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慧芳  杜国辉 《绿叶》2012,(12):62-67
加快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出口结构,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低碳转型需要通过政策、技术进步以及资金来实现。我国低碳转型首先面临两大瓶颈——技术瓶颈和资金瓶颈。因此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提高低碳技术的溢出效应:同时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解决资金难题,更要兼顾现实国情,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
金乐琴 《绿叶》2010,(6):31-36
低碳经济正在影响全球经济和竞争格局。对于这一来自发达国家并由其主导的潮流,中国不应简单套用现成的概念和做法。对低碳经济进行"中国化"的再认识,是避免盲目跟风、掉入低碳陷阱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标准重新认识,发挥政府主导型体制的优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两个重点,制定科学的低碳发展战略,落实低碳经济行动。  相似文献   

3.
湘西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对湘西州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升湘西州经济发展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抓住发展机遇的需要.针对湘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制约要素,可从宣传低碳消费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低碳人才培样和完善低碳政策体系等方面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4.
厉无畏 《绿叶》2010,(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5.
厉无畏 《绿叶》2010,(Z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重庆实现国家战略意图、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五个重庆”建设,但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对重庆当前实施的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等与低碳发展有关的财税支持政策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不足点,提出促进重庆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财税政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方式、驱动力和目标都出现新的变化,为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技术、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政策导向性等特点的低碳产业提供政策、市场、技术创新、企业活力释放等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经济出现新的特点,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也需要相应改变。新常态下低碳产业需要从政府主导模式向"政府—市场—企业—消费者"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转变,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郇庆治 《绿叶》2010,(6):53-60
"低碳经济"无法成为医治"高碳经济"的灵丹妙药。正是传统的经济行为体(市场)和政策工具(国家)创造并维持了"高碳经济",又怎能指望它实现"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的中微观目标要保证实现,其宏观意义则不能过于泛化或虚夸化,必须将其置于一种全新的、绿色激进的政治生态学话语框架之下,也就是使其成为同样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流术语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  相似文献   

9.
将影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因素分为四大类,包括4个拉力因素、1个支撑因素、2个压力因素和4个推动力因素。设计了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模型,在分析各个动力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拉力机制模型、支撑机制模型、压力机制模型和推动力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刘军红 《绿叶》2010,(8):58-61
日本社会其实并不低碳,只是看起来政策逼人。日本要求别人开放市场,自己却从不敢提出低碳城市的口号。低碳产业由政府主导.主动借减排转变发展方式.而非迫于国际压力的强行低碳.这是中国的优势,也是当下中国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刘燕华 《绿叶》2010,(12):52-55
绿色经济包括绿色技术、相关的政策以及商业运作模式等要素。绿色技术的储备需要开列详细的技术清单,制定合理的技术标准,在政府政策制定和技术市场运行上创造条件,为技术的转移扫清障碍,奠定我们绿色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将层次分析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以我国西北五省区为例,构建了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整体上还处于高碳发展阶段。2007—2011年,陕西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64%。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先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及植树造林、加强绿化等措施,促进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快速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段红霞 《绿叶》2012,(1):45-51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以绿色发展的模式提供经济持续和高速增长的机会。绿色转型要求企业自身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到低碳发展。企业绿色转型最关键的是创新,特别要在思维方式、管理模式、技术以及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采取创新行动,才能有效推进绿色转型。此外,政府和消费者从政策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促进了企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构建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包括机遇、威胁、优势和劣势四个方面,并从政策保障、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育和资金投入、示范带动、低碳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煤层气、转变领导方式、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以推动煤炭企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正愈演愈烈,迫切需要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与消费结构仍处于高碳状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履行好其对外交流、对内调控的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6.
耿学彪  郑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84-186,115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海港区景观重建是实现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威海新港景观环境建设为例,尝试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海港区低碳景观规划的新模式,改观过去港区建设中仅注重服务功能和环境功用的传统理念,将港区低碳景观建设与港区生态性、文化性、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港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何建坤 《绿叶》2010,(12):48-51
中国面临的资源困境和减排压力,迫使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为此,我们需要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低碳的交通体系,低碳建筑模式和低碳社会的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新兴产业。最终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年度报告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系统评估2023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实践进展,总体认为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为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宏观经济全面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及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加快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需要更加强调环境经济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经济性和制度化建设,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创新,实施统筹谋划、综合调控、集成应用,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余音未了,"低碳经济"一下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目前,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摆脱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在国内,"低碳经济"也是风生水起,各地各显神通。那么,低碳面前,安徽又该如何破题?  相似文献   

20.
本年度报告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针对2021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实践开展系统评估,总体认为2021年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创新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支撑服务全面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机制。在快速变化的宏观经济社会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创新需要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在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