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揭示入湖河流的污染负荷对滇池福保湾沿岸带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在不同季节采集研究了该湖湾6个样点的底栖硅藻样品,分析其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细胞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等。研究发现:东部沿岸区在调查期间的大多数月份是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占绝对或主要优势,其相对丰富度最高可达79.5%;在1~7月份,西部沿岸区的优势种类主要是异极藻属(Gomphonema〖WTBZ〗 spp.),污染最为严重的河口区是耐污性的具柄双眉藻〖WTBX〗(Amphora pediculus)和两栖菱形藻(Nitzschia amphibia)占优势,而在调查的中后期,极小曲壳藻逐渐发展为这两区的优势种类。同时发现底栖硅藻密度随着与河口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以上结果表明入湖河流的污染负荷对受纳湖湾底栖硅藻的密度和时空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弋江流域不同级别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8月对青弋江流域不同级别河流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0种,隶属于39科58属。从1级到4级河流,种类数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分别为46、39、36和16种。1~3级河流中种类数最多的均是水生昆虫,4级河流中种类数最多的是软体动物。整个流域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82 ind./m2和3643 g/m2。不同级别河流中,2级河流底栖动物密度最大,4级河流密度最小,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2级和4级河流底栖动物生物量都较高,且显著高于1级河流。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整个流域以刮食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随着河流级别的增加,刮食者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撕食者在1、2级河流所占比例较高;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在1级和4级河流中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2010~2011年对江阴市7条主要内河及长江江阴段共计8条河流的15个断面进行了野外调查,采样研究了江阴市河流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8条河流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9种,分属3门7纲16科24属,其中软体动物14种、寡毛类3种、水生昆虫4种、十足目4种、蛭纲2种、端足目1种、多毛纲1种。其中,以锡澄运河的底栖动物种类最多,达17种。从密度来看,应天河监测断面平均密度最大,为37 156 ind./m2;长江监测断面平均密度最小,为6 ind./m2。从底栖动物分布来看,长江和白屈港监测断面物种分布均匀,锡澄运河监测断面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80%以上),其中梨形环棱螺(〖WTBX〗Bellamya purificata〖WTBZ〗)为优势物种。其他5条河流的监测断面寡毛类均占绝对优势(89~100%)。从整体来看,江阴市内河及长江江阴段的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并不丰富。根据群落组成的相似程度,通过聚类分析,8条河流可聚为3类。锡澄运河和长江鹅鼻嘴断面的主要功能摄食类型为刮食者,长江肖山湾断面及其他6条河流的主要功能摄食类型为牧食收集者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乌江贵州段的底栖动物资源现状以及梯级电站开发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对18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底栖动物多样性通过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自然河段中,底栖动物物种丰富,以节肢动物占优势,物种丰富度和密度均以思南断面最高,生物多样性则以沿河二桥断面最高;群落类型复杂,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为优势群落,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类群。梯级水库的修建使底质环境差异变小,底栖动物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类型趋于简单,优势类群表现不明显,并且水库建成的年代越久,底栖动物的丰度、密度就越低,群落的组成类群就越少,物种组成以寡毛类和摇蚊类为主。研究表明,梯级电站的修建对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密度分布、多样性、群落类型等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鄂西水系是国家级水源保护区,也是湖北省重要的生态旅游区。为了解鄂西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14年10月~2017年1月不同时段在宜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卷桥河(J)、清江利川段(Q)、宜昌市水源地黄柏河(H)和丹江口入库河流天河郧西段(T)开展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研究表明:4个河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门8纲18目61科。基于底栖动物指示种耐污性及其丰度占比分析,表明J、Q和T三河流污染程度沿水流方向呈加重趋势,而H水体健康状况整体较好。运用FBI和SIGNAL底栖生物评价指数,显示四条河流健康程度沿水流方向均呈下降趋势,但H变化趋势平缓,结果表明H水体上下游均处于较健康状态,其他3条河流上游或源头水体健康状况良好,下游受到较重污染。对主要环境因子(TP、NH3-N、CODMn和TN)做主成分分析表明,轴1的解释率达到65.1%,表明轴1可以有效表征主要环境压力梯度。FBI和SIGNAL指数与轴1线性拟合度均较高,表明二者在鄂西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估中可作为快速生物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6.
