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东景 《生态环境》2008,17(1):133-137
污染物排放强度反映了单位新创造经济价值的环境负荷大小.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我国大陆30个省区2005年度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等7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年七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综合评价的全国平均水平为0.2154,东部各省区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比中西部地区各省区的小.然后,分别将我国东、中、西部各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最小数值作为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目标值,计算各省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潜力,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潜力具有显著的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最后,从增加环境保护投资、改善能源使用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辽河流域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丹  王彤  刘兰岚  白琳 《生态环境》2010,19(12):2953-2959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针对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前后的5个典型年份,从工业污染源空间特征出发分析了辽宁省辽河流域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工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城市群及沿海地区,且有不断集中的趋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辽河流域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有机污染物排放量高于无机污染物;重金属类污染物变化较大,1985—1999年重金属类以汞为主,2002—2005年期间重金属类以镉、铅和六价铬为主,2008年重金属类以铅、砷和六价铬为主;氨氮、COD的主要排放区域变化不大,挥发酚、石油类、铅、砷的主要排放区域变化很大,污染物排放区域转移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在浑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成  苏丹 《生态环境》2011,20(1):186-192
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全面把握流域水环境污染特征是水环境污染防治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水质标识指数可以完整标识水质评价指标的类别、水质数据、功能区目标值等重要信息,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基础上建立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能完整表达河流总体的综合水质信息,既不会因个别水质指标较差就否定综合水质,又能对综合水质做出合理的评价;既可以在Ⅰ到Ⅴ类中比较水质的优劣,亦可以对劣Ⅴ类进行评价。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浑河流域各不同河段水环境特征,将浑河流域划分为3个控制单元,根据2001—2010年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识别出各控制单元主要污染因子,并阐明了浑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本研究即体现了全流域统筹考虑的系统思想,又体现了分区研究的针对性特点,并首次将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应用于浑河流域水质综合评价,其研究结论对水质监测数据的评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亦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的提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珠江三角洲北部新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源类型法,在流域范围内建立林地、果园、旱地和水田四个全封闭的农业用地单元,并对四个单元出口处的径流量进行同步采样,分析COD、BOD、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的负荷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地表水存在着明显非点源污染现象,不同源类型,地表径流的污染程度不同.(2)不同源类型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强度不同,其中水田、旱地单位面积非点源负荷强度较大,果园、林地各项污染物的负荷强度相对最小.受地表扰动、施肥等人类活动影响,流域内水田、旱地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的关键源区.(3)流域范围内,不同源类型农业非点源负荷总量不同,其中,果园各项污染物非点源负荷总量最大,其次是林地,水田、旱地非点源负荷输出总量较小,流域范围内,源面积成为影响非点源负荷总量的主要因素.(4)相应的非点源污染治理不仅是关键源区,同时应关注大面积流失区.  相似文献   

5.
控制和削减农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现行的环境管理及产排污量削减与控制技术中还没有完整的农业污染减排的指标体系。该文阐述了构建农业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综合考虑不同农业生产类型污染物产排过程的特点,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3个方面初步构建农业污染减排指标体系,以期为研究农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核算体系的关键参数和制定减排核算技术方法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基于当前农业污染减排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识别出污染关键源区,可以提高非点源污染控制成效。通过清单分析定量核算农业非点源污染物(COD、TN、TP)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并以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和污染类型划分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提出了区划原则、分区方法和命名方法。该区划结果可以实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分级管理和分类控制。最后,以江苏省的64个县(市、区)作为基本单元(市辖区除外),采用该方法进行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龙墩水库典型小流域面源污染氮磷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高淳区龙墩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USLE)预测氮磷的污染负荷.利用SWAT模型的子流域划分模块进行流域分区,运用等标污染负荷和等标污染强度进行面源污染评价,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完成氮磷污染负荷的分级,从而确定关键源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总磷(TP)污染强度为4.95 t·km-2,污染负荷为124.25 t;总氮(TN)污染强度为10.96t·km-2,污染负荷为274.87 t.整个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为2.76× 109 m3,其中TN为2.75× 108 m3,等标污染负荷比为9.96%;TP为2.48× 109 m3,等标污染负荷比为90.04%,TP为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TP和TN污染负荷和流失模数均以旱地为最高,旱地是流域内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十一五"期间SO2和COD减排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体现分行业污染减排的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对各主要行业不同减排途径带来的污染技术减排效应进行测算,得到了各行业不同减排途径产生的技术减排效应值以及各行业污染技术减排的贡献度。