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2000年,我国环境的控制目标是: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亿t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0%左右;SO_2排放量控制在2100~2300万t,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6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7亿m~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50%,控制有毒有害废物污染;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维持1990年水平,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比1990年提高15~2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5~16%左右;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km~2;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7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  相似文献   

2.
《2 0 0 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 0 0 3年城市环保工作有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公报”表明,2 0 0 3年我国监测的3 40个城市中,有14 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41.5 % ,比上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有10 8个城市为三级,占3 1.8% ,比上年下降了3 .2个百分点;有91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 6.7% ,比上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42 .1%、5 8.0 %和5 3 .5 % ,比上年提高了2 .1、3 .8和1.5个百分点。全国建成烟尘控制区3 .3万km2 …  相似文献   

3.
建设部在《“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中提出,2006到2010年累计节电要达到2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照明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城市照明行业通过大力推进绿色照明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从总体看,城市绿色照明工作还刚起步,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如城市照明的宏观指导还不够有力,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市场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低效率、高能耗、光污染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全社会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划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在这一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良性运营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污水处理不仅能减轻水污染排放,而又是开源节流、实现污水资源化的前提,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然而中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着设施不足、处理率低和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着手,提出城市污水处理业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即将出版的《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报告认为中国城市发展迅速,2010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达到125个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宁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道路交通、给水能源、信息通讯、环境卫生和排水排污5个方面构建了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1997~2003年有关统计数据对宁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合宁波市城市建设实际,分析了宁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建设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近期2005年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综合指数将达到83.8%,初具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雏形;中期2010年,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综合指数将达到95.0%,具有较高的建设水平,但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任务仍较艰巨。提出4点加快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圈层建设用地密度分析,提出了城市扩张核心度指数;通过计算城市扩张核心度指数和城市扩张强度指数,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27个主要城市距城市中心不同距离区域的城市扩张的时空模式。研究发现:(1)1990~2010年,大部分城市核心度指数不断降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与国家区域政策密不可分,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1990~2000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核心度值减少幅度较大,2000~2010年则是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降低明显。总体上看,西部和东北部城市的核心度指数要高于东部和中部的城市,结构更加紧凑。(2)城市扩张最活跃的地方总是出现在核心区边界附近,并不断向外推移。(3)城市的形态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1990~2000年,一线城市扩张的强度和范围远大于其他城市;2000~2010年,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强度和范围明显增加。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逐渐由单中心扩展向多中心协同发展转变,而经济相对落后西部城市和东北部城市,城市结构比较紧凑,保持着单中心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9.
基于重庆市沙坪坝(城区)和北碚(郊区)站点1959~2018年夏季(6~8月)的气象观测数据,探究重庆市城区60年高温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城郊差异和暖夜日数的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温度-湿度指数(THI)以探究湿度因子对人体不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庆市城区高温热浪20世纪60~80年代呈减少趋势,90年代开始呈增加趋势,21世纪之后大幅增加.于2006年夏季到达顶峰,热浪天数达23 d.从城郊两站的差值分析,1997年以后,城市化过程导致城郊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增大,表明城市在夜间的增温效应明显.相对湿度的差值增大,城市区域湿度明显降低.(2)暖夜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日间高温热浪,稳定存在,最高暖夜日数发生在2013年,达33 d.在2000~2009年日间、夜间高温同时存在的天数所占比例达到了 35.73%,在2010~2018年增加到55.89%.城市化过程对重庆市城区的夜间高温产生一定影响.(3)近年来重庆地区高温高湿的日数逐渐增多.湿度对人体舒适程度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THI>24的所有数据中,相对湿度大于70%的天数所占的比例达到22.51%;夜间的不舒适受湿度因子的影响很大,相对湿度大于70%以上的日数日数占比为64.12%,延续了日间高温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国家统计局最近组织有关单位就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共同拟定了全国、城市、农村三个小康生活标准的量化指标。就全国来说,小康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必须达到2400元人民币(下同);人均年收入1400元;人均住房面积15.5平方米;人均日摄取热量2600千卡;恩格尔系数在47~49%;平均期望寿命70岁;中学入学率为55%~60%。据悉,1990年,全国接近上述小康指标的程度为57.7%。城市小康生活标准共有15项,其中主要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国外自19世纪末期开始开展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经历了起源阶段、展开阶段和多元化阶段。主要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卫生科学、可持续和生态学角度展开研究。国内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展较快。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等。文章归纳和分析了东西方的界入视角和关注重点。并指出研究中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两大因素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1—2004年期间,青岛市城市盗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各年度的协调发展度均大于0.8。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而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波浪型态势。说明后者的发展尚不够稳定;另外.除了2002年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外。其余年份都是滞后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旌开发和建设的力度,以满足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滇池流域1992~2010年城市扩张研究,发现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边缘增长,表现为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二是道路影响增长,表现为环滇池道路两边新城市单元的产生。基于滇池流域城市扩展变化遥感数据,对SLEUTH城市扩展模型进行校准,模拟30 a间(2010~2040年)3种预案下的昆明城市扩展变化过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3种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任意管理预案下城市无序扩张,大量农林用地被城市建设用地占用,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呈现爆发式增长,滇池沿岸被城市包围,会对滇池水环境产生极大的压力;土地总量控制预案下城市的发展完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进行,没有考虑城市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人口等因素影响,没有达到滇池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预案下,能相对有效控制建设用地,减少对农林用地、湿地的侵占,利于滇池环境保护。预测发现,从滇池流域水资源现状来看,即使实施了环境保护模式,人均水资源量仍处于“严重短缺”状态。需要通过调整昆明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降低城市首位度和人口;采取更为严格的空间管制策略,有效控制城市空间扩展,以减少对滇池流域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4.
大连和青岛城市经营模式的对比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经营为城市创造出独特的品牌资产。使城市拥有了一种垄断性资源。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大连和青岛在经营城市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大连市以环境提升竞争力.招商引资,发展外经外贸。实现经济腾飞;青岛市以工业立市,依托产品和企业扩大经济实力。推进城市建设。两个城市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本文在概括和总结这两种模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连模式高瞻远瞩。适合于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高度发达的城市地区。因而长远意义重大;青岛模式切合中国国情,适合于现阶段的一般城市。现实价值更高。城市经营的成败还在于人,在于主要领导者和关键部门。要提倡经营城市,学会经营城市,善于经营城市。  相似文献   

