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数量增加的相关对策。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比较经济利益、环境变化和灾害等因子对耕地数量变化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耕地保护需要进行多方面地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芜湖市近30年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2年的统计资料,通过计算递减率的方法分析了芜湖市近3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过程及空间差异.根据1990~2001年的详细统计资料,从国家建设用地、乡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个人建房三个方面阐述了耕地流失的方向,得出耕地流失的主要流向是建设用地占用,揭示了耕地流失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点对策,从而为研究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为芜湖市制定科学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安徽省各地、市50余年来的长序列统计资料,对安徽省耕地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应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结合,定量地诊断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安徽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耕地保护的对策,并将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该成果对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耕地资源总量虽在近几年相对增加,但总体仍呈下降趋势,且人均耕地面积下降速度更快,耕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省各地市耕地总量变化的动态平衡程度不一,德州市是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相对最好的地市,其次为青岛、枣庄和泰安市,莱芜市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状况较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经济活动、社会人口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为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了山东省人口承载力和2010年粮食短缺情况。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1980-2002年间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化中期(1980-1993年)和工业化后期(1994-2002年)。在这两个产业发展阶段,耕地数最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年均减少工业化中期大于后期,变化速度则是后期大于中期,利用效益后期明显优于中期。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发展是广州市1980-200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不同产业阶段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其中农业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城市化、客运量等因子差异较为明显,从而导致了不同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济南市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济南市1978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济南市耕地与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定量相关模型,预测了济南市的耕地将保持缓慢减少的趋势,建议采取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利用政策驱动来控制耕地减少,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全州县近30年来耕地土壤pH值变化状况,以及耕地土壤酸化的原因;提出了防止土壤酸化,提高耕地地力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8.
咸宁市咸安区耕地资源变化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减少是咸宁市咸安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分析1949~2000年咸安区耕地变化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近10年来引起该区耕地变化的原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及土地管理政策等,并提出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及建立耕地流转制度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许宗宪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090-1091,1101
耕地的数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耕地资源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基于1990—2005年的统计资料,阐述了安徽省耕地资源时序变化的特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安徽省耕地变化的21个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耕地演变的机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为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耕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震  贺振  贺俊平  张卫星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10-1111,1120
分析了河南省近30年的耕地资源利用现状以及耕地的数量变化,并对目前耕地利用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工业化、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为出发点,分析了山西省耕地资源利用的现状特点,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以及保护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锋  高松峰  袁春  袁涛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7):628-631,63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对矿业城市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以典型矿业城市——山西省朔州市为例,结合当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以当地2005年(规划基期年)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为基础,分析其动态流向特征,最后根据自然气候、社会经济条件与耕地质量的一致性,将规划期内(至2020年)朔州市耕地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探讨了各区域耕地利用、土壤改良和生态环境保护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云南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与水质变化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为例,通过面板数据方式分析对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库兹涅兹曲线相关内容对利用强度的分析以及与水质的动态变化情况,得到耕地、园地、湿地面积与湖泊含磷量存在一定负相关.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与湖泊含磷量存在一定正相关.牧草地、耕地、园地、湿地面积与湖泊含氮量存在一定负相关,建设用地面积与湖泊含氮量存在一定正相关.园地和耕地面积与污染综合指数存在负相关,建设用地面积与污染综合指数存在负相关.分析指出,滇池、泸沽湖处于流域协调区间,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程海处于流域冲突区间,洱海、异龙湖处于冲突区间向协调区间转型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垦区土地资源利用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分析指标,对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总量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有待提高;土地质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部分农场场址道路建设用地过大,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等5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0-2009年鄂南丘陵山区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集约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耕地集约利用内涵入手,通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鄂南丘陵山区200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对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鄂南丘陵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目前阻碍鄂南丘陵山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主要为农田水利投入不足,占用耕地严重等,因此应加强耕地保护力度,积极进行耕地整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耕地环境质量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6.
晋、陕、甘、内蒙、宁夏是我国煤炭及其它矿藏的开发区,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减少。利用丰富的、广泛分布的黄土资源复垦造地在这些省区是完全可行的。本文论述了黄土资源的特性以及利用黄土复垦造地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重庆市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重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志  张基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089-1092
耕地资源安全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又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借用生物学的承载力分析方法,设定耕地资源安全测度指标,建立了耕地资源安全测度模型,对郑州市1996—2005年10年来耕地资源安全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耕地资源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典型区耕地变化与GDP值变化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为了深入分析耕地占用与GDP值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区域之间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值变化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有利于平衡耕地占用与GDP值增长之间的矛盾,同时有利于“状态-压力-响应”体系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应用脱钩理论,引入了脱钩指数来分析不同区域各时点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值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确立了不同研究区耕地数量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耕地面积与GDP值的回归曲线。研究结论:耕地数量的变化与GDP值之间的关系因地域差异而表现不同,但是也存在一些相似点,即各个区域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的年份基本一样;此外脱钩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