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旅游环境问题的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环境问题已成为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通过旅游环境容量和经济行为分析,指出了旅游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外部不经济性,为了实现在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需主动进行环境治理并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2.
论旅游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邢乐澄 《环境与开发》1997,12(3):13-15,22
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文章了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渠道,并提出了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旅游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旅游环境与地球表层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了旅游资源的特性及旅游环境遭破坏和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关于旅游业和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向纵深发展,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本文从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日益重要和必要的时代紧迫性出发,主要阐述有效地保护我国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对环境尤其是旅游景区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节假日、小长假、黄金周景区总是超负荷运行。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无节制、无规划的资源开发与破坏频频发生,不仅对旅游资源造成了浪费,也给旅游环境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途径,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研究重点更多集中在已开发旅游区,着眼于对环境的恢复和治理,而对“待开发区域”关注较少。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在旅游规划和建设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有序建设,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理念相结合,进而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6.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保护我国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避免不合理旅游规划实施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旅游资源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判据之一,将其应用于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应用于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性,并提出了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7.
旅游用地是土地的一种利用形式,随着旅游用地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经常出现对生态或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也使得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用地的建设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完整和保护,同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反映出旅游用地的层次,决定着旅游活动的成败。然而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呢?从这一问题入手,深入理解旅游用地和生态环境的含义,探寻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针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矛盾等问题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实现两者之间共同的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千岛湖旅游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研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促进旅游对环境协调发展及规划旅游产业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球海洋污染和损害的情况非常严重,对海洋旅游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污染损害也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海洋旅游和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海洋旅游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的旅游发展行业,是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为了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情况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希望对降低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灵丹 《环境》2013,(Z1):28-29
在日益发展的经济背景下,旅游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旅游给环境跟人类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急需认真看待这个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规划环评中的应用,在旅游规划环评过程中,将单要素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运用到旅游规划环评中,可以实现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规划环评的实施。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其次是介绍了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规划环评的意义,在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背景下,以环境承载力作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向导和依据,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再者是对案例进行分析,采用多级模糊评价法进行评价,其主要思路是从最后一级开始逐级向上评价,建立了模糊矩阵,每个单要素的评价结果由模糊矩阵跟权重矩阵计算出来,再把每个单要素的评价结果综合在一起得出综合评价结果。最后是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它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否可以承载旅游规划的规模,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休闲旅游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并根据构建的反馈机制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以促进当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出某国际旅游岛欧洲童话世界休闲旅游区环境状况良好,旅游环境承载力比较大,适宜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仍需加强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旅游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声学环境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开发户外素质拓展旅游项目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安徽省现阶段发展户外素质拓展旅游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能对加快该新兴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杭州市主要风景旅游公园进行为时两年的环境噪声监测,调查与分析,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公园环境噪声预测公式,发现景点游客密度每增加2.7倍,景点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增加3dB。以此公式用于类比公园,取得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我国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目前我国旅游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提出了实现我国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领导有关批示精神,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旅游局2002年6月20日联合召开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开展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这是第一次召开这样的全国性会议,对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为祝光耀副局长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16.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包括嵩山在内的风景区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嵩山旅游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旅游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在美国新闻媒体的两位朋友艾黎克·斯达芝(ERIC STAATS) 和杰米·考克斯(JEREMY COX)的盛情安排下,同时在常年负责密西西比河疏浚工程的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 (the U.S.Army Corps of Engineers) 的大力帮助下,笔者有机会在空中和陆地比较详细地考察了密西西比河。其实不用美国东道主介绍,笔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攻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时候就已熟知:19世纪上半期,内河是美国内陆交通的动脉,密西西比河上的蒸汽船则是当时美国南北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1835年生于密苏里州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对密西西比河的航运有过很多描述, 他本人也在密西西比河的蒸汽船上工作过,并自称蒸汽船船员工作是他童年时代当地很多人的理想。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为是“密西西比河的蒸汽船时代”。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人文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本文论述了唐代渤海国遗址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发利用唐旅游文化,加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9.
非州的东部有一条宽50——90公里,长6000多公里,南北纵贯非洲大陆的地堑,它就是被形象地称为“地球脸上最大刀疤”的东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y)。它包括亚丁湾。红海和非洲大陆上一系列由块状断裂所形成的裂谷和湖盆,生成于3000万年前,可以设想,如果这一地质剧变继续下去,非洲也许会一分为二,变为两块大陆,这决非危言耸听,现在属于亚洲大陆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都是被它从非洲大陆上撕下去的。  相似文献   

20.
红色旅游景区相继推出融红色文化于舞台表演的红色旅游演艺产品,在增加游客量、景区创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至上的特性,注定红色旅游景区应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置于首要地位。通过对比分析3个红色旅游演艺的游客网络点评,红色旅游演艺感知现状:游客的负面评价集中于认识成本和服务质量;游客对红色旅游演艺的红色文化价值感知较弱。为实现红色旅游学演艺传播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目的,各红色旅游地应保持形式上与内容的有机统一,重点关注红色旅游精神内涵的传播;应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应注重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关注游客反馈。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求提供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