15.
城市湖泊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武汉东湖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1986、1993、1999年的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和1981年地形图,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城市湖泊地区—武汉东湖流域1987~1999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分为水体、针叶林、阔叶林、灌草、裸地、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七种类型。各时期遥感影像分类精度都在85%以上。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以城镇大幅度扩展(从占全流域面积的9.1%到29.6%)、农业用地增加(从7.0%到13.9%)和由此引起的林地(从占全流域面积的33.6%到24.3%)、水体(从30.4%到23.8%)面积减少为主要特征。同时流域整体的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提高,但不同景观组分的碎裂化程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其中,城镇用地等优势景观组分的分布趋于聚集,其他类型多趋于碎裂化。流域的城市化具有方向性。城市的快速扩展对林地、灌草、水体等城市湖泊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流域的土地利用及变化受多种自然、社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基础设施报告(2003)》,《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甘肃省旅游局2004年对国内游客的抽样调查数据(2004),以及对甘肃省主要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28项指标进行的主成分——因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结果,得出主要城市的体系与功能评价,初步探讨甘肃省旅游城市体系,根据结果初步得出,甘肃省旅游城市体系分为,国际旅游城市——敦煌,省内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兰州,省内二级旅游中心城市以及省内三级旅游中心城市和地方旅游中心城镇,并为各个城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旅游标识体系,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概念性规划。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城市关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和社交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统计到包含"低碳"和"城市"的文献共8 574篇,新浪微博51 081条。利用文献代表学者对于低碳城市的观点,利用新浪微博代表公众对于低碳城市的关注度,分别统计文献和新浪微博中城市出现频率以及关键词出现频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低碳城市相关的文献和新浪微博从2010年开始增长,2013年达到峰值,2014年后略有回落。文献和新浪微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0位城市基本一致,城市出现频率与城市行政地位和政策支持力度高度相关,另外文献和新浪微博中均未统计到的城市还有3个。词频统计结果表明:公众和学者对于低碳城市认知相差较大,学者更关注低碳城市建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低碳城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公众对于低碳城市的关注角度主要是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偏向于把低碳城市理解为低碳生活。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低碳城市的宣传力度,通过调整政策加大对非低碳试点城市和欠发达城市的扶持力度。并出台低碳城市的考核细则和评价标准,进一步理顺低碳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淄博市自1987年以来,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工作,5年累计节水1.9亿m~3,实现了工业生产与节水的同步发展。1990年在全国第二次城市节约用水会议上被评为“全国节水先进城市”。1991年底全市工业用水复用率由1985年的70%提高到84.4%,万元产值取水量由1985年300m~3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一天天发展,水荒一步步逼近。调查表明,1985年,我国324个城市中,有200多个城市出现水源匮乏,出现水荒的有40多个。到1991年,我国479个城市中,出现水源匮乏的有300多个,出现水荒的达50多个。据统计,目前全国自来水的供水能力仅能保证高峰所需水量的86%,省会城市供水平均保证率只有83%。全国城市每天缺水1000多万m~3,缺水量相当于北京市日供水量的10倍,每年全国城市由于缺水影响的工业产值数百亿元。这意味着,由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和能源短缺带来的损失居于同等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世纪80年代之初,深圳和珠海旅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极为类似,但是20年来两个城市旅游的发展模式却完全不同。本文研究发现:城市旅游发展取决于需求结构和相对优势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基于旅游体验本质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同一类型的旅游城市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型的旅游城市变化规律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城市旅游驱动机制决定了相对优势的变化,旅游驱动机制演变轨迹的不同正是建成各个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模式差别的主因。由此可见,城市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用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培育和转变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