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检测电梯制动器制动响应时间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存储记录仪的两个测量通道同时检测制动器断电信号和制动器微动开关动作信号,通过比较两个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得电梯制动器的制动响应时间。本文对电梯制动器制动响应时间专项抽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在用电梯存在制动响应时间超标的情况,且制动器作为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部件,其制动响应时间远小于不作为上行超速保护装置部件的制动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某款电梯曳引机为例,建立了电梯制动器的三维模型,并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有限元模型,然后对其制动力矩以及可能存在缺陷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电梯制动器检验的关注点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电梯制动安全系数的新概念,得到了六条结论,为检验方法和检规的修订,以及检验和维保人员对电梯制动器性能的判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电梯制动系统试验的实际状况,分析了电梯曳引条件与曳引机制动能力对电梯制动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制动系统试验的评价方法。通过算例,分别讨论了曳引条件变化、机械制动器制动力变化与制动试验滑移距离的关系;并揭示了曳引条件与机械制动力综合作用时对制动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
主要探讨电梯制动能力评估的方法。从制动器的国标检验要求、实际测试的制动数据以及制动器的出厂设置数据,总结出电梯紧急制动所体现的制动性能。在现场制动力测试中,如何排除曳引力对制动力测试数据的影响,以及在评估中影响制动力的关键因素:闸瓦接触面、机械结构、温升、电气控制、制动器的动作检测五个方面,论述评估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电梯制动器与曳引机协调时间的分析,找出了电梯启制动出现冲击现象的原因,给出了制动器与曳引机启制动的时间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由于电梯制动器制动力不足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这凸显了在电梯检验中制动器制动能力验证的重要性。在电梯定期检验中需进行空载上行制动试验,通过制动距离或减速度评判电梯的制动能力。本文介绍了一种曳引驱动电梯上行制动试验装置,通过激光测距传感器来测量空载轿厢上行制动过程中移动的距离,然后参照电梯轿厢空载上行制动距离的合理范围,对电梯制动能力进行评价,相比传统钢丝绳划标线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电梯制动器的两种新的二次制动模式:异步制动和分时制动。二次制动模式与一次制动模式用的是同样制动器,只是控制方法不同。异步制动和分时制动能将制动器的制动和制动器的二次保护有机融为一体,既能提高制动器的可靠性,又能实现制动器的二次保护。  相似文献   

8.
电梯制动器是频繁使用的安全部件,也是维持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一起电梯冲顶事故,对事故电梯的制动器进行拆解,分析其内部结构型式,观察其受损情况,直观分析制动器的失效特征。基于相关试验和技术分析,由于制动器柱塞因本体材质问题引发机械卡阻,致使制动器制动功能失效。结合制动器失效的原因,建议在有关电梯法规标准中考虑增加对制动器相关零部件材质、化学成分符合性的要求,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永磁同步曳引机封星技术的设计原理和制动条件,且详细分析了制动过程以及制动速度,并结合封星技术常见的型式以及其电气原理图,发现永磁同步曳引机封星技术可以作为永磁同步曳引机辅助安全保护装置,降低电梯因制动器失效带来的危害,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同时也要扬长避短,以免对电机等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制动器作为电梯的一个重要安全部件.具有正常运行制动和电气故障时紧急制动的功能。制动器的故障可造成电梯溜车、冲顶或暾底等事故。因此,在电梯的检验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安全钳是电梯设备的重要安全装置,是增强电梯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国标GB7588—2005和欧洲标准EN81中只对电梯制动的平均减速度做了规定。本文应用计算软件辅助计算,对电梯的安全钳制动过程进行定量模拟,以更好对电梯安全钳制动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并对更好地认识安全钳的工作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矿井提升机制动系统的制动器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仿真对其进行模拟。首先,对制动器的闸瓦位移和油压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出位移-时间和油压-时间图,通过对系统的仿真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的工作性能,比如改变参数后系统的输出与实际是否相符,以使系统达到最优。仿真模拟的重点是模拟制动器的工作过程,当设定仿真参数与实际制动系统的参数相同时,检查仿真输出是否由于实际的输出一致,从而可以更有利于系统的改进和完善;同时在测试曲线中可以得到制动盘的偏摆、空动时间、闸瓦间隙等参数,这些都是影响制动器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制动系统性能测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梯的广泛使用,钢丝绳断丝、断股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电梯电动机运转时间限制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针对电梯电动机运转时间限制器落后的检验现状,根据实际现场检验经验,通过分析电梯的控制原理,总结了一种新的检验方法,该方法安全性高,实用性强,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汽车制动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制动性能检测指标,及现有的制动性能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动态检测系统的设计构想,并在理论上建立了汽车在该系统下制动时的动力学模型,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仿真,进一步说明在进行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时应检测汽车的动态轴重而非静态轴重,为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种高层建筑楼、电梯疏散模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目前楼、电梯疏散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楼、电梯疏散模型,给出了两种具有可行性的电梯运行方案:(1)电梯停靠某一层完全疏散此层及以上所有人员,此层以下人员使用楼梯疏散;(2)7层以上的各层按一定比例选择使用电梯疏散,剩余人员选用楼梯疏散.进一步阐述了楼、电梯疏散时间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新提出的楼、电梯疏散模型的模拟计算可知:两种运行方案均可有效地降低总的疏散时间,相比之下第二种运行方案疏散效果更佳,但考虑到实际情况第一种方案可操作性更强.最后讨论了电梯速度对疏散的影响,得出疏散时最好选用运行速度较高的电梯,可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6.
汽车辅助制动装置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均行驶速度和载重量的增加,要求车辆具有更大的制动效能,为了有效分流制动负荷常采用辅助制动系统.介绍国内外制动法规的发展和现状,排气辅助制动装置、发动机缓速器、电涡流缓速器和液力缓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各辅助制动装置的制动性能;比较各辅助制动装置的优缺点,有利于汽车制动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能;展望未来汽车辅助制动装置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制动上的应用,二是多种辅助制动装置的联合制动.  相似文献   

