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及生态失衡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运营策略,因此,研究影响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因素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基于三重底线(TBL)、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构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将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因素划分为社会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环境系统。运用元分析研究方法,综合37篇相关实证研究文献,对三类影响因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关系强度做了系统地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变量对其的调节作用。元分析结果发现:生产系统因素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正相关关系强度最大,社会系统因素次之,消费系统因素最小;三类因素对内部环境管理、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回收各实践环节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所在行业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则不明显。这表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受到社会系统因素、生产系统因素和消费系统因素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其作用强度受到行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研究以更细微的视角洞察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丰富了三重底线理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是对该领域当前文献的一个有益补充。本研究得到的结论有利于政府有的放矢,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促进政策;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和内部资源约束,优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组合,以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环境战略生态在逻辑层面存在根源性差异,如何实现环境战略逻辑融合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该研究以长三角及珠三角工业经济带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建立“供应链压力-战略柔性-管理者环境认知”分析框架并构建“绿色创新细胞模型”,结合NCA和fsQCA方法,运用动态视角探究中国企业环境战略生态与绿色创新绩效的复杂因果关系及演进逻辑。研究发现:①近年来中国企业环境战略生态中“反应”与“前瞻”的逻辑权衡混合使得环境战略边界融合,双元混合主导型逐渐呈现出对绿色创新促进性更强、适用性更广的战略优势。②供应链压力中环境规制与竞争压力对绿色创新的正向驱动作用呈减弱趋势,而以市场压力为主导的单一驱动力的有效性正逐步凸显。③战略柔性与管理者环境认知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者互补形成的绿色创新内在驱动力可近似替代外部供应链压力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但若二者无法协调甚至相矛盾则会对绿色创新绩效提升产生抑制作用。文章引入时序fsQCA方法,探究环境战略要素的多元组态对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动态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环境保护机制要真正内生于企业,需要依靠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的创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的创建需要内外因素的强力驱动,外部驱动因素除了政府管制外,还有诸如外部市场风险管理,各类投资者、消费者和积极环境主义者,保有和吸引优秀雇员等外在驱动因素;而内部驱动因素则主要包括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内涵的企业文化、互动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等.目前,发达国家一些高绩效企业已实施了一系列自组织环境管理的实践,取得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要积极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的创建及发展,有必要实施一系列策略,以充分发挥内外驱动因素的强大驱动作用.该策略具体包括有:一是要积极创新管制制度及工具,特别是要重视信息工具的利用;二是要积极塑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构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EMSs),广泛应用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四是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增强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对自组织环境管理创建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差异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不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应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基于这一理解,从可持续协调发展入手,建立了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2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区域综合发展的测算方法,提出了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指数。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江苏省内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农业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层次模型,运用熵值法对湖南2001~201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明: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呈现上升态势。但是,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最快,资源和社会子系统次之,环境子系统最慢,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根据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增强整个系统的有序性和协调性,是提升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差异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不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应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基于这一理解,从可持续协调发展人手,建立了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2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区域综合发展的测算方法,提出了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指数.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江苏省内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相结合,研究企业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可持续创新,即企业改变产品、服务或流程使之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同时避免产生对社会和环境的外部性问题的创新活动。在对通过创新和市场机制协同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国外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和评述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破坏性创新和社会嵌入理论,建立了企业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可持续创新的概念框架,将企业竞争策略的改变与宏观发展模式的演化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企业应对宏观发展模式在技术、价值链和行为规范三个层面的变革所采取的一系列竞争策略的改变,即通过底层或新市场破坏性创新以应对可持续技术的广泛应用,嵌入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网络以应对经济发展对低收入人群的包容性要求以及改变企业的价值观与战略工作匹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框架有助于企业理解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变革采取合适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协同解决宏观和微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解决环境和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污染协同控制而带来的狭义协同效益研究,国外已经开展了20多年的研究;如何从宏观角度来探究在解决环境和气候问题,同时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益是学术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与环境和发展有关的广义协同效益研究领域进行了回顾,对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大类文献进行梳理。