以典型的亚热带大型山地丘陵湖泊——江西省仙女湖研究为例,2014~2015年每月对仙女湖湖区及主要入湖河流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周年动态研究。经鉴定得底栖动物111种,隶属3门53科77属。其中软体动物40种,节肢动物61种,环节动物10种。优势种为中华颤蚓、梨形环棱螺、河蚬、锯齿新米虾、羽摇蚊、粗腹摇蚊属、前突摇蚊属、霍甫水丝蚓。仙女湖大型底栖动物年平息栖息密度为346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54.26 g/m2;不同区域和季节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与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河流型生境R2年平均栖息密度最大,为722 ind./m2。湖泊型生境L4年平均栖息密度最小,为251 ind./m2。1月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为567 ind./m2,5月平均栖息密度最低,为163 ind./m2。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对不同区域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入湖河流和钤阳湖为轻度污染,舞龙湖为中度污染。系统聚类和MDS排序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环境空间异质性,可以划分为2个群落。  相似文献   

7.
西藏雅鲁藏布江雄村河段及其支流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6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雄村河段及其支流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7种,隶属于20科42属,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92.8%)。干、支流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且支流物种多样性高于干流。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小于支流,干流密度和生物量(干重)均值分别为38.5±9.8 ind/m2和0.010±0.003 g/m2,支流均值分别为130.2±15.0 ind/m2和0.055±0.040 g/m2。干流优势种为3种摇蚊科幼虫和1种腹足类;支流优势种为3种蜉蝣目稚虫和1种摇蚊科幼虫。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干流以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为主,支流以直接收集者和捕食者为主。分析表明,干、支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比较发现,雅鲁藏布江与喜马拉雅山南坡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较大;高海拔地区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河流。
  相似文献   

8.
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和11月对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3种,隶属9科29属,以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为主,合计占总种类数的79%。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506 ind./m2和11534 g/m2。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敏感种(光滑狭口螺、长角涵螺等)减少或消失,而耐污种(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环棱螺、淡水壳菜等)成为优势种。水向湖滨带底质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及现存量的主要因素,堤岸间接影响其组成和分布,淤泥底质中底栖动物密度最高,砾石底质中生物量最高,而较硬的粘土底质中现存量最低。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巢湖水向湖滨带以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依据本研究结果,对巢湖水向湖滨带生态修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相比单一尺度的环境因子,多尺度环境因子能更全面的反映流域水生生物空间分布.以香溪河流域溪流底栖藻类为例,选择海拔、土地利用、水质和水文指标,采用偏冗余分析和偏典范对应分析对四季的底栖藻类营养硅藻指数(TDI)、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组成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大小尺度环境因子分别对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 显示:(1)TDI主要受到小尺度环境因子影响,解释率均为100%,无交互作用;(2)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季节分别受到大尺度和小尺度环境因子的影响,解释率均为100%,无交互作用;(3)底栖藻类组成主要受海拔的影响,并且与NO3-N有交互作用,为43%.虽然结果表明更多的小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藻类具有影响,但不能否认大尺度环境因子对整个流域底栖藻类分布的影响是长期而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水域生态系统评估是区域水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研究于2021年7月对青弋江流域10个河流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生物采样以及水体理化因子监测,采用生物环境分析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应用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WQI)对流域内河流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弋江流域内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直接收集者为主要功能摄食类群,主要优势种为中国圆田螺、纹石蛾、日本沼虾以及方形环棱螺。群落多样性良好且具备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表明,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为溶解氧、河宽、水温、化学需氧量、流速、总磷和水深。最佳因子组合为溶解氧、总磷、化学需氧量。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多个点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由WQI指数分析可得流域内水质较好,除了个别点位外,整体处于健康及以上状态。相较于生物评价和理化因子评价,WQI指数评价法能够综合反映流域健康状况,更具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New data on the present-day state of planktonic and benthic communities in the Sea of Azov were obtained during an expedition organized in 1997 and 1998. The analysis of their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quantitative indices of biomass and abundance revealed two obvious tendencies in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of biocenoses. The first is directly produced by disturbances of the environment under anthropogenic impact, and the second reflects the effect of global natur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2.
