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对北极航道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其通航历史和现状情况;然后,从全球气候变化大环境角度分析影响北极航道通航的多个环境因素,包括全球变暖、北极地区大气环流改变以及风力作用增强、冰盖本身性质的改变等;基于此,分析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北极航道资源发展三个"新常态"的趋势,即"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北偏移,环北冰洋国家崛起"、"北极圈周边政治格局改变,新北极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北极航道资源利用逐步常态化,北极航线贸易、船舶和人员专业化成为新特征";最后,综合分析提出我国在北极航道资源发展"新常态"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F0002-F0002
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饮用,在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  相似文献   

3.
0095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耳鼻喉科揭开北极神秘的面纱——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远征北极一瞥  相似文献   

4.
安徽沿江中心城镇“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1世纪“轴—辐”物流网络作为合理高效的空间系统,已经成为开放型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安徽沿江地区为案例地进行“轴—辐”物流网络的理性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在分析国内外“轴—辐”物流模式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诠释了“轴—辐”网络系统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空间效益等竞争优势及其负面效果。依据现有的资料、实地考察情况,选取了10项指标,运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安徽沿江地区41个中心城镇的物流中心性指数进行定量计算、评价,依此遴选合肥、芜湖和安庆三市作为安徽省沿江地区物流中心。最后依据三轴和完全覆盖原则、时间最短原则、多重枢纽配置原则等构建了干线通道和支线通道,形成安徽沿江地区中心城镇“轴—辐”物流网络。  相似文献   