规范分析的思路是将能源、环境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使用动态优化理论方法,推导各要素的最优增长率;实证分析则是使用国家或城市的实际发展数据,估算与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增长率的最优值,并将此最优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评价实际发展的可持续程度。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本文指出广义协同效益研究已兴起但尚未形成完善体系,至今仍未出现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健康、教育等诸多因素都考虑在内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以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探讨同时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益研究目前还很缺乏。广义协同效益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考虑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能为分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三者关系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且研究结果也可对本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生计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要素,生计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载体,因此,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计资产的增加和生计策略的优化。本文在查阅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剖析减贫机理-提出减贫路径"的研究思路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从生计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生计策略等两大方面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在对文献研究结果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中国贫困治理框架,其中心思想为:贫困农户处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地理区位等因素组成的脆弱性生计环境中谋生,生计环境对贫困农户生计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农户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可以识别出贫困原因,探明生计发展的约束或短板因素,找出农户生计构建的突破口;然后通过相关政策实施的扶持,帮助贫困农户建立能适应各种外部环境的可持续生计策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可持续的生计产出和稳定脱贫。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时空差异及动态研究、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低碳供应链中政府与核心企业进化博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因此,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引导企业主动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政府和低碳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博弈主体,通过分析政府和核心企业在不同博弈策略下各自的成本和收益,建立动态进化博弈模型,得出核心企业和政府监管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从而阐释了企业逃避政府监管的深层原因。研究表明,核心企业开展低碳供应链的收益和成本,政府对企业开展低碳供应链的奖惩力度,都直接影响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11.
绿色双元创新是企业获取绿色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基于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环境三方面要素对企业绿色双元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驱动企业绿色双元创新需要技术、组织和环境多重因素的联动匹配。突破式绿色创新存在三条组态路径,分别是政府环境规制下技术因素与组织因素驱动型、市场绿色压力下技术因素与组织因素驱动型以及依托绿色技术能力的组织因素与环境因素驱动型,绿色技术能力、高管环保意识和高管绿色创新支持是突破式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渐进式绿色创新存在四条组态路径,分别是政府环境规制下绿色技术能力与组织因素驱动型、市场绿色压力下高管绿色创新支持与技术因素驱动型、依托绿色技术能力的高管环保意识与环境因素驱动型以及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绿色技术管理与组织因素驱动型。突破式绿色创新与渐进式绿色创新路径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存在联系,但突破式绿色创新在技术、组织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更高且更丰富。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绿色双元创新实现路径,针对突破式绿色创新,应该进一步加强绿色技术能力、高管环保意识与高管绿色创新支持,关注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突破式绿色创新的支撑情况。针对渐进式绿色创新,应重点关注绿色技术能力与高管绿色创新支持两个核心条件,有助于加快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研究结果从多维交互视角系统归纳了企业绿色双元创新的差异化驱动路径,为促进企业绿色双元创新绩效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11家重污染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政府环保投入、公众环保意识、区域经济水平和社会监督水平等因素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说外部因素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现阶段企业环保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但其影响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小;公众环保意识和社会监督水平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无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完善企韭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3年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总体技术创新和分类型技术创新(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生产流程)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对分行业(重污染行业及非重污染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治理的成本压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还发现,重污染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靠外部环境规制驱动而非公司治理;环境规制更可能促进企业引入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流程而非新产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城市地铁交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环境、社会、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实现城市地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正在建设的兰州地铁,对兰州广大市民就城市地铁交通可持续发展认知、态度、建议作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安全可持续、空间可持续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实现城市地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经济过程追踪和量化碳流动与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前沿性研究课题。论文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多层次投入产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含碳流与碳排放模型,针对典型林浆纸一体化案例企业进行了计算分析。