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江汉湖群围垦变化的遥感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监测江汉湖群的湖泊资源,研究湖泊围垦变化对湖区环境生态的影响,本试验利用陆地卫星遥感图象的光学仿射纠正技术和机助扫描统计方法,对湖北省湖泊的个数和面积进行了统计,并将八十年代初与五十年代末统计数据作了比较分析。发现江汉湖群的湖泊个数由五十年代末的609个减少到现在的309个,湖泊常年水位面积由4708km~2缩减到2657km~2.七十年代以来的过度围垦,使湖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调蓄、水产和水资源受到损失、研究表明.监测江汉湖群的动态演变,进行合理的湖区开发,加强湖泊的科学管理,已到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内城市湖体工程的实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湖体工程已经成为城市公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文章以贵阳市花溪湖体工程设计为例,分析设计条件及背景、工程设计理念与生态景观元素要点,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城市调蓄湖体净水工程设计的本质所在。具体设计了生态净化工程、生态驳岸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监测预警工程、水利高度工程以及综合管理工程。花溪湖工程设计在满足城市防洪安全基本要求下,能够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景观和生态等综合效益,为今后城市调蓄湖体净水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围垦的洪水位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闵骞 《环境与开发》1998,13(2):15-18
为解决鄱阳湖围垦造成的湖泊土地资源开发与湖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尖锐矛盾,利用水文学方法,计算出典型年洪水位在不同围垦背景下的洪水位过程,用以确定围垦的洪水位效应,并据此建立洪水位围垦效应与围垦面积的关系;估算再围垦的洪水位效应和退垦还湖效益及湖区大中型圩堤的抗洪能力,提出鄱阳湖区当前适宜退垦还湖面积为450km^2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龟湖水源保护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湖泊,是平顶山市区重要饮用水源地.针对水源保护区生态特征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构建入库河流生态修复、上游流域水土保持、河口人工浮岛、库区水体生物链、人工湿地及生态驳岸复合水生态系统等生态修复技术,为白龟湖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以及饮水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可使白龟湖水源保护区水质得到有效的保护,实现城市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5.
因为现有关于江河洪水调蓄区的立法只是将调蓄洪水当作蓄滞洪区的唯一功能进行保护,而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安全问题。所以,本文从维护生态安全的角度论述对江河洪水调蓄区多元生态功能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对生态安全属性的分析揭示了现有立法不能适应江河洪水调蓄区多元生态功能保护的需要。法律理应通过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和保护主体的革新,从“单一蓄滞洪水功能保持”逐渐过渡到。多元生态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古称彝泽,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它上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江、修水五大河流(以下简称“五河”),流域面积达16.2万km’,多年平均人湖径流量1457亿m’,大于淮河、黄河、海河三条河流径流量的总和,上游来水经湖盆调蓄后,由北部的湖口泄人长江,当水位21.69m时,水域面积2933km‘,最大水深29.互gm,平均水深5.lin,蓄水量150.l亿m’。该湖具有巨大的调蓄功能。同时,邵阳湖有滩地2787km‘,是良好的资源,但滩地开发与水利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根据实地调查和水文资料的研究,邵阳湖的围垦对长江洪涝灾害有重大影…  相似文献   

7.
黄河生态带建设是各地落实国家黄河战略开展的重要行动。本文以正面临林地、草地、湿地衰退,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生物栖息受影响等七大复合性生态问题的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从整体性、系统性、独特性三方面提出了多维复合空间视角下黄河生态带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实现途径。在流域层面,将林地、草地、湿地三类生态空间的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和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生物四种生态过程的安全性评价结果叠加,构建低、中、高安全水平的流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河流层面,研判出黄河干流大堤外10 km和一级支流两侧2 km岸边带内低安全水平区域面积占比最高,由此判别出黄河生态带的构成和空间范围。进一步结合不同地域景观特征划定其保护修复与治理区划。  相似文献   

8.
