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纳米科学与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并列成为21世纪的三大支柱科学领域。随着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增多,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可能引起生物体的毒性效应。该文综述了纳米材料的特点、生物和环境效应,并对几种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些问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资源科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资源科学研究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方重要基石。人类-资源关系的演进经历了自然崇拜时期、人本位与技术革命时期和现代协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真正的资源科学研究缘起于20世纪初期,作为资源科学研究三大支柱的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发展较快。近二、三十年来的资源科学研究表明,战略化、管理化和数量化是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三大趋向。  相似文献   

3.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与建设途径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相互关系的科学。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理论资源学、综合(基础)资源学、部门(应用)资源学与区域资源学,其中,综合资源学可以续分为7个资源学科,部门资源学可以续分为9个资源学科;理论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通论,区域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在具体区域的实际应用,都可做出进一步续分;由此提出了资源科学学科体系发展的三维结构网络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等院校资源科学的专业设置、学位体系与课程设计,提出整合现有分列的资源科学研究内容,在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列资源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门类;高等院校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在资源科学之下可以设立资源科学、资源技术与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并招收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此推动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高级资源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文在简要回顾我国资源科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生态学思想对资源科学研究的影响出发,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及其效应问题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只有深入研究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生命周期,才能清楚认识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机理,才能为国家或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据此,提出了资源流动的概念,阐述了资源流动的内涵与研究方法,并以木材资源、玉米资源为例进行了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资源科学仍然处于一种静态的状态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资源认识和资源评价研究,和以协调人-资源关系为目的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现代资源科学吸收了生态学、特别是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资源视为由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网式结构和从开发利用到最终消费的链式结构的复合系统,通过资源流动分析,将有助于揭示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效应的动态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5.
环境信息科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科学、信息技术、测绘遥感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分析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应用、环境遥感、环境数据挖掘、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数字环境等方向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信息流与数据处理方法构建了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与研究方法,最后对煤矿区采矿环境损害研究与环境管理中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的综合应用进行了实例探讨。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思想指导下,我国各地相继进入了旅游资源整合的发展期。河南省在旅游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整合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实现河南省旅游业的更高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671-671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定于2004年11月上旬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本届学术年会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本届学术年会主题是新的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观———机遇与挑战。共分10个专题:穴1雪21世纪的资源科学———资源科学体系、概念及其发展;穴2雪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穴3雪21世纪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穴4雪21世纪的资源与信息技术;穴5雪21世纪的土地/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穴6雪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与生态问题;穴7雪能源及矿产资源法律、政策与管理;穴8雪山地资源管理与西部开发;穴9雪热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问题;穴10雪专题…  相似文献   

8.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契机,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成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求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讨论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封志明  李鹏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9):1475-1489
科学认识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资源环境视角,从基于种群个体最大生物量的生态承载力,到基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资源承载力和基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环境承载力,再到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源起与发展历程。通过追踪公开发表或可获取的英文文献,同时兼顾中文资料,综述表明:承载力概念最早诞生于1840年代的工程机械领域,之后,在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得到了持续但有争议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见于20世纪初期的能量承载力和畜牧承载力研究,1940年代末期以土地承载力研究为标志的资源承载力研究诞生;直到20世纪末期,具有综合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才在中国悄然兴起,严格意义上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以概念探讨和定性研究为主,尽管在政策层面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对而言,国外相关研究却较少使用这一概念,相应研究报道并不多见。2010年以来,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一个重要判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已有多项部署。但承载力概念似乎也成为了“灵丹妙药”,存在研究泛化或概念泛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科学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模型参数以及模式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求正本清源、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0.
