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环境与经济矛盾日益突出,为研究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关系,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选取1990年~2011年共22年的经济指标(人均GDP)与污染物(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排放量为环境指标,建立经济与环境指标的协同演化模型,绘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对重庆市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呈现明显EKC关系,其转折点为2005年,即人均GDP为10982元;重庆市人均GDP与工业SO2排放量及与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良性关系出现和将要出现在2010年和2015年;重庆市人均GDP与总体的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倒"U"EKC关系,2006年以后,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减少,2011年时,工业"三废"排放量趋于平缓。由此也说明,重庆市工业"三废"排放量有明显好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熵值法、综合水平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2007—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呈小幅度的下降趋势,2014—2016年又再次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水平指数和协调发展程度基本呈正相关。2007—2014年协调发展度呈一种严重失调状态,2015年呈中度失调状态,2016年呈轻度失调状态,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越来越重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青海省实际,构建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与R/S分析法,对1995~201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1)1995~2012年青海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严重-中度失调(1995~1999年)→勉强-中度协调(2000~2004年)→中度-良好协调(2005~2012年)三个阶段;(2)1995~2004年青海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2005~2012年反之;(3)青海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未来将保持良好的协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价值巨大,深刻了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对青海省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有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文章基于2000~2014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及《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通过构建青海省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了青海省2000~2014年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度及协调类型。结果表明:青海省2000~2014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三种耦合协调类别:2000~2006年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07~2009年为初级协调发展类;2010~2014年为中级协调类,耦合协调类别等级不断提升。耦合协调类型方面:2000~2009年为经济损益型,2010~2014年发展成生态滞后型。  相似文献   

5.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5个单项指标。定量评价了西安市1990—2009年、2009年各区(县)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各区(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两者协调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经济和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构建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省为例,定量分析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程度。结果显示,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环境资源利用水平的变化加快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且超过自身的变化速度;总体上两系统协调系数基本持平,协调发展度由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状态向良好协调发展状态转变,协调发展趋势指数由增长状态向衰减状态转变。因此,要重视西部地区有限的环境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状况,并通过实施合理化的环境政策使经济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保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乌鲁木齐为靶区,用多元统计方法构建评价模型,研究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状态.得出2007-2012年间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发展综合效益呈上升态势,协调度C值处于不平稳状态,旅游经济发展的下行走势仍较明显;协调发展度D表现为稳定上升趋势,近年来旅游经济进入到相对快速发展阶段,但城市环境改善并没有跟上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10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度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4年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陕西省绝大多数城市土地城市化落后于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各城市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2)各城市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主要以拮抗阶段为主,且空间差异显著。(3)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多数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出现了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平原为轴带,逐渐向南北方向扩散的趋势。(4)扭转协调程度"中心-外围"发展的现状是实现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的拟合曲线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为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借助EXCEL和SPSS软件系统对开封市2003—2011年旅游经济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拟合曲线图。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经济与生活垃圾排放量出现典型的"倒U型",而生活污水排放量仍然呈现波动趋势,未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开封市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制定一系列措施,实现旅游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借鉴物理学耦合理论,分析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以四川省为例,建构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2002—2011年四川省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存在良性互动且协调发展正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模型可很好地分析两者之间耦合关系与协调发展状态,是分析旅游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发展中,广州市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试图改善本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在2001年和2002年,广州市分别获得"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示范奖"称号,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广州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入协调发展新阶段的标志.为了验证该结论,分析了2000年以来广州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和现状,研究了1990年以来广州市逐年环境生态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广州城市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工业排污情况等随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并对未来变化趋势做出预测.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广州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目前环境问题仍较突出,未来广州市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还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很难确认广州市环境保护工作与城市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是由包括规模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软硬环境指标等丰富内涵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与协调状况。根据经济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构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连等19个城市的43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判。根据计算结果,在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发展与投资环境三方面对19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对大连市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调度理论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及其6市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的17项指标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对经济带各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带及其6市10年间协调发展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逐年上升,其类型由中度失调衰退型和濒临失调衰退型逐渐向中级协调发展型和高级协调发展型演变;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逐年升高;经济带的经济综合实力f(x)和环境承载力g(y)差距不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基本保持同步,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经济综合实力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农村景观改变对水环境的影响,选取重庆市河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SWMM水文模拟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域的景观变迁与水量、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通过访谈当地居民,分析了土地利用与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认为(1)散点状的居民点分布模式与"村村通公路,户户通水泥"的农村道路建设以及庭院硬质化导致农村不透水表面面积迅速增加,缩短了雨水汇流时间并加速了污染物向水体的转移。(2)山体开发和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水库、山坪塘和排灌沟渠等的建设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加重了水体污染。(3)地表硬质化与河床沟渠化加速了水过程从而加速水环境的破坏。(4)人水关系由"我"、"你"变成"我"、"它",农民在卫生意识上升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5.
任庆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72-1474
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我国省域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以动态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其测度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1997-2011年的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征较明显,各地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理论,并结合库区实际扩展了传统指标体系,改进了权重算法,研究了2001-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生活水平的相对承载力与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研究表明:①近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综合承载力偏低,人口严重超载.②随着库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③库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对把握库区资源承载力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三峡库区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分布,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以及扶贫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扶贫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某化工企业为例,从厂区功能区划分、主要污染源分布、排水路线制定、卫生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对其进行厂区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通过分析评价各关键因素对周围环境及敏感点的影响程度大小对厂区平面布置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由案例可知,项目环评不仅能够有效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对厂区人员和附近敏感点的影响,而且能够有效反馈厂区平面设计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优化调整降低铁路、高压线、环境敏感点跨辖区搬迁等限制条件对项目主要生产功能区布置的影响,提高企业生产中的卫生安全和风险防护水平,降低企业环保投入,实现经济和环保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大元 《四川环境》2010,29(3):57-61
依据我国《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32-2006),采用单项质量指数和综合质量指数法,以白市驿蔬菜基地为例,结合全市33个蔬菜基地监测结果,对重庆市蔬菜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表明蔬菜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土壤中汞和镉等重金属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本文分析了蔬菜基地土壤受污染的原因,提出了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