为开展城市补水型人工湖生态系统评价和构建研究,以广州市白云湖为例,评价了2010—2016年白云湖引水水源和湖区水质及水生态状况,分析了白云湖调水补水、防洪调蓄功能与水质达标、生态修复需求之间的矛盾。借鉴国内类似湖泊治理案例,根据水深、流速和功能需求等条件的不同,将白云湖划分为湖滨缓流区、深水缓流区、急流调控区、湿地保育区、休闲娱乐区和综合管理区,提出了水体围隔、鱼类调控、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生物操纵和食物网构建等技术措施,形成分区域、分阶段实施白云湖水生态系统构建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泊是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的天然屏障,而水库是现代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肩负我国防洪减灾的重任。为探明我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状况,分析区域防洪需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为评价指标,基于可调蓄水量与湖面面积以及防洪库容与总库容的数量关系构建模型,分别对我国湖泊和水库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1 475.47×108和2 506.85×108 m3,湖库洪水调蓄功能总量为3 982.33×108 m3。从空间分布来看,湖泊调蓄能力以西藏、青海、江苏等省以及西北诸河、长江、淮河等流域较强;水库调蓄能力以湖北、广东、湖南等省以及长江、珠江、黄河等流域较强;湖库综合调蓄能力则以西藏、湖北、青海、江苏、湖南等省以及长江、西北诸河等流域较强。从防洪需求来看,珠江、长江、海河、淮河等流域湖库调蓄能力与设计洪量的比值较小,防洪压力较大。针对珠江流域和海河流域,建议通过兴建水库等工程建设提高流域防洪能力;针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可结合退田还湖和水库建设提高湖库综合调洪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防洪建设和洪水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异龙湖退田还湖应按因地制宜、分期分类实施、适度退耕还湖、恢复湖滨带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湖泊调蓄能力的方针,从生态建设、移民安置、资金筹措等方面作好规划,并在流域的法规政策和具体管理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未开发前的长江江汉平原和江南三角洲地理环境十分相似,同属低平的冲积平原,故筑堤御洪成为开垦的必要条件。江汉平原采用了筑堤围垸的开垦方式,使地表起伏增大,荆江、汉水河床淤高,沿岸河漫滩、穴口、水系与湖泊受到淤积,使泄洪和调节径流能力降低,破坏了地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洪、涝、旱等灾害。江南三角州采取了塘浦圩田的开垦方式,不改变地表起伏,水系、湖泊都能得以长期保存,对某些不利的地理环境加以合理的改造,历史上洪、涝、旱等灾害显著减少。历史经验表明,对一个地区的建设,应根据其地理环境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开发方式。江南三角洲的塘浦圩田的开垦方式,是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估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大纲》中提出的五大目标,即生产力、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保护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选择54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了梧州市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运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对梧州市不同年份的土地经营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目前梧州市的土地经营管理仍处在初步可持续管理的前期阶段。评估方法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缓冲带能够有效减缓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长江经济带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对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讨论了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涉及的生态缓冲带位置选择、缓冲体系所占最低面积比率、宽度划定等一些基本的原则要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各汇水单元的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文水系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进行布局.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内林草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区域总面积的62.46%,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地和中下游的丘陵地带,在人口密集、农田密集的区域分布偏少;城镇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土壤类型空间差异显著,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及安徽省大部分区域的土壤多是黏性比较大,污染物迁移能力较低;而污染物迁移能力较强的砂质土或者土层较薄的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北部、西北部.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均有分布,且以水力侵蚀为主,建议在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域尽量减少污染源,重点布置缓冲带,增加该区域的缓冲力度.③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可以利用的中小型湿地、小型河流支浜的面积至少有1.4×104 km2,再结合林草缓冲带,就可以形成一个生态缓冲体系.④在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结果基础上,叠加土壤侵蚀强度和水系分布,将污染源区、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水体区作为缓冲对象,建立缓冲体系的重点区域,总面积约14.26×104 km2,占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6.95%.对照欧美地区的研究,6.95%的缓冲体系面积占比是偏低的,需要在长江经济带开展深入研究来确定适宜的缓冲体系面积比,推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自然资源及其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本 《自然资源学报》1989,4(4):308-318
