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前进,社会的进步又会引发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有时是不协调的,这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比如:大约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发展的一次飞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往往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沙漠化等等,使得很多地方环境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200年前的工业技术革命,使人类从自然界获…  相似文献   

2.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存在于地球之上,我们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就是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崩溃了,那么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立的。我们通常讲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全世界的共识是两大主线,即两大核心内容。第一,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肯定  相似文献   

3.
神秘的自然界有着它自身铁的法则。没有人能忽视它的存在。在生态平衡的作用下,任何一种人为的破坏都会受到大自然加倍的疯狂报复!  相似文献   

4.
努力构筑生态屏障实现西部山川秀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子庄严 《青海环境》2003,13(2):50-54,64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 ,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恩格斯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类存在于客观环境中 ,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界 ,不断地从广度、深度上加强对自然界的影响力 ,成为自然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和破坏性的一面。前者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创造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而后者则因违背自然规律 ,破坏自然环境 ,导致自然界的报复。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和问题西部地区的地形架构 ,是漫…  相似文献   

5.
1传统生产力概念的缺憾传统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只理解为人类社会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而不同时理解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必须有所偿还,维护和保持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的能力。这种生产力观的片面性是造成当代环境危机的思想根源,使人类社会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以往的生产力概念出发,历史上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也同样是元限的,这必然导致在经济发展中采用了一种粗放式、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浪费。这种掠夺式经营只关心近期和局部的经济利益,无视资源环境和长远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栾贵勤  刘超  张可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46-348,F0004
生态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该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其根本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运行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土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和江西崛起中都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飘忽的事物     
正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一个家园,那便是地球。如果我们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超出了地球自然界的自痊自愈能力,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柳与鸭初春的日子,我回了一趟老家麒麟畈。我沿着清澈见底的沟溪之堤,溯流而上,走一走,停一停,偶或漫步,趁着不衰的兴致顺便探访一下这条熟视无睹的沟溪。无论是我在镇上上初中的时候,还是工作以后每次返乡,我都是在这条堤上  相似文献   

9.
任诗桐 《绿叶》2022,(12):62-66
<正>在她的视野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灵性,都值得被尊重。自然是一个整体,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与其他动植物同处在一个系统中。而人类不仅仅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界万物,甚至更需要向大自然取经和学习。“生态”一词,原本指的是在自然环境范畴内,生物生存的状态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今,这一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扩展到了各个层面,如政治生态、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0.
导读     
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以往人们较少将其与环境保护工作联系思考。朱锗镕总理在会年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报各中,提出了要“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朱总理的这一指示开启了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思路,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张宏、韩敏玉的 《论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与环境保护》一文,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的影响,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视和发挥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一、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的一切,包括肉体和意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全部依赖于自...  相似文献   

12.
郝未宁 《绿叶》2013,(4):107-113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行动。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十分紧要的任务。而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天津市则更需加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先进的世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护和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诉求。基于游客体验需求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对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和传承民族文化意义重大。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调研了当地古茶园遗产地,并对游客进行了访谈,通过Nvivo 11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扎根编码分析,游客满意的旅游项目和游客预期体验一一对应。结果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最根本立足点在于游客体验,包括知识、娱乐、情感、功能、人际导向等5种类型。基于此,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可开发科普体验、休闲体验、情感体验、康养体验、交流体验等5类项目,同时考虑游客、开发者、政府、社区居民等多主体进行针对性的生态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现有两栖爬行动物67种(亚种),其中两栖类28种,爬行类39种;珍稀、濒危种约占22.4%,经济意义大、有利用价值的种占29.8%,经济意义一般的种占47.8%。这些动物在科研、工艺、药用、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均有一定意义。本文对这些动物的利用现状作了评价,并对资源保护提出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贺领 《环境教育》2013,(7):69-70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因此,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地沙漠化严重、气候异常、"白色污染"随处可见、野生动物减少和森林被砍伐等问题既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又制约和影响到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山东省猛禽资源现状,山东省共有猛禽2目、5科、42种和亚种,它们对促进农林生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从"3S"到"3N"看旅游观念的环境伦理价值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海 《环境教育》2006,(11):61-61
自人类从自然界诞生的那刻起,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地球表面上的每一个角落。毫无疑问人类是向大自然索取最多、对大自然破坏最大的物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现实,促使人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应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也称之为  相似文献   

18.
<正>环境责任理论的背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地必然地与大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人类为了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不得不为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却在无意识中破坏了自然界自身早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工业化以来,人类利用手中的权利挥霍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肆无忌惮地捕捞、放牧、砍伐,原来的绿洲变成荒漠,水不再清、天不再蓝,人类的行为正在改变着整个生境系统。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 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相似文献   

20.
《环境教育》2005,(2):58-58
二十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动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它们曾经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孕育出无数生命的星球上,维系着自然界生与死的平衡。有一天,它们中自命为智慧的一族制造出了武器,杀戮开始了,灭绝开始了……今天的捕杀已不再是为了生存,更不知何时能够停止,直到地球上只剩下他们自己的时候,不知他们的枪口还能对准谁?……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可以抵御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