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爱古树     
我爱古树张培安在我国和世界各地的风景旅游区,常能看到一些古树,古树是大地之母的造化,是活着的文物,是一个地方人文历史有生命的纪念塔。笔者的故乡济宁市的古槐路雄踞着一棵古树,这棵古树雅号“山阳古槐”,因其所处的古槐路有一地名──渔山,古槐位于渔山之南,...  相似文献   

2.
《世界环境》2004,(6):51-51
关于格陵兰岛名字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大约是公元982年,有一个挪威海盗,他一个人划着小船,从冰岛出发,打算远渡重洋。朋友都认为他胆子太大了,都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后来他在格陵兰岛的南部发现了一块不到一公里的水草地,绿油油的,十分喜爱。回到家乡以后,他骄傲的对朋友们说:“我不但平安的回来了,我还发现了一块绿色的大陆!”  相似文献   

3.
大海亮出的黄牌──下个世纪没鱼吃吴衍秋我家有小儿,不足两岁,因家住海滨,又听人说吃鱼的孩童更聪明,于是大人常常到鱼市买鱼,常常给他做鱼吃、每每有人逗他。问道“你今天吃的什么?”他总会也只能会回答你“鱼”!这固然是小儿语言系统尚不发达的原因,然而,我却...  相似文献   

4.
郭耕 《沿海环境》2002,(2):22-23
在一些平整的草坪边上,人们不难看到护栏 和提示牌:“保护草坪、人人有责”、“生命可责,让我活着”、“小草美丽,践踏可惜”……随着绿色大潮的涌动,现在人们逐渐知道,绿色是生命之本色,是时髦之颜色。为使绿化工作尽快见效,一时间种草之风席卷城乡,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这些人工草坪不是有病就是干瘪或斑秃,或怕冷怕热,或怕踩怕压,或怕旱怕涝。而那些野地杂草,尽管一岁一枯荣,却顽强地活着,遇雨水就疯长,任人践踏、割除、甚至焚烧,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为什么人…  相似文献   

5.
杨伟民 《环境导报》2003,(22):28-30
因广州的“吃文化”而吃出的扰民问题,在进入新世纪会如此彰显。其实并不难解,因为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因为人们不再想“吃着”并“污染着”,而是想健康地活着。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YellowRiverDeltaNatureReserve赵青秀(山东东营日报257091)“精卫填海”和“愚公称山”,只不过是美丽的传说,而真正的“精卫”和“愚公”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母亲河──黄河,是她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  相似文献   

7.
生命选择了地球作为自己的母亲和家园, 世间万物在这坚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在地球上构成了一张稳定而义充满生机的生命之网。但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们却总是以征服者、开发者、改造者的面目出现,君临一切地利用着、享受着、挥霍看,造成了地球环境的严重恶化和生物资源的快速衰竭。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保护地球的环境中。在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的一座小山村里,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水族农民,近30年来,他不怀任何功利心,锲而不舍地投入环保研究和宣传──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环保疯子”的彭兆幸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这是联合国环境署制定的199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20世纪中叶时,人类登上月球,从太空中第一次鸟瞰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宇航员看到的一颗小小的蔚蓝色星球,它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脆弱……。3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时,这颗行星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生存的“伊甸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人类就企图主宰地球,驾驭自然。10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人类历史上,由于农业文明发展不当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古巴比伦王国的衰落,玛雅文明的消亡,富…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原材料涨价、用工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我认为,破解中小企业生存艰难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就中小企业生存困境破解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述。  相似文献   

10.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时时关注着中国的环境问题。最近,我听到温总理这样说道“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位环保总理”,这是他在会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成员时说的。  相似文献   

11.
他们给自己起了个“野牦牛队”的名字,在可可西里,野牦牛最温柔,也最强悍。他们在为捍卫人类生存而战--可可西里现有藏羚羊仅5万头,每年竟要被盗猎约2万头……  想象中,长年与因贪婪而疯狂的藏羚羊盗猎者搏斗的“野牦牛队”队长,一定十分悍。然而,梁银权一开口,缓缓的陕西口音让人想起“走西口”的温情。他那慈眉善目的婆婆脸始终笑意荡漾,只是整个儿紫红色的脸膛,留下了西部高原阳光与风沙的印迹。他说,我们为自己起了个“野牦牛队”的名字,是因为在可可西里,野牦牛是最温柔、最强悍的野生动物,没人惹它时温顺无比,有人…  相似文献   