首先,依据森林抚育、采伐、备料、制浆、造纸、分销、碱回收等生产经营和工艺过程对林浆纸工业供应链进行层次划分,基于列昂惕夫逆阵建立了多层次投入产出模型;其次,在供应链多层次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隐含碳流与碳排放模型;最后,结合林浆纸一体化案例企业生产运营数据,采用可视化工具对林浆纸供应链各层次和部门的隐含碳流与碳排放进行计算和描述,找出了热点碳排放源与碳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应链的隐含碳流与碳排放建模与计算能够将宏观市场需求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微观生产工艺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探明市场需求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隐含碳流与碳排放的影响,为实现企业级碳减排监测和管理建立了理论与方法基础。(2)通过对供应链进行多层次划分,并将投入产出模型映射到多层次供应链,实现了基于生产经营和工艺过程的碳流、碳排放追踪与计量。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只要寻找到合适的载体和路径,就可以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层次对碳流以及其他各类生态服务流展开有效的计量研究。(3)对于林浆纸这类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和企业,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从生产系统优化、设备技术改造、新能源替代、低碳原材料使用等方面探索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路径,同时也为政府实施环境规制、制定碳减排政策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城市热岛是由地表特征、社会经济和气象等因素综合引起的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大量的研究分析了土地覆盖类型、地表覆盖指数、景观指数等和城市热岛之间的相互关系,忽略了气象因素以及气象因素、地表特征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在分析武汉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不同季节城市热岛强度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和热岛风险区探测。结果表明:武汉市各季节热岛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强烈的集聚特征。按春夏秋冬顺序,武汉市4个季节热岛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分别为地表特征、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和气象因素,四季对应的主要驱动因子分别是土地覆盖类型、夜间灯光、夜间灯光和气压。在11个驱动因子的交互影响中,四季热岛强度交互影响作用最大的分别为土地覆盖类型与夜间灯光、土地覆盖类型与NDVI、土地覆盖类型与夜间灯光、气压与土地覆盖类型或与NDVI。风险探测结果显示春夏秋冬平均热岛强度最高的分别为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裸地和低植被覆盖区,最低的分别是水体、水体、水体、植被;四季的平均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夜间灯光的增加而增加;NDVI子区域平均热岛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气压子区域平均热岛强度总体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些结果揭示了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异特征,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快速发展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结构性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区位经济发展、制造业升级与企业网络价值增值三维演进模型,指出当地经济在经历劳动、资本和技术驱动之后,未来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制度要素,区域经济重点是战略决策中心,而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在于管理决策的理论思想。而针对现有增长模型中内生要素不包含制度因素的不足,本文构建了纳入制度要素的增长模型,并运用仿真模拟方法,指出在资本产出弹性、储蓄率和有效折旧率完全相同时,制度促进环境下均衡状态时人均资本存量为制度抑制环境下的3倍,实体经济产出是制度抑制环境下的5倍,从数理上证实了制度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最后,依据国外经验,考虑制度在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差异性与配套性,论文提出促进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价值提升的制度激励体系,包括:宏观层面的政府购买促进高端产业发展、公共金融支持企业全球并购、专项研究基金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法律与外交政策保护等政府治理政策;中观层面的产业金融支持、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文化氛围、人才培养与公共事业提供等产业治理环境;以及微观层面的控制网络价值核心、整合资源提升产业链价值、加强运营控制塑造精益供应链等企业治理机制,以期对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推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为了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实现碳中和,指引中国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现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该研究基于中国2010—2019年30个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选取技术中和与环境中和作为碳中和双重促进机制,在时空演变的框架下,对中国区域碳中和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及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检验了中国是否存在由能源变革和环境绿化引致对碳源的双向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总体碳中和的逻辑事实,并探究了这些驱动因素的作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①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碳中和能力较高的聚集区呈现“向西辐射”的演变趋势,而碳中和能力较低的聚集区呈现“向北转移”的演变特征。②空间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碳中和能力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维度分别表现出多边效应、滚雪球效应和荣辱与共效应。③关键因素识别结果显示,能源变革是技术减排的重要手段,环境绿化是减碳平衡的有效措施,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并增强了碳中和能力。④与环境绿化相比,能源变革的驱动作用更为重要。该项研究的政策含义为:中国政府应综合考虑碳中和能力的多边效应、滚雪球效应和荣辱与共效应,通过采取科学的顶层设计、差异化的地区治理、一体化的区块联控等措施,形成卓有成效的政策连贯机制,碳中和目标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的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综合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属性决策问题。结合云南省属于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实际状况,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自组织、自适应的聚类功能,对云南省及各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可分为5类,云南省总体上属于其中的第Ⅲ类,即基本能够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绿色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已经有压力和动机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但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实践.探讨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因素,为政府推动和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在获得289份问卷的基础上,识别出制约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意识与能力、财务绩效和成本、供应链影响及政府法规等.进一步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政府法规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影响最大,而企业内部的意识和能力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此,中国政府必须加强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激发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而企业只有主动提高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