本文简述了鄱阳湖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现状,分析了它们的特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但洪、枯水期湖水面积变化很大,枯水期由众多的子湖泊组成。它是一个过水性湖泊,年均迳流量高达1457×108m3,然而年际和月际变化很大,对长江水量调蓄作用不大,也不适时。总体水质良好,但已受到污染。鄱阳湖是本地区的日照时数、水体蒸发量和风能高值区,是气温调节器。鄱阳湖生物资源丰富,形成了完整的水域生态系统和水陆交替的湖滩草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事实出发,探讨了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带来的严重影响;据此,确立保护生态环境是根治洪涝灾害的战略措施,并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JianghanLakeslieinthemiddlereachesoftheYangtzeRiver,approximately39thousandsquarekilometersinarea.Itisrenownedasa“countryoffishandrice”inChinaandanimportantbaseofagriculturalandindustrialproduction.Thelakesinthisareaaredividedintofivety…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富营养化问题致使该地区湖泊发生草-藻转换,限制了湖泊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湖泊环境问题是生态系统受外力长期胁迫的结果,湖泊生态治理与保护须充分了解系统的演化规律,但是相关认识受限于长期监测资料的缺失.为了厘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轨迹,更有效管理受损湖泊,选择西凉湖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记录代用指标粒度、元素和硅藻等,在高分辨率放射性核素定年的基础上,分析了近150年来西凉湖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凉湖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水体清澈,营养水平较低,沉水植物相对较少;而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导致湖泊营养水平升高,水生植被增多;硅藻群落结构逐渐由浮游硅藻组合向底栖和附生硅藻组合演替,同时沉积物营养不断增加,表明以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围垦和渔业养殖等为代表的人类活动深刻改变了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研究认为虽然湖泊营养在20世纪70代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富营养化标准,但沉水植被的生长限制了湖泊藻类浓度,西凉湖并未藻类暴发.同时也发现外源营养的增加通过湖泊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了湖泊的地球化学循环,造成了...  相似文献   

18.
湖泊生态安全及其评估方法框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目前我国湖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同时考虑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阐述了对湖泊生态系统及湖泊生态安全的深层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 该方法框架包括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流域社会经济活动对湖泊生态影响评估、湖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和湖泊生态灾变评估,以及在这4项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的湖泊生态安全综合评估. “4+1”湖泊生态安全评估方法框架既可作为对湖泊生态安全进行整体综合评估的方法,又反映了湖泊水生态健康、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湖泊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湖泊生态灾变4个过程对湖泊生态安全的影响关系,识别影响湖泊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 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启示我国湖泊管理应由水质管理向流域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其实质是解决好“人湖”关系,实现“人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瑞  刘操  孙德智  齐飞 《环境科学研究》2016,29(12):1872-1881
由于北京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再生水作为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的重要水源,用量逐年加大,随之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引起关注,往往需要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程改善水质.通过对北京城市部分再生水补给型河湖现有水质改善工程的调研,分析与评估北京市再生水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建设与运行效果,并与国内外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受运行时间、季节及后续维护的影响,其运行效果不稳定且逐渐下降.受汛期降水充沛及水量人为调控影响,城市河湖6—9月水质较好;水质恶化时ρ(CODCr)为40~50 mg/L,ρ(NH3-N)为2~5 mg/L,ρ(TN)为10~15 mg/L,ρ(TP)为0.4~1.0 mg/L.水力流动循环、循环过滤、化学除藻和生物调控等单项及相应组合技术是当前北京市再生水补给型河湖水质改善的主要手段.对于水质要求较高的再生水补给型河湖,可以考虑辅膜生物反应器或生物滤池等旁路生化组合工艺.与国外的整流域近自然水生态系统修复相比,我国河湖水生态修复更注重区域水质的改善,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为主;对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性与长效性关注不够,缺乏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为更好地发挥河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未来应在政策法规、协调管理及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