测算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的SO2技术减排效应分别为2080万t、180万t、318万t,其中烟气脱硫工程在工业SO2污染减排中担负了主要贡献作用,贡献率为50.46%,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制品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的COD技术减排效应分别为309万t、103万t、135万t,最终给出了我国主要工业部门的SO2和COD技术减排效应对总减排效应的贡献度,分别为66.05%、51.10%,表明技术减排是"十一五"期间顺利实现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采用输出系数法,从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径流和畜禽养殖3个来源估算太湖流域跨界区农业面源COD、TN和TP污染负荷,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和均方差赋权法,进一步对区域内各地区污染负荷的入水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跨界区2010—2013年COD、TN和TP入水负荷总体呈下降趋势,4 a间高COD负荷区分布在湖州市和嘉兴市,高TN和TP负荷区分布在苏州市、湖州市和嘉兴市,畜禽养殖是3种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均占3种污染物总负荷量的80%以上。各地区污染负荷的入水强度评价结果显示,2010—2013年跨界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单位GDP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217 6、0.240 2、0.236 4和0.222 2,无明显变化规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单位面积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407 8、0.289 9、0.289 2和0.281 6,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面源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排放负荷,为城市面源防治提供借鉴有重要意义。在内江市将城市下垫面按照水文效应和面源污染特性不同划分为屋面,庭院,交通道路,城市水环境四类,每类下垫面中选取一定数量的点进行监测,根据选取的典型点位的监测结果,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污染物负荷,结果表明:(1)各类下垫面中,交通干道污染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屋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交通干道 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5.31 mg·L-1、280.20 mg·L-1、0.35 mg·L-1、2.29 mg·L-1、4.06 mg·L-1;屋面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5.56 mg·L-1、117.25 mg·L-1、0.13 mg·L-1、2.03 mg·L-1、3.63 mg·L-1。(2)不同材质屋面中,沥青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普遍较高,陶瓦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沥青屋面 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3.4 mg·L-1、56.0 mg·L-1、0.181 mg·L-1、2.529 mg·L-1、5.254 mg·L-1;陶瓦屋面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0.8 mg·L-1、45.4 mg·L-1、0.106 mg·L-1、2.099 mg·L-1、4.167 mg·L-1。(3)单次降雨COD污染负荷在34.6~73.7 t之间,相当于整个城区城镇生活污水不加处理排放1天;根据3次降雨监测结果估算全年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排放量分别为2177.1 t、2778.3 t、3.855 t、41.410 t、69.133 t,城市面源COD污染负荷是城镇生活源的近20%。(4)各类下垫面中,屋面的污染物排放负荷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庭院、交通干道、一般道路、城市水环境,一次典型降雨中,屋面对COD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为30.9%,庭院为28.7%,交通干道为24.7%,一般道路为14.9%,城市水环境仅为0.8%。(5)各类下垫面中,交通干道的初始冲刷效应最明显,其次为一般道路、庭院、屋面。根据分析得出结论:城市面源中COD、悬浮物的污染不容忽视;不同下垫面呈现不同的污染特征,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较低,但由于面积贡献率大,污染物负荷贡献率较高,均在25%以上,交通干道、一般道路五类污染物由于质量浓度较高,各污染物负荷贡献率均超过其面积贡献率,可作为城市面源防治的重点;截留和处理城市降雨初期径流对于城市面源污染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特征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珠江三角洲两种下垫面条件下,应用CALPUFF大气污染扩散模式,对特征污染物SO2、SO42-的扩散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并通过对4个典型区污染物月均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物分布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源下风方向地区受影响较大,污染物质量浓度明显升高,SO2和 SO42-年均质量浓度分别增加14.07%和3.31%;受影响范围、变化幅度与污染源排污强度呈正相关,变化幅度亦与污染源距离远近呈负相关。土地利用变化后,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四个典型区 SO2月均质量浓度都表现为升高趋势,且冬季 SO2质量浓度升高幅度最大,夏季升高幅度最小,临近污染源密集区的两个典型区SO2月均质量浓度分别增加33.6%和26.3%。土地利用变化不仅改变局地的污染扩散,也会对区域的污染扩散有一定影响,尤其对污染源分布密集区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影响强度最大。因此,建议人类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斑块,消除人工下垫面对污染物扩散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SO2排放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区域经济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污系数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六个因素,并进行了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差异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造成各地区SO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段SO2排放的减排因素不同。1999―2003年间,东部、中部地区能源结构和产污系数的减排效应显著,西部、东北地区能源强度和产污系数效应突出;2003―2006年间,东中西部污染治理和产污系数减排效应明显,东北地区能源效率减排贡献大;2006―2009年间,东部、中部的污染治理和能源效率减排贡献突出,西部的产污系数效应和污染治理作用显著,东北的产污系数和能源强度效应突出。建议按照不同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Leontief-type dynamic input-output analysis for total emission control of pollution. A dynamic input-output model can be described as a 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 In this paper an objective function to be minimized is chosen as the sum of pollutants emitted in a regional area throughout the planning period. It is assumed that consumption grows with a constant growth rate throughout the planning period. With this model, we can tell how to assign the elimination rate of pollutants to each production sector, under the constraint that the total emission standard is satisfied in each term of the planning period.  相似文献   

14.