17.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运行安全,笔者以获得汽车制动最佳效能并能自动适应路况变化为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通过分析车轮制动的动力学原理;运用自寻最优控制理论;进行了基于路面附着系数的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充分利用最大附着力制动、实现自动路面识别并可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操作稳定性;进而证实了基于路面附着系数的汽车防抱死制动自寻最优控制方法,相对以往的控制方法更为简单和更适合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对曳引式电梯的状态进行评估,在VIKOR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电梯故障类型进行数理统计,构建相关性较强的电梯运行状况评估体系;同时将简洁高效的BWM法和表示指标相关性的CRITIC法相结合,并引入距离函数优化分配系数的方式构建组合赋权法(CW),从而确定电梯安全指标权重,并将电梯指标各安全等级的临界值作为电梯安全等级的理想值作为VIKOR法中待评估电梯的比较对象的一部分。以利益比率Qi为电梯运行状况的评估值,确定电梯运行状况安全评估等级;最后,通过5组曳引式电梯的实例验证基于CW-VIKOR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估结果显示与电梯实际安全状况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电梯运行状况进行安全评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ough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AEB) systems for car-to-cyclist collisions have been under development, an estimate of the benefit of AEB system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ccident data is needed for further enhancing their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the data available from in-depth accident data files, data provided by drive recorders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car-to-cyclist collisions with greater accuracy because the position of cyclists can be observed from the videos. In this study, using data from drive recorders, the performance and limitations of AEB systems were investigated.

Method: Data of drive recorders involving taxi-to-cyclist collisions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images collected from the drive recorders of those taxis, 40 cases of 90° car-to-cyclist intersection collision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PC-Crash. Then, the collisions were reconstructed again utilizing car models with AEB systems installed while changing the sensor’s field of view (FOV) and the delay time of initiating vehicle deceleration.

Results: The angle of FOV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voiding car-to-cyclist collisions. Using a 50° FOV with a braking delay time of 0.5?s resulted in avoiding 6 collisions, and using a 90° FOV resulted in avoiding an additional 14 collisions. Even when installing an ideal AEB system providing 360° FOV and no delay time for braking, 8 collisions were not avoided, though the impact velocities were reduced for all of these remaining collisions. These collisions were caused by the cyclists’ sudden appearance in front of cars, and the time-to-collision (TTC) when the cyclists appeared was less than 0.9?s.

Conclusion: The AEB systems were effective for mitigating collisions that occurred due to driver perception delay. Because cyclists have a traveling velocity, a wide-angle FOV is effective for reduction of car-to-cyclist intersection collisions. The reduction of delay time in braking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collisions that are close to the braking performance limit. The collisions that remained even with an ideal AEB system in the PC-Crash simulation indicate that such collisions could still occur for autonomous cars if the traffic environment does not change.  相似文献   

20.
曹奇  黄丽丽  肖修昆 《火灾科学》2013,22(4):207-212
针对传统疏散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人员疏散至室外安全区的难题,研究分析了超高层建筑中人员疏散策略以及电梯作为辅助人员疏散方式的可行性。首先,对人员疏散速度进行了研究,对电梯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影响电梯辅助疏散的参数进行研究,以对超高层建筑人员疏散以及疏散电梯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电梯与疏散楼梯相结合的疏散方式能够快速地完成高层建筑内部人员疏散。该组合疏散方式中决定总疏散时间的主要因素是疏散人数、电梯运行速度、电梯容纳人数、电梯疏散人员比例。当电梯疏散人数占总体疏散人数的40%时,疏散总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