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研究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认知整体水平和认知差异。采用案头调研法,结合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设计30个突发公共事件公众认知因子,使用SPSS18.0版软件,借助方差分析(ANOVA)和事后检验2种统计学方法对204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措施、应对措施、突发公共事件避难场所等7个因子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破坏性、社会影响、媒体的作用等6个因子的认知水平较高;公众的职业与学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有显著影响;公众认知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且比较偏向于感性认知,缺乏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2.
姚晓晖 《安全》2007,28(6):34-36
突发公共事件表现出了强烈的损失发生不确定性,企业或政府单位应主动地认识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积极管理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有效地控制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把突发公共事件风险减至最低的程度,实行突发公共事件全过程风险管理.本文主要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管理的主要程序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孙燕 《安全》2005,26(2):32-34
文章将危机管理的4R模式应用于购物中心的应急管理,根据危机事件的形成与发展,将危机管理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等.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引导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演化,分析了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及中间介质3个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大学生舆情传播渠道、传播特性及传播规律,并基于对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演化因素和传播特性的研究,详述了舆情形成、增长、稳定、消减直至衰末的发展演化规律,提出了以“理性监督,及时介入,明确导向,主动引导”为基本原理的舆情主动引导模式.该模式根据不同阶段的舆情特点,对其管理提供相应的引导策略,也可用于提升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促使舆情朝积极方向发展,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西安某高校应对Norovirus病毒感染事件案例的分析表明,学校相关部门及老师通过舆情主动引导模式,理性监督并快速反应,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负面舆情.通过及时在官方平台发布对事件处理的进展,可减缓负面舆情的传播和发酵速度,实现舆情正向快速发展,进而缩短事态发展的整个周期.  相似文献   

5.
针对影响铁路疫情防控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突发急性传染病事件的事前应急准备、事发的风险监测、事中的应急处置和事后的恢复重建4个角度出发,结合铁路自身特点,并紧扣突发急性传染病事件相关的“常态化”和“应急”的公共卫生意义,构建铁路突发急性传染病事件的综合应对方案整体框架,为提高铁路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4):124-124
2006年4月13日,“沈阳世园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京召开了咨询会议。中国科学院、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公安部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消防协会等的专家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承担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事故预防与控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世园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了咨询,具体承担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所课题组进行了汇报与演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和突发公共事件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叙述了应急管理的概念,阐述了应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起的作用。通过以往发生的典型突发公共事件案例,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劳动保护》2007,(2):41-4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4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标准化水平,增强我国应对急难险重能力,从标准化组织、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标准应用等方面对比分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和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标准化现状,基于国际和国外对我国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启示,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标准化发展需求和趋势为导向,揭示我国该领域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标准化工作存在3大方面的主要问题,分别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标准化工作缺乏顶层规划,标准与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衔接不紧密,科技信息化支撑不够、标准应用快速性和精准性不足。针对所述问题,需要从标准化机制和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对人造成多方面的伤害,特别是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为突发公共事件受害人提供心理援助和应急心理干预,有助于社会公众及当事人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的影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安定的社会局面也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了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心理预警和应急社会心理干预机制构建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心理干预机制构建的“四大因素”和基本原则;以抢险救援人员、社会公众、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受害人为应急心理干预的对象,介绍了应急心理干预的基本任务与侧重点。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将重大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列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企业近来境外项目突发事件状况,发现恐怖袭击、社会治安等原因是境外企业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境外高风险地区项目的风险特点,阐明了加强安保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境外高风险地区项目安保管理方案,包括安保评估、安保体系建设、安保设施建设、安保培训、信息搜集与预警、营地与人员出行安保以及应急准备与响应。最后,通过某中东油气生产项目分析了该安保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评估并有效控制管道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影响,提出1种油气管道周边区域划分与距离设定方法。通过数据统计与事故案例分析,归纳了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面临的4项问题,结合管道与周边区域相互影响类型及范围,提出将周边区域沿管道中心线依次划分为管道通行区、规划控制区和应急响应区。根据法律规定、实际事故后果影响范围和典型事故后果数值计算结果,提出了上述3个区域的距离设定原则与计算方法,并针对当前油气管道周边区域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区域管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控制管道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影响,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和周边区域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的油库衍生灾害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合理地评估油库对公共体系的潜在危害,提高储运设施安全管理水平,基于现有灾害及风险评价理论,构建了油库衍生灾害分级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油库衍生灾害等级评定模型。油库衍生灾害分级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衍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水平、衍生灾害后果的严重性、企业隐患控制与应急能力、油库所在地区承灾体敏感性与脆弱性4个方面,包括6个一级指标及18个二级指标。油库衍生灾害等级评定模型以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将油库衍生灾害划分为5个等级。该分级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并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计算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中各单项指标隶属度。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某原油库,根据模型计算结果,该原油库衍生灾害等级为四级,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油气管道泄漏爆炸重大案例应急管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青岛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引起公众对城市油气管道安全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城市油气管道事故频繁发生,反映出我国在城市地下管道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基于国内外管道相似事故调研,选取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和青岛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事故致因理论,探究事故发展模式,建立事故链模型。结合应急管理思想,从预警预控、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角度分析事故应急管理过程的共性失误。最后,针对应急管理各阶段共性失误提出防范措施,对提高类似事故的应急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估埋地原油管道泄漏的危害范围,以原油管道泄漏事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等理论知识,建立了埋地输油管道三维泄漏扩散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确定了泄漏前稳态的初始条件和泄漏后非稳态的边界条件;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出了不同时刻油品在土壤中的扩散范围。计算结果表明,管道泄漏后原油扩散范围与泄漏时间保持一定变化规律,在无法检测扩散深度的情况下可根据扩散宽度进行粗略估算,大体确定事故泄漏扩散范围,可以为事故处置提供参考,提高事故的应急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引导和管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考虑社会相关性和网络群体间情绪状态转移的不确定性,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情绪传播机制.首先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网络用户群体的社会影响因素,建立未燃-阴燃-燃烧-抑燃-稳定(UDBFS)网络情绪传播模型和考虑干预措施的网络情绪传播模型;然后以新冠肺炎(COVID...  相似文献   