12.
收起脸谱     
古人做戏,大概免不了摆摆脸谱。摆脸谱的好处之一,恐 怕是方便观众根据脸谱的不同分清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但有时候“坏人”为了冒充“好人”,也在脸谱上做做手脚,观众一不小心,就难辩是非,甚至会把他当“好人”来看。 今年参加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就看到了不少这样的“脸谱”:某些超标排放的企业面对“一控双达标”的大限,根本就无动于衷,甚至耍出一些花招,企图蒙混过关。好在记者们还能识破他们的花招,当场予以揭穿并提出批评,而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几乎无一例外立即表现出“痛苦状”──承认这不好、那…  相似文献   

13.
声音     
《环境》2007,(7):9-10
“他们肯定都不希望化工厂关门,化工厂一关门,他们就没工作了。厂里的工资此种地强多了。” ——太湖蓝藻事件之后,有记者到太湖沿岸化工厂聚集区采访时,当地一名司机告诉记者,为了生存当地人还是希望这些排污严重的化工厂留下来。  相似文献   

14.
清河日志     
单力 《环境》2005,(1):38-39
那人一大早站在岸边,看着我在船上忙碌。干我们这活,忙乎整天都没人说句话,好不容易遇上个不嫌脏乱差的,我就陪他耗上了。他扔给我一支烟,我邀他上了船。他不避脏乱,于是我们聊了起来。来人聊到了“博”。我说我不懂什么是“博”。那人吡牙裂嘴双手急切地比划了半天。我说那不是日记嘛,这么费劲?那人笑了,说没错那就是“BLOG”。  相似文献   

15.
振文 《环境》2003,(12):24-24
“李师傅昨晚疯了,半夜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某机械厂,人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哎,你别说,我最近也发觉他经常自个发呆。”“我也觉得他好像走路晃悠悠的,说话也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16.
还我一片兰天──许昌市水泥厂治理粉尘污染纪实周光敏这里讲述的是一个真实地故事。它发生在河南省许昌市。1958年,在这个中国历史上被称之谓“大跃进”的年代,在中原大地的汉魏故都西南郊,在当年“曹孟德”挖凿的“运粮河畔”,一改昔日的荒凉田野,一座年产3....  相似文献   

17.
职工信赖的厂长──王进龙山东省新泰市化工总厂安全科王进龙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务实、开拓、高效”的原则,他心系广大职工,把企业当成他为国家多作贡献的阵地,使一个县属小氮肥企业,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国家二档企业。新泰市化工总厂下属7个分...  相似文献   

18.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安全──一个生产调度员的工作体会云南溶剂厂顾世诚我从事生产调度工作已有8个春秋了。8年来,我深深地感觉到,企业的生产是优质、高产、低耗和安全的统一,其核心是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对此,我谈谈企业生产与安全关系的体会,目的是希望企业上下统...  相似文献   

19.
亚卓 《环境》2009,(7):24-25
我是从孩童时候开始,就与鼠兔有了“缘分”。 那时,我整天在抓鼠兔。我完全是一个“专家”,谁想抓鼠兔,可以向我“请教”。鼠兔一般有很深的洞,而且洞口通着另一个洞口。鼠兔注定生存于草原上,草原也注定拥有鼠兔。造物主当初是否打了“瞌睡”,无意间把鼠兔错放在高原上,否则,鼠兔怎么会有如此坎坷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20.
马少华 《沿海环境》2001,(10):23-23
东北一所高校的学生最近准备南下,组织“百所高校千里行,万人签名爱环境”活动,向全社会发出“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家”的紧急呼吁,并要求得到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在媒体工作,时常听到这样的活动和这样的请求,有的风风火火,有的再无声息。说实话,我不知道这都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而目也担心,太多的签名立誓,太多的“紧急呼吁”,反而给人们造成感性麻木。倒不如各在各家,能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得了。 环保的问题,知易行难。千里行、万里行或“呼吁”等活动,无非为“知”──让更多的人知道环境危机和环保道理,这样的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