5.
区域排污权交易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分析了排污权交易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污染权交易比传统的排污权交易意义更大,并提出排污权交易地区交叉补贴的设想:将发达地区的排污权交易所得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解决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乏力以及对发达地区的二次污染和发达地区环境容量资源短缺问题。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假设下,通过建立不同地区排污权交易模型以确定排污权交易总量及其交易价格以及交易所获净增纯收益等。太湖流域由于经济最为发达,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是目前我国最适宜率先进行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地区。通过假定太湖流域无锡和常州两市进行排污权交易,并利用两市1991—2000年的环境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区域排污权交易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而且也是协调环境区域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不同地区间进行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太湖流域等经济发达地区收效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发展冶金工业的资源、条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中游沿江地区有我国第二大钢铁基地─—武钢和国家重要有色基地─—大冶,冶金工业已成为区内的支柱产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利用现有基础和交通、区位、技术等优势,弥补资源和设备落后等不足,以求更大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农村发展为视角,城乡一体化为背景。详细分析了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特征、动力机制和类型。通过分析,文章认为促进京津唐地区农村一城市转型的因素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内部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来自于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推进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德国研究人员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的负效应将导致北极上空臭氧层的损耗比科学家原先估计的快3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像毯子一样,把热量束缚在地球大气层较低的位置。为使之达到平衡,位于地球大气层上方的同温层就变冷了。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随着北极上空同温层持续变冷,此处臭氧层的消耗也将大大加速。在过去10年里,科学家对冬季北极上方的气候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极地上方同温层的云量严重影响着臭氧层的损耗。冬季,同温层在距离地面2 0km处形成云层,…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阈值诊断及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异常有关的15项大气环流指数作为自变量,以旱涝急转指数为因变量,采用非线性非参数的分类与回归树方法(CART)预测旱涝急转成灾的危险性等级。CART不仅能够提取出主要致灾因子,同时可以诊断不同影响阈值条件下,旱涝异常的类型及危险性等级。研究结果显示,夏季和春季北极涛动指数、春季亚洲径向环流指数,以及春季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4项指标是旱涝突变成灾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旱涝急转成灾的危险程度具有很好的表征作用。当夏季北极涛动指数大于1.11时,更容易发生涝转旱事件(危险性等级为1级),而当夏季北极涛动指数小于或等于1.11,同时春季北极涛动指数大于或等于-1.11时,更容易发生旱转涝事件(危险性等级为6级),其他危险性等级的条件也可从模型中直接判读出来。采用2011~2013年的实测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非常接近,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的CART方法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致灾的等级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借助VAR模型验证2001~2017年三者的作用关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一步分析其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交通与生态环境互为因果关系,旅游产业分别与交通、生态环境呈显著单向因果关系,三者相互促进,但又彼此制约;(2)2001~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多数地区从拮抗和磨合状态进入耦合状态,并由中、低协调耦合阶段转为极协调耦合阶段,协调度滞后于耦合度;(3)长江中游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区域差异,2001~2006年武汉城市圈的表现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沙、南昌等少数中心城市耦合协调发展要优于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1.
在遥感图像基础上,利用GIS技术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在东西、南北和西北至东南3个方向上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梯度变化明显,并且在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从西北至东南方向的梯度变化最为复杂, 斑块数量与面积分别呈“升—降—升—降”与“升—降—升”的波动变化趋势,而边界密度与平均最近距离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两端破碎度高但连接性好,中部相反。针叶林从北至南的梯度变化最为简单,斑块面积减少,破碎度与复杂度降低,南北两端分布较多,中部较少。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格局在不同方向上的梯度变化研究为地震后该地区的植被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土地合理利用初探─—以江苏吴县为例张落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吴县地处太湖之滨,热量条件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由于已经处于热带北缘地区,柑格经常受到冻害威胁。此外,渍害、雨涝、台风对本区土地利用影响也较大。以常绿果树...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往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存在众多的缺陷,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其1978—199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江苏省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江苏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从1982年开始,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南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而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技术条件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推动肯定是不相同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分别考察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引入了一个包含异质型流动人口变量的函数。并对1985—1990年期间我国分地区流动人口的素质状况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仅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就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大约72.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而分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也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对中部来说,在此期间的流动人口不管是从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贡献上。还是从对本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贡献上,都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十五年环境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实现了快于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增长。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环境成本,评价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环境效率。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偏低,处于相对无效状态。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明显低于传统效率,经济增长付出了较高的环境代价。西部大开发以来传统效率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走势变化。西部地区省份环境效率在全国排名靠后,各省份的环境效率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其中重庆和四川排名不断提升,新疆排名逐步回落,内蒙古和广西在西部地区排名相对靠前且比较稳定,云南和陕西一直处于中间水平,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排名相对靠后。西部地区环境效率2000—2003年上升,2004—2010年不断下降,2010—2014年趋于平稳。西部地区环境效率低于东部地区且差距大,也低于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收敛性检验发现,西部地区各省份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环境效率差距逐渐扩大,与中部地区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先扩大后缩小。本文同时采用了Tobit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环保投资力度对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存在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攀西——六盘水地区是个资源富集的“金三角”。通过交通先行,加快资源开发,对增强21世纪经济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生态环境恶化,急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7.
鲁中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1980—2014年逐日降水数据,统计极端降水阈值,并利用线性倾向率、Morlet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EOF)等方法分析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鲁中地区日极端降水阈值为33.2—40.4mm,东北部平原最低,山区最高,日最大降水量由中部地区向南北两侧递增;鲁中地区极端降水日数随时间呈非显著性增加趋势,2002年为突变发生年份,有2年的主要变化周期,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但在第二特征向量上呈现山区和平原变化的不一致性;年极端降水强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1992年为突变年份,年极端降水日数占年降水总日数的5%,贡献了32%的年降雨量;鲁中地区极端降水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平原地区出现在10月,山区出现在11月,最多出现在7—8月,月际变化的地域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多年来对湖北省酸雨的监测结果,报道了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湖北省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以南和四川盆地以东的鄂西地区,降水的H^ 浓度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酸雨的高峰期出现在夏秋两季。对降水中各离子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致酸物质以SO2为主,各地的制酸机制和酸性物质来源与当地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气象条件有关。由于接地逆温、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在湖北东西部地区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降水的酸性物质来源有大气输送和局地污染源排放两种,西部地区降水中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局地污染源排放为主。对1996—2000年的酸雨量比率和酸雨检出率进行Daniel趋势检验表明:湖北省的酸雨范围在逐渐扩大,污染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数量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投入—产出—受益"三维视角下构建了2003-2009年中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数,并对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环境公共服务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为在晋升体系中考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因素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级间环境公共服务绩效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环境公共服务绩效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较之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化率高的地区较之城镇化率低的地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水平更高。中国式财政分权并不影响省区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出水平和受益程度,但是存在"诱导"地方政府降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内在激励,并造成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下降。政策建议是:政府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同时将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纳入考核。  相似文献   

20.
泛长三角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3-2010年产业和环境数据,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探讨泛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重心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构建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泛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东北方向,两者重心轨迹均朝西南方向移动,其中环境污染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高于产业发展重心的移动,两者的轨迹演变趋势存在着一定耦合关系;②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地区间产业发展极化程度下降明显,不均衡性趋于减缓;而环境污染极化程度无显著变化,地区间差异仍比较显著;③根据产业集聚与污染格局的空间关联程度,将泛长三角地区划分为高集聚—高污染、高集聚—低污染、低集聚—高污染、低集聚—低污染四种类型区。本研究可从空间效应角度为产业转型—转移与环境污染之间关联机理探讨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