的变化与水稻植株中情况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