● Established a quantification method of pollutant emission standard. ● Predicted the SO2 emission intensity of single cok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pollutant discharge standard on prediction accuracy. ● Analyzed the SO2 emissions of Chines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coking enterprises. Industrial emission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in China.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prediction of the emission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from single enterprise can determine the exact source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and control atmospheric pollution precisely. Based on China’s coking enterprises in 2020, we proposed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pollutant emission standards and introduced the quantification results of pollutant emission standards (QRP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 and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RFR) prediction methods for SO2 emission of cok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fected by the types of coke ovens and regions, China’s current coking enterprises have implemented a total of 21 emission standards, with marked differences. After adding QRP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of SVR and RFR decreased from 0.055 kt/a and 0.059 kt/a to 0.045 kt/a and 0.039 kt/a, and theR2 increased from 0.890 and 0.881 to 0.926 and 0.945, respectively. This shows that the QRP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the SO2 emissions of each enterprise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rictness of standards. The predicted result shows that 45% of SO2 emissions from Chinese coking enterprises are concentrated in Shanxi, Shaanxi and Hebei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The method created in this paper fills in the blank of forecasting method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 intensity of single enterprise and is of great help to the accurate control of air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15.
刘睿劼  张智慧 《生态环境》2012,21(4):694-699
烟尘是工业最主要的污染气体排放之一,它不仅威胁人体健康,还严重破坏区域环境。为了研究分析2001—2009年中国工业烟尘排放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业烟尘减排的建议与对策,文章首先根据中国工业的经济与环境数据,描述分析了2001—2009年工业烟尘排放的发展趋势,再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将工业烟尘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4个子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各子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发展变化情况,得出规模效应是工业烟尘排放的重要来源,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是工业烟尘减排的主要动力,而结构效应是未来烟尘减排的重要方向等结论。文章根据各工业子行业的烟尘产生与排放量,建议将化工及金属行业,水热电气供应业作为目前工业烟尘减排中的重点行业,这两个行业的烟尘产生量与排放量之和均达到工业烟尘产生量与排放量的80%以上。通过对比各影响因素对各工业子行业的影响程度,指出各子行业烟尘减排的主要方向与存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knowledge as regards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pollutant behavior.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PR). This region has major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global pollutant emission and also displays a wide variety of environments.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authors’ opinions on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pollutant behavior in the APR. Although differing responses can be expected across the region, there are clear implications as regards the short- and long-term behavior of pollutants. Effects can be predicted through modeling, but further data are required for model calibration. Nevertheless,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processes including global distillation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irborne transport of heavy metals, half-life of readily degradable pollutants, and eutrophication in water bodies. Particulates are expected to play a central role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successful predictive models will need to be based on particulate-mediated transport and behavior. Climate change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cause an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throughout the region, with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supply of both food and drinking water.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环境舱法测试美缝剂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释放量的方法,对市场常见的美缝剂产品的TVOC进行了测试,并研究了美缝剂的TVOC释放规律和主要污染物.同时对美缝剂的甲醛释放量进行了测试.通过对16种环氧树脂美缝剂产品的数据分析显示,美缝剂产品的甲醛释放量风险较低;75%的产品在第7天的TVOC释放量可达到500μg·m-3以下.但个别产品在28 d时仍有明显的VOC释放,显示其具有长期缓慢释放的特点.美缝剂释放的主要污染物为苯甲醛与苯甲醇,个别产品检出有甲苯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has made considerable attempt to decrease the emission of harmful gaseous pollutants to the atmosphere. This report reviews hazards due to foundry air pollution, measurement of pollution emission,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 and policies of pollution control. The pollutants discussed ar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1-hydroxypyrene, polychlorinated-p-dibenzo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相似文献   

19.
垃圾转运站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垃圾转运站空气样品进行分析,共检出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43种。其中国家《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污染物有4种,它们的含量相对较低,但波动范围较大;USEPA优先控制污染物有5种,虽然种类不多,但检出率较高,因此不应忽视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短链氯化石蜡(SCCPs)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于2017年5月被正式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A的受控名单.中链氯化石蜡(MCCPs)具有相似的性质.由于氯化石蜡(CPs)大量生产以及广泛应用,其在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本文综述了SCCPs和MCCPs的生产和排放,以及2016年以后文献报道的SCCPs和MCCP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赋存、分布特征,探讨了SCCPs和MCCPs的环境行为,同时指出环境中CPs的溯源、界面过程及区域传输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