13.
The diversity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formed on rocky and pebbly ground in water streams of the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 (the Caucasus, Transcaucasia, and Northern Turkey) wa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data, including 320 quantitative samples. We described eight types of communities (epi-, eu-, chimaro-, lenti-, psepho-, limo-, limnogeno-, and madirhithral), several subtypes, and a series of subregional and altitudinal-temperature variants.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typology of communities in the region and different kinds of their variability within the typ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用地是维持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力,将为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该文以武汉城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2002、2014年等3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矩阵量化数量变化,景观格局指数量化空间格局变化,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和InVEST模型量化质量变化,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和梯度分析法量化相关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生态用地总面积持续下降,累计减少239.55 km~2,其中水域为主要转出地类;生境质量下降24%;生态用地斑块破碎度提高,"孤岛化"现象逐渐显现;坡度、建设用地的最小距离、建设用地增长、GDP增长和道路密度是驱动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向三环线外扩张,三环线以外的生态用地面临较高的生态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15.
苏锡常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国土空间配置亟待优化.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对苏锡常地区2000~2018年碳储存、食物供给、维持生物多样性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刻画,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1)整体来看,2000~2018年,苏锡常地区的碳储存服务略有上升,食物供给服务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波动下降;(2)苏锡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严重失衡,表现为中部建成区低,四周自然用地高的分布特点,城镇扩张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较为严重;(3)在权衡与协同分析中,碳储存-食物供给服务、碳储存-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呈现协同关系,食物供给-维持生物多样性服务呈现权衡关系;(4)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存在空间差异,低值协同区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高值协同区主要分布在西侧与南侧林地范围,低-高值与高-低值权衡区在空间上呈环绕相间分布.苏锡常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低值协同区和权衡区,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合理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16.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 - The Northern Dvina River, one of the largest watercourses in the European northeast of Russia, is exposed to a multifactorial anthropogenic impact, which leads to...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B-IBI)评价河流健康已成为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方法。根据2010年5月对浑河流域62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基于采样点的水质等级、栖息地质量综合评估指数、人类干扰强度和河岸土地利用评估等标准,选择同属于辽河水系的太子河流域的8个采样点作为参照点,构建浑河流域B-IBI生物完整性指数。通过对34个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分析以及相关性检验,最终确定浑河流域B-IBI生物完整性指数由总分类单元数、EPT(蜉蝣目Ephemeroptera、襀翅目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相对丰度、耐污类群相对丰度、最优势类群分类单元数、直接收集者相对丰度以及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6个参数构成。根据各参数值随干扰增强的变化趋势,采用比值法计算各指标的分值和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浑河流域B-IBI平均得分为2.56,河流健康状态处于一般状态;62个采样点中,9个处于健康状态,13个处于亚健康状态、22个处于一般状态、10个处于差状态,8个处于极差状态;从流域空间尺度上来看,河流健康状态从上游区到下游区逐渐变差。相关性分析表明,B-IBI与水温、电导、溶解性固体总量、硝酸盐、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水环境指标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B-IBI指数对于水质污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作用。综上所述,浑河流域由于受城市工业区的分布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上游区河流生物完整性较好、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如何确定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操纵及生态修复效果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为对象,研究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年度季节变化及空间格局。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0种,四季都存在的优势种有光滑狭口螺、拟沼螺、堇拟沼螺和中国绿螂。春季以中国绿螂为主要物种,优势度大于0.4;夏季以拟沼螺和堇拟沼螺为主,优势度分别大于0.1和0.2;秋冬季优势种数目比春夏季高,均为13种,但优势种值较春夏季为低,且均匀。多样性、丰富度指数(p0.01)及均一性指数(p0.05)在空间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到达2.53。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南汇东滩湿地生境质量从极差、差改善成等级一般,生境质量提高明显。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的排序分析表明,春夏秋三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植被指数及高程相关,其次是有机碳、含水率、导电率和硝氮,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受含水率、导电率和硝氮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