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两条主线论"考察中国文明进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审视,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除了存在传统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外,还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主线,本文以中国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为例证,初步论证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公平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四者的协调发展包括“有限协调发展”和“完全协调发展”两个层次,其实质是弱化、消除其间的消极关系和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和促进其间的积极关系,实现四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协调发展战略”应以不影响长远的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经济发展置于中心位置,强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同时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资源诅咒"一直是资源型区域经济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绿色经济时代的到来,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热点话题,研究"资源诅咒"在环境领域的存在性对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验证在环境规制调节作用下能源禀赋与碳排放的关系,考察"资源诅咒"在环境领域是否存在。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视角看,能源禀赋与碳排放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环境领域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有效的环境规制能够缓解甚至消除这一现象。按能源禀赋贫富分区域看,能源富集区的能源禀赋与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存在显著的"资源诅咒"现象,且环境规制能够有效缓解这一现象;在能源贫乏区则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域看,中部地区的能源禀赋与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资源诅咒"现象明显,且有效的环境规制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禀赋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进一步通过分阶段探讨环境领域"资源诅咒"现象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领域"资源诅咒"现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环境领域"资源诅咒"现象主要存在于经济发展中期阶段。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环境领域存在显著的"资源诅咒"现象,有效的环境规制能够明显改善并消除这一现象,资源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环境领域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9月,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地区召开。会议围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一中心议题,展开激烈的学术研讨。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关于生态经济学 对目前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以下看法:(1)研究生态经济学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中心,否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失去目标。(2)以人的客观需要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福利水平来判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辩证地对待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3)生态经济学判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标准应是生态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并以此来取代单纯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作为判断标准。在生产实践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的优化是不可能兼容的。但生态经济效益最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将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延伸到了人与自然,认为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本文从环境伦理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提出环境伦理原则的确立,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判断,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观照。  相似文献   

7.
环境-社会系统的三元结构是指人、社会和自然三元。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对这三元运动机制的协调。从环境-社会系统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三种生产的和谐运行与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演进.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整体的高效益。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是资源生产的矛盾和资源配置的矛盾.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在争取“人-社会-自然”和谐演进的前提下。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以及自然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煤炭城市普遍面临城市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城市人口就业形势严重等挑战。在低价高硫煤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缺乏、经济发展水平适中、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典型地区实施以多联产为支撑点的“合成气城市”规划,是这类煤炭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初步探讨了“合成气城市”规划研究的内容,并以山东省济宁市是为例分析了实施“合成气城市规划”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珠海市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最早创办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具有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对策和经验是:1.坚持土地管理的“五个统一”;2.坚持环境保护的“八不准”;3.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发挥各种资源优势;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高、精、轻、优”的特区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水、耕地、森林、能源、矿产等五种资源.验证了1978—2004年中国不同种类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问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资源诅咒原理在中国内部区域之间仍然成立,除水资源外.耕地、能源、矿产和森林等四种资源的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程度由裔到低依次是:耕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②遭遇“资源诅咒”的省处于“资源丰度一经济发展”坐标系第Ⅳ象限。并绝大多数都位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③各省人均GDP与综合资源丰度的对数成反比.我国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相反的变化趋势;④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往往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荷兰病”效应、制度效应、“挤出”效应以及区位和交通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坏境承载力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入手,通过对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及其间的关系的描述,探讨承载力的内涵与研究方法;同时以福建省湄州湾新经济开发区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其规划建议,为该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一,人地关系协调研究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以具有中国缩影之称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与资源大省山东省为例,构建协调度、耦合度、响应度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并识别人地关系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呈逐步上升趋势,由0.410上升至0.819,资源环境水平呈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由0.736下降至0.537;2人类活动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协调度基本在0.959以上,属于高水平协调,由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变;3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具有对应性和连续性,始终表现出负效应特征,但胁迫效应幅度逐年缩小,回归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是胁迫效应逐年缩小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建国50年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海南岛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演变历程。研究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经济数据和资源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划分为三个不同特点的阶段,并分别阐述了这三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影响过程。本文对于评价建国50年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关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年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文章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形式进行了探讨。在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3种表现形式:①对投入产出模型、非线性的扩展型生产函数及新古典经济模型等经典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②以协调发展指标、环境承载力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评判;③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表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未来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应该注意:通过采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减少环境数据欠缺的限制;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注重探究经济与环境背后作用机制;通过拓宽环境指标、模型改进、改变内生缺陷等方式来完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1-2010年山东省环渤海4市的废水、COD、氨氮排放量3项废水污染负荷输出数据,通过与人均GDP拟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对山东省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污染负荷输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环渤海沿海地区的水污染负荷输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符合典型的倒"U"型的EKC曲线关系。各市COD和氨氮排放曲线出现拐点的情况表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山东省采取的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政策对EKC曲线拐点的出现甚至提前出现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发达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开展人口规模预测研究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以无锡市区为例,核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不同时间阶段经济合理人口规模,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与经济合理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解析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锡市区人口仍将稳步增加,外来人口仍将是常住人口增量的主体,但增速趋缓;2015、2020年经济合理人口分别约为404万和434万人,逐渐超出土地资源承载力所确定的402万人的合理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引起的就业人口的需求增长是导致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未来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手段调控人口发展,以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保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脱耦的时间过程和原因。结论认为:1997-2008年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2004年是增减的拐点。2004-2008年间,建设占用成为山东省耕地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2001-2004年与2005-2008年,山东省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均表明发生了明显的脱耦现象,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山东省经济增长逐渐摆脱了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相对1997-2000年,2001-2004年间山东省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占用的压力呈减轻趋势,属于相对脱耦;与2001-2004年相比,2005-2008年间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成为绝对脱耦型。2005-2008年间,山东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耦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策略,可能并不会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架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从把握人与自然共生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认为体系的框架主要有五个层面 :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上 ,确立经济与生态的兼容观 ;在处理各方利益关系上 ,确立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观 ;在生产增长的理念上确立集约化经营观 ;在生活方式选择上 ,确立适度消费观。在实践中 ,我们要把这种新的观念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觉力量 ,这就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导向、责任考核、现代科技的“生态化”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等途径  相似文献   

19.
17万言的《人口环境论》,是由曹占泉著、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化探索”丛书中的一部。该书在结构上分为三大部分——自然篇、工程篇和社会篇。这个结构,遵循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逻辑进程,反映了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在不同发展层次上的关系、状态和结果。“自然篇”的主题是:自然制约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口发展十分缓慢。但自17、18世纪以来,世界一些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工业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带建设要解决环境窖量小、人口密度大、支撑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大等问题。重点是打破行政区域的行政壁垒.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外部性和高风险性要求政府部门的介入和干预。文章从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带建设存在的市场分割、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外向依存度低、高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出发,按照“问题——对策”模式探讨试验带建设中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