走过60年,资源科学研究已从最初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期间,国家先后编制了7次科技发展规划,尤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前者推动了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后者促进了中国资源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进而推动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60年来的中国资源科学可以初步划分为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时期(1950—19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1970—1980年代)和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90—2000年代)等三个阶段;2000年前后中国资源科技工作者先后完成的《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和《资源科学》等三项标志性成果的出版,为我国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2008年《资源科学技术名词》正式颁布,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源科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资源科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华  李艳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3):447-452
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但其研究对象不应是具体的资源,而应是区域资源系统。资源科学是建立在地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钱学森所倡导建立的“地理科学”这一科学体系中的一门一级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属于区域发展所依托的“地球表层”的资源范畴。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有三:综合性是资源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单项资源研究的特色体现,为资源科学的立身之本;区域性是资源科学实现综合研究的途径体现,是研究方式的具体表达,是资源科学的立命之道;交叉性是资源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体现,是学科形成的根源,是资源科学的立世之基。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可从两个角度来构建,即按内容层次建立资源科学的内容学科分类体系,按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的方法角度建立资源科学的类型学科分类体系。二者的交叉,可以形成资源科学众多的分支学科,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科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9):1464-1478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迎来了30周年的大喜日子。论文系统地回顾了30 a来学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30 a来,学会经历了开创、发展和壮大的不同阶段,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科技支撑的同时,不断丰富资源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并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资源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框架。目前,学会已经拥有5 000多名会员、16个专业委员会、3个工作委员会、6个省级学会,成为中国科协下属的全国201个科技社团中的优秀学会之一。通过了国家民政部组织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并获得全国社会组织4A 级等级证书;获得了中国科协组织评审的优秀科技社团三等奖。但是,一些根本性问题仍然存在,包括:基本确立了资源科学但尚不牢靠;强调资源综合研究但分支学科分散;国内学术交流活跃但国际交流薄弱。未来学会将继续完善现有的理论方法体系,开拓资源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加强世界资源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围绕国民经济应用性强的重大资源科学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狠抓学科建设和资源科技人才培养;搭建"自然资源态势分析与学科发展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3.
短缺资源类型与供需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短缺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和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因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而产生明显缺口的资源。按照短缺资源的分类,中国战略性短缺资源主要有石油、耕地和淡水,三者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影响。中国非战略性短缺资源主要有森林、富铁矿、铬铁矿、铜矿和钾盐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继续增长,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中叶,上述各种短缺资源的短缺数量增加,短缺程度趋于加剧。解决中国短缺资源的供需矛盾,需要从多种途径综合考虑:①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短缺;②建立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应付突发危机;③节约、替代和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④强化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再生能力;⑤依靠科技进步,寻求解决短缺资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些年来,我国在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战略、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等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学科最新成果及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成效和前景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新时期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5.
从跨世纪前夕的角度,论述了我国环境科技的主要任务及其改革重点,展望了环境科技机构在市场经济中新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了为推动环境科技发展的主要资金渠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时期,围绕安徽省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紧迫需求.安徽省应重点在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地理信息产业、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等领域实施科技攻关.通过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增加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加强适应新常态的社会发展科技治理体系建设等途径,切实增强社会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21世纪的绿色科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阐述绿色科技及其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意义的同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绿色科技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21世纪面临的环境问题,着重分析了21世纪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对绿色科技的需求及我国21世纪绿色科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资源技术与工程是现阶段资源科学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是研究资源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循环利用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物质实体。目前国内外资源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的进展仍处于纵向分异的阶段,单项资源(水、土、气、生物、矿产、能源等)利用的技术与工程研究仍是其主要特征。资源技术与工程的基本学科定位应为工学,其学科体系可分为3个二级学科和12个三级学科。在开展资源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时,理科院校应侧重于新型资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与工程研究,而工科、农科院校则应注重单项资源以及多项资源之间的再生利用、循环利用、保护利用、协同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与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eScience 的发展,大量的科研信息化。如何综合应用共享的信息资源,再次产生新的科研成果,为科研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支持,是信息化研究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信息聚合与WebGIS 技术支持的黑河流域信息化平台,主要通过Mashup 与WebGIS 技术搭建该信息化平台,重点研究科研信息的聚合应用。基于WebGIS 与信息聚合的黑河流域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黑河流域空间信息的聚合共享,以更直观快捷的方式实现科研信息化,数据与应用服务的共享与交换,使科研成果服务于大众,便于数据的共享与互操作,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新组织模式和协作环境。以地下水、土壤等数据的信息聚合应用为案例,基于ArcGIS 云平台,通过WebGIS 技术实现数据资源信息的聚合共享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