17.
硫精砂制酸排出的尾气中SO2含量一般为0.2%~0.5%(体积分数,下同),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一转一吸或两转两吸流程来吸收硫酸尾气,使SO2质量浓度达到低于860 mg/m3的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但随着国家颁布新的《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现有硫酸企业SO2排放质量浓度必须于2013年10月1日前全部低于400mg/m3,因此必须对尾气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本文结合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中东化工有限公司硫酸生产的实际情况,总结了采取三段氨吸法处理硫酸尾气的技术改造和资源化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8.
Blowout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accidents in the offshore oil and gas industry. Accident records show that most of the offshore blowouts have occurred in the drilling phase. Efficient measures to prevent, mitigate, and control offshore drilling blowouts are important for the entire offshore oil and gas industr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barrier-based accident model for drilling blowouts.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three-level well control theory,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well control barriers and an extra well monitoring barrier ar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reservoir and the blowout event. The three barriers are illustrated in a graphical model that is similar to the well-known Swiss cheese model. Five additional barriers are established to mitigate and control the blowout accident, and event tree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 chains.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nd literature reviews, failures of each barrier are presented. These failures can be used as guidance for offshore drilling operators to become aware of the vulnerabilities of the safety barrier system, and to assess the risk related to these barriers. The Macondo accident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to show how the new model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ents leading to the accident. The model can also be used as an aid to prevent future blowouts or to stop the escalation of events.  相似文献   

19.
针对库区地面输油管道发生泄漏后油品流散行为的不确定性,建立了地面油品泄漏流散的三维CFD仿真模型,模拟了不同管道运行压力和不同泄漏孔径下油品在地面上的流散过程,得到了油品扩展速度关于泄漏流量的关系式和流散面积关于管道压力、泄漏孔径、流散时间的偏微分方程组。结果表明:流散面积随管道压力增大呈线性函数增大;流散面积随泄漏孔径呈三次函数变化,先减小后增大;在泄漏的开始阶段,流散面积随泄漏时间的变化随管道压力呈线性增长,在扩展达到稳定时,扩展速度随泄漏流量呈指数函数增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焊接残余应力对油气管道的不利影响,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对西气东输X80 管道焊接接头的轴向和径向残余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 焊接线能量和层间温度的对轴向残余应力和径向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轴向 残余应力随着焊接线能量和层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径向残余应力呈减小趋势;近焊 缝区的径向残余应力较中间层小,轴向残余应力较远焊缝区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 最大残余应力的预测模型和减小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为保障我国在役X80油气管道的 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